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汉代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徐蕊 著
大象出版社,2016年12月
本书利用考古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及分区、分类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汉代服饰发展演变规律、区域间传播、民族间交融过程的特点以及与服饰相关的礼俗等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动因,最终将其纳入中国及世界服饰发展演变中,认识其在服饰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借鉴意义。
《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与社会演进》
倪润安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
本书主要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拓跋南迁匈奴故地路线图,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
《海洋与文明》
【美】林肯•佩恩 著,陈建军 罗燚英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本书主要关注各块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并揭示其中重大的跨文化影响和变化。沿海地区与海上航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那里不仅交换商品,也交换着语言、思想和宗教,并接触到其他地区的商业、法律、审美乃至饮食。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美】罗泰 著,吴长青、张莉、彭鹏等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本书介绍了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等。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集中体现了如何以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于赓哲 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
本书讲述了隋唐时代帝王将相之外的普通民众生活,从细节入手还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探索影响历史发展的背景文化,涉及城市生活、农村生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礼仪、医疗卫生、丧葬、节日、宗教生活等,是一本难得的唐代社会史科普读物。图文并茂,语言风趣幽默,适合史学爱好者阅读。
《跟着圣经去考古》
【美】理查德•A.弗罗因德 著,屈伯文、方舟 译
上海三联出版社,2017年3月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的考古亲身经历,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实物证据,与文献记载进行比照,厘清《圣经》中的人物、事件,从而为人们拨开了笼罩在出埃及、摩西五经、大卫、所罗门、耶稣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和事件身上的迷雾,并进而将一幅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
人类诞生地在哪儿?最新报告:不是非洲而是欧洲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是从大约500万年前的非洲猿分化而来的,不过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提出,欧洲发生的这种分化要早得多。这一新假说的依据是在希腊和保加利亚洞穴里发现的720万年前的前人类遗骸。研究者利用CT技术对来自希腊的下颌化石和来自保加利亚的上前臼齿化石进行了扫描,发现其特征表明这两个像人的古猿——外号“希腊人”——可能是前人类,即原始人类。(刘宗亚编译,参考消息网)
1万年前长江下游就种水稻
日前,《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长江下游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研究表明,水稻在距今1万年左右已经开始被驯化。吕厚远团队对该遗址最早阶段的土样进行了植硅体测年,结果表明该遗址的最早年代至少可到距今9400年。此外,对其中水稻扇形体的鉴定分析显示,在上山遗址的最早阶段,鱼鳞纹数量大于等于9的水稻扇形体所占比例高达36%,远高于现代野生稻的17%这一比例。在其后距今8400年左右的湖西遗址,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57%左右。考虑到目前发现的最早扇形植硅体证据已经与野生稻存在较大的差别,结合由已知数据推测的水稻驯化速率,可以推测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利用的开始时间必然早于目前所知的9400年,很可能会早于距今1万年。(邓振华,《北京日报》2017年6月15日)
人类或从9000年前培育纯种狗
俄罗斯考古学家发现,9000多年前石器时代生活在西伯利亚的若霍夫人利用狼培育出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狗,并为了特殊目的而改造这些动物的体型,利用其中个头较小的犬种拉雪橇,个头大的则用于猎熊。(袁原,新华社)
土壤残留DNA有助揭开远古人类之谜
科学家2003年便已知道DNA能够在古沉积物中留存下来。当时哥本哈根大学进化遗传学家Eske Willerslev测量了猛犸象的DNA序列和19种植物类群的DNA序列,这些遗留物来自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和温暖的洞穴。但还没有办法从可能污染的样本的现代人序列中分辨出古代人序列。此后,鉴定类似污染的过滤技术逐渐进步,马普学会遗传学家Matthias Meyer的团队近期终于从欧洲的一些史前洞穴沉积物中分离出古人类DNA,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这意味着考古学家以后在没有发现骨骼的考古遗址中也能够测试各种古人类DNA。(晋楠编译,《中国科学报》2017年5月10日)
彩陶文化在史前丝绸之路的演进
中国西北地区东起陇山西至伊犁河谷的区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就从渭水上游持续西渐,直抵新疆西部。在此后的4000多年间,史前丝绸之路上至少出现了19支彩陶文化,这些彩陶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四大阶段:仰韶时代、马家窑时代、夏时期和商至汉初。在这四个阶段,每支彩陶文化表现的发展模式不同,呈现的演进态势各异。(任瑞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20日)
商代大型建筑基址与祭祀
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大型建筑基址营造过程中用牲畜祭祀的现象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说明从商代早期到晚期各个阶段均有这种现象。商代建筑基址的祭祀遗存,在以往考古工作中多有发现,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洹北商城和小屯等遗址均发现有在建筑基址建造过程中用牲畜祭祀的现象。众多学者认为这些祭祀遗存多数是商人在建筑奠基过程中所进行祭祀活动的祭品。(信应君,《华夏文明》2017年第5期)
早期秦文化的来源与形成
早期秦文化主要有三个来源,即商文化、周文化和西戎文化。其中,墓葬的腰坑殉狗习俗、人殉和人祭、车马埋葬方式、商式风格陶器、巨墓大陵的传统,应来源于商文化。此类因素反映出秦人来自东方,原本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受商文化影响很深,也可说是广义上的殷遗民的一支。宗庙和朝寝建制、用鼎制度、悬乐制度、周式风格的陶器、文字特点,来源于周文化。此类因素反映了秦人对宗周礼乐文明的继承和学习,在秦人的早期发展史上有很强的现实政治意义。屈肢葬式、金器、铁器、动物纹样、墓室的壁龛和围墓沟、铜鍑和短剑的使用,来自西戎或北方草原文化。此类因素反映了秦人在陇右的发展过程中,对周边西戎文化乃至更远的欧亚草原文化的吸收。在西周中期的秦文化中,第一类因素还占优势。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第二、三类因素明显占优,第一类因素仅在贵族的丧葬活动中有所体现。早期秦文化是在一种殷遗民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周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因素而形成的。(梁云,《考古学报》2017年第2期)
汉长安城轴线变化与南向理念的确立
汉长安城经历草创、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在汉长安城存续期间,先后存在着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前期的轴线为霸城门至直城门大街,后期轴线为安门大街。南北向轴线形成于王莽时期,三大标志性建筑:南郊礼制建筑群、三原天齐祠、子午道的建造或更名,意味着贯穿长安城的南北向超长基线的确立,同时也意味着汉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南向理念、南北郊祀、左右对称、轴线意识的最终形成。作为汉文化构成要素之一的都城规划原则,不仅在东汉时几乎被全盘接受并传承下来,而且在其后的时代都得到遵循,直至明清北京城,彰显出其悠久的文化魅力。(段清波,《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
魏晋时期牛耕从“二牛抬杠”发展成“一犁一牛”
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牛耕主要方式的“二牛抬杠”,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向“一犁一牛”的转变,甘肃河西走廊发现的诸多魏晋墓“牛耕图”画像砖反映了这种转变的全过程。从二牛抬杠到一犁一牛,用牛成本大大下降,有助于牛耕生产的推广,同时也表明魏晋时期,牛耕在河西地区已经相当普及,河西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连振祥,新华社)
赵彭城北朝佛寺遗迹身份确定
作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遗迹的具体身份一直无法确证。近期,通过对邺南城东南出土赵觊与妻樊氏合葬墓墓志的识读和核桃园村西南另一处佛寺遗迹的发现,确认赵彭城佛寺即北齐武成帝高湛建造的邺都首寺——大总持寺。大总持寺与洛阳永宁寺、长安大兴善寺规模相近、地位相当,相继成为北朝、隋唐京城显赫至尊的首寺。(范世辉,新华社)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6月10日,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洛阳拉开帷幕。今年遗产日活动围绕“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面贯彻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据国家文物局网站)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工建设
6月11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建。博物馆占地208亩,建筑规模3.1万平方米,计划2019年10月建成。展品主要来自二里头遗址近60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二里头文化区内重要遗址出土遗物等,总量预计近4万件。(田宜龙、李宗宽,《河南日报》2017年6月12日)
《考古中华》开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联合拍摄制作的大型系列考古电视纪录片《考古中华•河南篇》日前在郑州开机,预计今年9月完成制作并播出。第一季选题包括曹魏大墓、陆浑戎古国、大河村遗址、郑州青台遗址、信阳城阳城遗址、新郑胡庄大墓、虢国大墓等。(据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