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花
[摘要]现代企业若想提高经济效益,物流成本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交通物流作为物流的主要形式,成本的控制又占主导作用,因此,掌握交通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交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关于如何控制交通物流成本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对策
近十年来,我国的公路、铁路、水运及其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发展,运输能力和运输量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比如,公路网总里程达19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1万公里;到2005年末,国家铁路货物日均装车数创历史新高,突破10万车;港口通过能力也已达到25.2亿吨/6150万TEU。伴随外部环境的有利发展,不同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如何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促进企业发展,给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交通运输企业的作业特点
行业性质决定运输产品的无形性与异质性。运输产品只是一种运输劳务,不具实物形态,运输只改变对象的地理位置,即实现运输对象的“位移”。这种“位移”具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如要求快速、直达、便利、舒适等。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根据不同的运输需求,提供不同的运输劳务。
与工业企业不同的是,运输企业的销售活动具有超前性。销售活动在生产之前,先有货源、客源,再组织运输生产。在销售活动中,应根据客货源分布情况组织客货源网点和客货运输方式;在组织货源、客源手段上,采取不同于工业企业的促销策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运输企业的作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运输作业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决定了其生产活动不可能局限在厂房(车间)里,往往一c车就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因此,运输企业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跟踪控制,提高单车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形成与工业企业不同的管理要求。
1.2交通运输企业的价值链
交通运输企业的价值活动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组成。基本活动是与交通运输企业提供的服务直接相关的活动,是服务内容在实质上的创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分析、运输线路设计、营销(客运营销、货运营销)、运输调度、运输实施、运输后勤、安全保障、车c维护等活动;辅助活动指那些为基本活动的执行提供输入、资源或基础性设施的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活动。
在价值链理论中,价值的概念是从客户角度定义的,也就是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认同并愿意支付的价格。一个交通运输企业创造的总价值,是由顾客愿意购买的服务的价格和数量的乘积决定的。如果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了运輸企业提供服务所需的成本,那么这个运输企业就有盈余或盈利。
1.3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现状
物流成本根据不同的定义会有不同的分类、名称,但是其核心内容是大体相同的。为陈述的方便,我们采用美国的分类办法,划分成库存费、运输费和物流管理费三部分。库存成本、管理成本似乎与交通运输的直接关系不大,先略而不论;后面我们会建议以控制运输成本为中心主线进行人才配置,那时候再回来分析这两种成本。直观感觉上,运输费与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交通设施改善关系最大,交通设施的改善会减少运输成本。然而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直觉并不成立。
近几年,油价的上涨对运输成本产生不利影响,然而,此影响对所有企业的作用是均衡的,所以尽管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但却不会影响企业之间的成本构成比例的对比。排除油价的影响,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各个企业的运输成本构成差别极大,低的只占物流总成本的35%左右,甚至更低,而高的竟超过50%。进一步看运输成本占商品总价格的比例,有的在3%左右,有的超过10%。可见不同的企业在利用外部交通资源时发生了明显的差异。显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运输成本的高低,为了说明我们的发现,我们排除了一些因素的影响,结果证明我们的发现同样成立。比如,针对不同的行业、产品价值体积比,运输成本会不同。我们按照这两个因素分别分类,发现运输成本低的企业仍旧盈利能力强。交通资源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东部地区有更多的资源可资利用,这会造成运输成本的比例差异。我们有按照东、中、西三个地区分类,发现在每个地区仍旧是运输成本低的企业盈利能力强。概括来说,伴随国家交通建设的大发展,企业的物流成本特别是运输成本的控制,并没有表现出理想的积极变化,不同企业的运输成本构成差别极大,高的运输成本影响了盈利能力。现实中,企业盈利能力与国家交通事业发展相关性极强,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变化的企业获得了发展。
2、物流成本控制差异的根本原因与对策建议
2.1物流成本控制差异的根本原因
在外部运输环境有利的情况下,企业的运输成本仍居高不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的人才配置没有以适应运输环境为中心,没有形成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总而言之,人员配置没有适应变化、没有创造性地利用外部资源就是造成成本控制差异的原因。
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起程或D程空E、F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导致了额外费用和消耗,大大增加物流运输费用。同时,运力选择不当,不能适当发挥火车、船G及货车在远距离和近距离运输中的各自优势,在铁路、公路、水路、海上、航空和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各个转换节点上的有效衔接也不尽人意,同样造成了耗能、耗时等大量损失。我们再看看这些运输成本高的企业的人员配置与相关管理情况。
有的企业将富余人员安置到自己的物流部门,而物流部门由于资金限制只好聘用普通的人员,造成企业经营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物流业发展日益国际化的要求。有的企业虽然重视引进人才,但后继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职工的后期教育投入过少,造成员工无法接触、学习新知识,难以适应新情况的局面。那么我们深入思考下去,是不是盈利状况好的企业就一定人员配置合理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一般来说,盈利企业都具有一批专业知识丰富、能力精干的员工,他们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的变化,适时地发现利润空间并付诸行动。这些人员的主要特征是懂得运输仓储专业知识、物流信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笔者所强调的是与运输相关的各类知识如线路规划等等在现今阶段是重中之重,但是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激励员工能够创造性的发现外部信息的变化,利用并参与到这种变化中来为企业盈利。
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在一定范围内赋予这些人员进行创造的自由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做出决策。以控制运输成本为中心进行人才配置还要求其他部分的人员配置也以配合上述人员的工作为职责,共同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有人会怀疑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增加管理成本,这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是运输成本的降低会是显著的,足以弥补管理成本的上升;其次,存货、仓储的成本也会一定程度下降,原因是如果所有工作以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展开的话,货物的摆放等微观细节就必须做到有条不H以适应多变的运输安排。所以形成新的组织模式并有效运营的话,物流成本就会有相当大的下降。
2.2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的探讨
1.加强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
交通物流成本的横向管理即对物流成本进行预测和计划。它的过程是,先在对本年度物流成本进行分析,然后再充分挖掘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有关技术措施,以保证物流成本计划的有效实施。交通物流成本的纵向管理即对物流过程管理进行优化。它的基本过程是,借助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保证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和物流过程的迅速、通畅。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对其进行纵向优化,需要借助适当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手段,使其与横向控制交织进行
2.加强库存成本控制。控制物流成本的重点是控制库存成本,而且库存成本控制的好坏会影响到整个物流体系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对仓库的结构和整体布局进行策划,从而有效降低库存成本。比如可以通过施行经济订货量方式,通过合理保管的成本和进货采购成本核算实现总库存成本最低的訂货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对仓库进行有效的区域划分,降低仓库内部物流成本。
3.构建现代物流成本控制观念,增强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控制物流成本必须从企业整体着手,施行全面的整合,对物流体系进行优化。所以,物流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进行调控,使其成本达到最低,加快物流效率和物流优化进程。成本控制工作需要从原来的物流管理部门扩大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并且贯穿在供应商、经销部门、物流中心的全部运作周期中,从而实现物流成本控制体制的组织合理化,实现统一领导,逐级控制,最终,使得企业员工具有持久的成本控制意识,实现长期战略性发展。
4.注重物流过程中运输成本的控制。物流成本中40.5%的成本是运输成本,因此运输成本对整个物流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降低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施行一票制,通过签1相关协议,实行社会化的联运形式,从而实现一票制运输,最大程度发挥大生产的规模化优势,其次,可以通过分区产销的运输方式,是货物的特定生产区域只针对指定的消费地区,按照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的原则进行运输,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运输工具承载率,最大程度的发挥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减少运输工具空载行E的时间,从而更加合理的进行运输。
5.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施行物流信息化。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条形码以及便携式的终端实现性能的提升,加快发货和入货的速度。对于配送业务中的大量数据,使用高新信息化技术如互联网等,可以完成物流的全程协调、管理和控制,并能完成从客户终端客户到网络前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
结论
交通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交通建设的大发展,交通物流成本的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树立新思想,创造新模式,发现新方法,以达到揭示成本来源、合理降低成本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形成企业的低物流成本优势,进而全面拉动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