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对策研究

2017-11-08 10:29余捷婷
师道·教研 2017年10期
关键词:成员笔者情感

余捷婷

笔者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思考并结合对学习小组成员的随机访谈,用质性分析的方法以探索政治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促进小组学习提供参考。

一、研究过程

本次访谈笔者从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本人所任教的班级中随机抽取6个学习小组进行访谈,访谈小组的基本情况如下:学习小组人数在6-8人之间,均为男女混合组。小组最短成立时间一个学期,最长的有两个学期。访谈主要围绕学习小组参与高效课堂的讨论过程来展开,访谈问题包括小组成员对小组学习过程的总体评价和描述,如“是否认为本次讨论过程有所收获”。如果有收获,则进一步追问“整个讨论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可以帮助你们取得收获”;如果没有收获,则要求成员“从提建议的角度来指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访谈结束后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笔者整理时把小组学习的讨论过程按照顺序分成讨论开始、讨论过程中以及讨论结束三部分,分别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

二、政治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影响因素

经统计小组学习的三个阶段共发现12个因素,其中学生多次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有:讨论前问题明确,充分准备;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共同参与,以及讨论方向一致;最后讨论结束后整理总结等。下面笔者将针对影响小组学习的关键因素展开阐述:

1. 讨论前明确讨论的问题

基于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特别容易被其他无关问题吸引注意力,小组学习需要老师来为小组互动和学习搭支架,需要老师为小组明确提出讨论的问题。那么在互动搭支架前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教师不应事先在讨论前赋予学生角色,以避免产生一言堂。在合作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就算老师没有给成员赋予固定的角色,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成员在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性格、知识特长等慢慢自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除此以外,讨论前老师应控制小组成员人数的最佳规模在4至7人左右。若沟通规模过小,无法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缺乏深入分析和探讨相关问题的氛围,从而降低学习热情和效果。但若沟通规模过大,则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或形成沟通死角,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所以小组人数中等时沟通效果最好。

2. 讨论时小组要保持讨论方向一致

要保持小组队员既积极参与互动又能井然有序、动而不乱, 整个互动过程的讨论能与老师提出的讨论任务高度相关,就要做到所有成员的讨论方向的一致。如有学生反映“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容易扯到其他地方去 ,就扯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但也有成员说到“不过开始讨论的时候跑跑题也好”。进一步追问得知该成员认为在问题讨论开始之际发散思维能增加对问题的了解。这就要求小组的负责人或者其中的关键队员时一定要选择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学生。当有成员偏离小组讨论的主要任务或者意见僵持不下时,小组中需要有成员(主要是小组的负责人)尝试去控制和协调讨论,才能使讨论更加高效。

3. 讨论时小组成员要提供相互认知支持

研究合作学习的先锋和著名代表Johnson 兄弟曾提出促进性互动模式的特征:成员之间能相互提供高效率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相互交换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迅速和有效地加工信息,最后能互相提供反馈以便完成后续任务,相互质疑和解释彼此的结论以产生高质量的决策等。笔者发现小组成员中支持行为多种多样,包括精神上的帮助(如鼓励、倾听、共同参与、暢所欲言)以及认知支持的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多提实质性问题、对疑问提供解释、发现漏洞等,如有学生反映说“我遇到的问题,有组员可以解答,有些问题凭自己的努力解决不了,问他们解决了我就很兴奋,一下子很轻松的感觉,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 讨论时成员提供相互情感支持

小组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情感状态会显著影响小组绩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感氛围就是在小组有效互动中所形成的产物,比如,信任、士气、热情、默契等。反过来,情感氛围又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有学者指出彼此的信任能够促进组织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当学生形成基于情感的信任时,他们更加关注其小组成员的需求和困难,并逐渐学会如何恰当地对他人的需求做出反应。这种情感信任促进小组成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信息和专长,并且更加默契地合作。正如学生说 “我们像朋友,很融洽,大家在一起讨论很热烈”,“我们一问一答似的互动起来,对问题的把握就更深了,气氛也热烈,这感觉很好”。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成员笔者情感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别走……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