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方志中“民俗”篇的一点议论
——兼及2013年版《萧山市志》等

2017-11-09 02:07诸葛计
江苏地方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风志书风俗

◎ 诸葛计

修志研究

对新方志中“民俗”篇的一点议论
——兼及2013年版《萧山市志》等

◎ 诸葛计

中国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算,有组织地开展了两轮(第二轮尚在进行中)。从这两轮修出的志书来看,多数市县志风俗篇的篇目和记述中,都存在一个普遍性的倾向:有“民俗”而少“民性”的内容。

风俗篇是志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大编。无论是以“风俗”,还是以“习俗”来命篇名,其内容都应当包含民俗和民性(民风、习性)两部分内容。从《新华字典》(1999年修订本)中,可以查出下列与“人群”本身性情有关的若干辞目及其解释:

民风——社会上的风气,民间风尚,如民风纯朴,民风强悍。(第883页)

民气——人民对关于国家、民族安危存亡之重大局势所表现的意志,如民气旺盛。(第883页)

民情——人民的生产活动、风俗习惯等情况,如熟习民情。(第883页)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如考察民俗。(第883页)

民心——人民的共同的心意,如民心所向。(第884页)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如风俗人情。(第337页)

风气——社会上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如社会风尚,不良风尚。(第337页)

习性——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第1348页)

习尚——风尚。(第1348页)

习俗——习惯和风俗。(第1348页)

习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第1348页)

习与性成——指长期的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第1348页)

性格——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第1412页)

以上所列诸条,其中的“民情”“风俗”“民俗”“习俗”等同属一类;其余的“民风”“民心”“民气”“习性”“习尚”“习惯”“习与性成”“性格”等为另一类。前一类是综合的,包括了“俗”和“性”;而后一类则单指“民性”。

民俗和民性是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经对上述辞目的分析和琢磨,我想是不是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定义):民俗是指一定区域内,人群在相同或相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人文精神熏陶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风俗习惯;民性(民风)则是在同样的环境中,人群形成共同的风尚,共同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特定区域内,社会风气崇尚什么,鄙弃什么;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按董一博等编著的《中国方志大辞典》释“风俗”为:风俗,指历代相袭,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这两句,本来是对“风”和“俗”做了区别的。但在下面的结语中却又出现了偏颇,变为有“俗”无“风”了:志书的风俗一目,大抵记某一区域内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风尚习俗(第93页)。这样的解释,不但没包括更广泛(抽象)的“民性”,甚至连尊老爱幼、热情好客、诚信守诺、团结互助、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都包括不了。黄苇主编的《中国方志辞典》对“风俗”解释为: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369页)。这才是更为准确的。

从已出版的新志书中,这一篇的命名,多数使用的是“风俗”,也有少数用作“习俗”“民俗”“民情风俗”“风俗习尚”“社会风俗”的。在其下的子目中,往往都分“习俗”类的,而没有“风气”类的。

在这两轮修志期间,曾先后参加过若干市县志的评稿会。在读志稿中,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意识到需要对“风”和“俗”这两者的区分。引起我对“民性”加以注意的,是从2008年起,先后去广东梅州市参加了六七部县(区)志的评稿会。其中有两次,都是该市志办的邱洪松主任来龙川接站的。在返程途中,介绍当地情况时,他两次都提到反映当地人“脾性”的几句民谚:“没有兴宁打不成,没有五华打不赢,没有梅县告不赢。”这里讲到的兴宁、五华、梅县(现梅州区),都是该市所辖的县(区)。在与当地人琢磨这三句话的意思时,有人对我说,大概是说兴宁人性情暴躁、好斗,三句话不对劲便会举拳相向,但略带几分莽撞劲儿;五华人也好斗,但比兴宁人多一些容忍性,不得已时也敢斗、狠斗,且善斗,斗则必胜;梅县人则不敢武斗,也不善武斗,但却善于“文斗”——打官司,打则多半能赢。从这里我才意识到,这是民间对一地民风、民性的形象概括,是志书风俗篇中很重要的一个侧面。从此我在评稿中,才开始注意了志稿中是否有这方面内容的记述。

2009年秋去参加《五华县志》评稿会之前,“没有五华打不赢”这句话,就不断在自己脑海中打转转。当读到他们志稿民俗篇中,同样没有找到有关于民风、民性方面的内容时,就想去追索一下,这句话是否由来有自。很幸运的是,在五华县明、清两代的志书中,居然找到了与这句话甚为一致的民性记述:“山川雄骏,故人多膂力,尚勇好斗,性喜质朴”“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其中一部志书中,还举了两则实例:一是“文(天祥)丞相过长乐(五华原属长乐),一呼而从者数百”;一是明代有一制府调兵时,特喜欢这里的兵源,曰:“吾思用长乐人,劲勇忠义之气,故可用也。”有了这些历史资料与“没有五华打不赢”互为佐证,我便坚定地建议他们志书要加上这方面记述。胆子一壮,出言也坚。承蒙他们不弃,吸收了这个建议,在原稿的“民俗”节之前,增加了“民风”一节,以4个多页的篇幅,写了“传统民风”和“文明新风”两大目的11个小目。

其后是2009年11月读到的江苏《高淳县志》稿时,发现他们的志稿中,也没有关于民性方面的记述。于是也给他们提出,并向他们介绍了五华和山西《长治县志》、四川《富顺县志》已有的例子。2010年12月正式出版的《高淳县志》中,就将原先的“民风民情”章,改为“民性民风”章,设的第一节就是“民性”节(见该书的第1009页)。

不同地方的民性,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地方的人习性上偏于保守,如古书中所描述的“死徙无出乡”;有的则较外向开放,习惯于出外就业谋生;有的偏于内敛软弱,有的偏于刚毅豪放;有的崇文,有的尚武,有的好争讼。记得三四十年前,曾有中原某省的友人对我说道,到其时为止,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他们那里的乡民,经常外出逃荒游食,以致形成一种习惯。每年收获之后,就将所获收藏起来,便拉家带口外出游食,甚至不惜沿门乞讨,谓之“趁熟”。“文革”期间,由于居民经济生活紧张,这种现象又很自然的重新浮现。当时,笔者随单位下到在该省的“五七干校”。一天中午在一个市里就餐,就亲见几个小学、初中学生,拿着饭盒沿街讨要。其中一个要得太多,饭盒装不下、吃不完了,便送到在我们就餐的馆子门口摆摊的他叔叔那里攒存起来,待晚上放学后再取回家。原来他们每天上学出门时,各人书包里那个空饭盒都是必备的,为的就是便于中午在街上讨要,都成为习以为常了。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该省在向外游食人群中,居然也有人“闯出了世界”的。据说改革开放之初,桂林市一家较大的餐馆门口,就经常站着一位来自该省、将近成年的小姑娘。她从不向客人伸手乞讨,也不像有些乞儿那样,站等在饭桌傍,只要客人一起身,脏兮兮的手便伸向碗里的残羹剩饭。而她总是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每餐都在饭馆里候着,总是手疾眼快地帮助服务员收送客人用过的餐具,抹擦桌面、地面。由于日久熟悉了,服务员也把她当自己人。遇到客人剩下较完整的菜饭,便送给她,让她在馆内饭桌上像客人一样坐着就餐。后来饭店终于吸收她当了一名服务员。由于为人诚实肯干,工作出色,最后竟成了桂林市的一位省级的劳动模范(这是回乡时听说的,没有进行核实)。

同样都是外出谋生,不同地区的人群,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习惯性的方向。山东人是“闯关东”;冀、晋、陕人是“走西口”;闽、粤则是“下南洋”;河南人则不十分固定方向。人们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诗词评论中所说的,一些地方的人(如关西大汉),喜唱“大江东去”(民性豪放粗犷);一些地方的人(江南的小家碧玉),则习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温柔细腻)。

宋人郑兴裔有一段为志界反复引用之名言:“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后来之守是邦者,亦庶乎其有所依据矣。”(《广陵志·序》,载《郑忠肃奏议遗集》下)可见志书的作用之一,就是“察民风,验土俗”。在他看来,“民风”和“土俗”是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明永乐十年所颁的《纂修志书凡例》中所规定的那条:“天下州县所定疆域、山川,既有间隔,习尚嗜好,民情风俗,不能无异,宜参以古人所论,与近日好尚习俗之可见者书之。”在这一条的文字表述中,将“习尚嗜好”与“民情风俗”,分成两句,可见“习尚”与“风俗”是有区别的。

在当今的修志实践中,要坚守这条,有点难度的是,这个《凡例》要我们“参以古人所论”。可是旧的史、志书中,关于民风、民性的记述,往往都只有考评式的数语概括,如“崇文”“尚武”“精悍好勇”“质直好义”“敦厚纯朴”“重农桑,少轻作”“地险民悍,物饶俗强”“性刚好斗,习以成风;健讼轻生,恬不为怪”“轻商贾,专务稼穑”“小民轻去其土”“喜迁重析”“轻骨肉而重结拜,喜析爨而厌同居”“闾巷之民,事淫乐,习奢侈,篾少长之节”“重利,轻生,健讼”“轻生殒身无难”“重商而轻士农,艳势利而薄恩义”,等等。

自那以后,为了给参评的志稿提增设“民风”“民性”目的建议,我做不到对每部志稿,都像给《五华县志》《高淳县志》稿那样,提供当地的相关历史资料和他处的典型例子,往往只给他们提供下列的四、五则资料,以供参考:

(一)《隋书·地理志》(卷29)记雍州风俗有云:“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窘蹙。桴鼓屡惊,盗贼不禁,此乃古今所同焉。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其风大抵与京师不异;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直质,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雕阴、延安、弘化,连接山胡,性多木强,皆女淫而妇贞,盖俗然也。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河西诸郡,其风颇同,并有金方之气矣。”

(二)民国9年,孙浚源、江庆沅编的《江宁县乡土志》。书中关于江宁的民性有这样的记述:“昔人谓金陵之俗,长于持论,短于有为,勇于发端,怯于临事。斯语也于宁邑一般人民之性质,言之最为真切。盖南方水土柔和,生其间者少刚毅之气、坚韧之志。又自六代以来,金陵为东南都会,五方杂处,人情涣散,故无团结之力。用是安于惰弱,而不能建伟大之业。自今以往,事宁之人,诫昔人所言,力矫其失,庶乎可矣。”

(三)《文摘报》2013年10月1日第5版“博客天地”的一篇《被概括的各地性格特点》:东北人,豪爽强悍、实诚热心;新疆人,慵懒闲适、重感情;青海人,善良好面子;内蒙古,豪爽彪悍、真诚好客;甘肃人,豪爽憨厚、独立坚忍;陕西人,古朴拙倔的皇朝遗民;山西人,拘谨固执、忠诚可靠;北京人,皇城情绪浓郁、爱侃政治;天津人,没事偷儿着乐;河北人,知足常乐、慷慨侠义;河南人,勤劳朴实;安徽人,贾而好儒、热衷政治;山东人,直爽敦厚的齐鲁好汉;西藏人,纯朴乐观的高原雄鹰;四川人,倔强敢闯、享受生活;重庆人,野蛮而温柔;贵州人,豪迈刚烈、固执热情;云南人,古朴淡泊、善良热情;湖北人,性直心善;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江西人,率真好辩、淡泊保守;上海人,精明而洋气;江苏人,温柔多情的江南才俊;浙江人,精明实干;福建人,好闯荡、重宗族;广东人,开放灵活的先行者;广西人,温柔可爱、老实蛮横;海南人,休闲享受、热衷投机;台湾人,商业的岛民、西化的中国人;香港人,实干与冒险性格并存;澳门人,传统、宽容。(只是引文,不代表引者的看法)

(四)《中国国防报》2012年10月18日一期上,载有《侵华日军分析中国国民性》的一篇资料,说其侵华师团的《作战条令》中,特别规定要侦知敌国作战区域居民的性情。它分析“长江流域一般懦弱,移往南方者多血性进步”。

(五)《中国剪报》2015年6月18日载有《南方周末》于冬的《从潼关保卫战看日本盗测中国》一文,内中引了日本兵要地志研究者沈克尼的话说:“日本兵要地志中,最重要的三块内容是用兵观察、统计资料和国民性”。

后两则资料,从反面告诉了我们,在志书中记述民性的重要性。

在前面说到新志书中,有“民俗”而少“民性”的记述,是不少新编志书中带共性的倾向,是指记述的内容少,列有专目的更少而言。并非说所有志书都如此。有一些志书还是有记述,且记述得比较好的。如广东《海丰县志》风俗篇中记有:“复杂的自然环境(封闭的山脉,开放海岸),落后的社会经济,多元的文化积淀,培养了海丰人强悍、耿直、敢拼搏、讲义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富于革命性、灵活善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形成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同省的《中山县志》中记有:“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进取精神,为了谋生,不惜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艰苦创业;办事灵活求实,头脑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力求创新;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惟富有者多豪奢、爱面子、讲排场、慕虚荣。”(陈泽泓《岭表志谭》第401~402页)。可惜的是,都只在风俗篇的概述中给以概括,没有“民性”的节目。

设有专门节目的,给我记忆深刻的有两部。在第一轮修志中,参加河北《安国县志》评稿会时,见到他们的志稿中,在其“人口质量”章之下,专设的“品质”一节。节内记有:“青年人,尚进取而不蛮干,强悍而不轻浮,果敢而不孟浪;竞争意识强,不甘居人下;办事大刀阔斧,办则求成,且喜标新立异;善于接受新事物,喜赶潮流,间有竞奢攀富之偏颇;商品意识强,经营灵活,生财有道;好结友,讲信誉,慷慨义气,遇人急难事,能解囊相助。中年人勤奋耐劳,坚韧不拔,办事沉稳持重,讲求实效,不尚虚荣;重信义,一诺既出,则行必果。重感情,遇事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轻易不与人争。注重农耕,尚艰苦创业,最富奉献精神。”这样记述,给人一种很好的史教作用。

另一部便是2013年12月出版的浙江《萧山市志》了。首先在编目上,于“人口”篇的“素质”章内,专设了“萧山精神”一节。在这一节内,改“民性”的旧称为“萧山精神”。在写法上虽也有“喜奔竞,善商贾”“勇立潮头”这样概括性的考评语,但并不以此为底止,而是认真地追述了这种精神的历史渊源,以及在近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和进一步凝练的过程:六七十年代表现的是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八十年代是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九十年代是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的“四抢精神”;21世纪则是敢与强者比、敢同勇者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四敢精神”。通过这几个年代的具体表现,“喜奔竞,善商贾”、“勇立潮头”的概括,其内涵就丰富多了。不但有概括,而且在相关的节内,还以“附”的形式,采用特写镜头的写法。如“渔猎”节内附的“抢潮头鱼”“捕鳗苗”;“运输”节中附的“牛拖船”,“商贸”节中附的“吃评茶”。都写得生动细致,已经完全扬弃了旧式那种考评式的写法,变成了活脱脱的当代民性风情画卷。

这里所引的这两部志书所记,本是风俗篇中很好的内容,可惜都植在了《人口》篇中。“人口”篇所记的只是当今之人的情性。《风俗》篇中所记人群的“品性”,并非今人所独有,而是通过历史的传承,逐步形成的,而且还要传承下去,影响后来的人。在我看来,这些内容,还是置于《风俗》篇为宜。《萧山市志》的《民俗》篇的无题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千百年来,生活在萧山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在吸收交融诸多民俗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人相习,代相传’,形成了自己的风俗。这些风俗,有思想观念方面的,也有行为准则和生产、生活方面的。民众向来务本重农,耕织唯勤;尊师重教,不事奢靡;和气诚信,民风敦厚;尚礼仪,笃交亲,重祭祀。”已经写到了“民风”“民性”。而在编内的章、节、目中,却未见相关的具体内容,似是还有商量的余地。

猜你喜欢
民风志书风俗
太平风俗美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多彩民风
跟踪导练(四)4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王岐山: 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