我说《明朝那些事儿》

2017-11-09 05:18朱桐引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主观性套书万历

◎朱桐引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我说《明朝那些事儿》

◎朱桐引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已近十年了,也许我的这篇文章有点“反应太慢”,但我是谨慎地反复阅读这本书,又认真考证后,才得出文章中这些结论的,之所以没有匆忙写作,是为了评价更客观。

《明朝那些事儿》可谓妇孺皆知。作者用诙谐的语气、小说的笔法,将复杂而又枯燥的历史写得引人入胜,使得这个向来不受人们待见,却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王朝——明朝,为人们所熟知。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无疑掀起了一股明史热;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使得人们对于历史,这个艰深难懂的文化血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一套书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也是难能可贵了。

但很多作品都难免有作者喜好偏见的痕迹,观点难免有作者的主观性,这套书也不例外。我认为这套书最明显的主观性,是作者偏爱明朝,美化了明朝的有些人和事,以至于在作者笔下有些昏君也是明白人,佞臣也可圈可点,党争只是一台戏,权谋之术是一门生存技巧。例如,作者说:“万历年间,许多地方衙门里面压根儿就没有官,也没有苛捐杂税、贪污受贿……”这样看来,似乎这个明朝灭亡之源起的时期,是政治清廉、赋税极少的了?但我在其他史书中查到,万历年间,朝廷专门派税使及太监到地方收税,且在官方规定税额外,任意征收苛捐杂税,机户面临破产,机工面临失业。且因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所以税收尤以苏杭为重。明代文人江盈科在万历年间所做文章《催科》可以为证:“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作者不仅对明朝有些皇帝评价不客观,对有些邻国的评价也不客观。在作者眼中,明朝地大物博、人才辈出,当时的周边国家、民族皆为蛮夷,他们武器落后、战术低级。这在万历三大征之朝鲜战争中体现得最明显。

作者笔下的日军将领,脑子迟钝,只会逃跑。朝鲜军队毫无战斗力,不堪一击(除李舜臣外),而明军所到之处,战必胜,攻必克。但事实上呢?

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白银近800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地赢得了胜利。这场战争具有重整整个东亚军事格局的影响力,大明王朝因为它,耗尽国库,以至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无力镇压后金(清),致使后金终成心腹大患”。

作者对有些事物的评价也不够客观。例如,《明朝那些事儿》中把关宁军吹捧成天下第一强军,对宁锦防线也吹捧至极。其实关宁防线根本不是防线,而是进攻基地,因为敌军可以轻易绕开,而且这个战略有一个很大缺陷,或者说一个很大代价,那就是十分烧钱。各种军械、城堡、军饷、物资等,都要投入大量金钱。后期关宁成了明朝政府财政支出上最头疼的大问题。总之,宁锦防线战略作用有限,投入却巨大,性价比不高。

以上仅是我,一个忠实的“明史迷”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些看法、感想,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明朝那些事儿》其书、其作者的喜爱。

猜你喜欢
主观性套书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了不起的故宫》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我们学校是书的海洋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