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治理的理论建构及其要素解析

2017-11-08 00:49郑建明孙红蕾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数字图书馆

郑建明+孙红蕾

摘要在对数字图书馆基本属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从理论构成要素与要素间逻辑关联两个方面对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建构要点作了系统阐释。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治理理论 理论建构 协同治理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与时俱进是图书馆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随着图书馆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实践的日渐深入,数字图书馆对整体社会与个体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数字图书馆重构、数字图书馆新生态、数据图书馆、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等议题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当前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多从发展范式转变、发展趋势预测、发展规划介绍、发展策略探究、服务实践总结的视角出发,对于数字图书馆治理的探讨可谓凤毛麟角,对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系统研究几近空白。数字图书馆治理作为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关系对数字图书馆事务参与和管理的活动,本质上是数字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元问题,要研究数字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就要分析数字图书馆各项事务中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探究其内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总结并提炼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以指导实践的深化,进而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背景下,思考新形势下的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分析数字图书馆治理的本质,探索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点与具体内容,以推动数字图书馆实践的稳定有序和社会信息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就成为学术界及业界的研究者当前亟需承担的一大职责。

1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属性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也会随之变化,有时某些变化甚至会引起这一类事物内在性质以及共有特征的改变,即属性的转变。就数字图书馆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并行使用,二者的基本属性大致相同,即数字图书馆彼时的基本属性为“技术性”。而随着社会整体信息环境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字人文逐渐分离,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化倾向日益显著,“社会性”成為新形势下数字图书馆最为基本的属性,具体而言,这一属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由资源、技术、服务、管理和人等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关联所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位置、运动形式或反应形式,因此,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复杂系统。同时,数字图书馆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各子系统除了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外,还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资源等。随着发展环境的优化,数字图书馆系统与外界交换的频率与范围不断扩大,在交换过程中,外界对系统内资源、技术、服务等子系统的关系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使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社会整体系统的一部分,更成为一个独立的、复杂的社会化系统。

1.2数字图书馆是一项社会数字文化事业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无论今后如何发展,都无法跳脱出其发展起点的约束。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初就是作为社会数字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与社会数字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即为了消弭信息鸿沟、消除信息贫困、实现信息公平、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因此,某种意义上,数字图书馆不仅是社会数字文化事业的一部分,还是社会数字文化事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数字文化事业的属性。

1.3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社会信息环境

相较于整个图书馆事业漫长的发展进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从其成长与发展速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在过去20余年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点星火到燎原之势,其发展势头不可不谓之惊人。当前,数字图书馆已不局限于物理客观实体的现实存在,而下一代数字图书馆将突破现有图书馆的形态,成为一种社会信息环境。这一环境中,数字图书馆将与资源服务商、信息服务机构等相互协作,在物理世界中组成一个可以提升服务效能、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公平的数字共同体,并通过语义搜索与关联链接,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一个由资源、服务、技术、管理与人集成的、可以与物理世界相融合的多维环境。

2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

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是解释数字图书馆治理这个社会现象的概念系统,既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与文化实践,是对人类社会信息、知识与文化实践积淀的抽象,又规范着人类思考、建设、组织、治理数字图书馆事业,指引人们探索与创新数字图书馆工作方法,预测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数字图书馆治理中最简单、最一般、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是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从无到有的发展动因。

2.1数字图书馆治理的本质:协调多元要素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数字图书馆系统由资源、技术、服务、人员与治理等多个子系统融合而成,不同子系统的形成基础是多种利益相关者对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的投入,数字图书馆治理的前提是利益关系者间广泛存在各种利益诉求。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数字图书馆系统内不同子系统会为成为独立主宰系统的决定性力量而相互竞争,然而受制于彼此实力相当的现实条件,利益相关者间对各种利益关系会进行统筹协调,进而促使多元要素间相互协同,各自的利益诉求可以得到满足。在协调过程中,利益相关者通过调整要素间竞争与协同的关系共同支配与决定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结构、基本状态、性能及其有序化水平,推动数字图书馆系统从初始的无序化系统向一个全新的有序化系统转变。

基于此,数字图书馆治理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其存在价值与治理本质就是在制度安排下,协调、引导、疏解数字图书馆多元要素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协调、引导与疏解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从治理的内涵看。数字图书馆系统内的资源、技术、信息服务以及治理情境等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其中任一要素的治理必然会关系或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的治理,对任一要素的治理都是整个治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治理活动的开展中,需要对多种具体的治理活动间的关系进行协调。endprint

(2)从治理的过程看。利益相关者之间、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组织内部不同层级与职能部门之间广泛存在着协同与竞争的关系,要保障数字图书馆的健康稳定运行,就要将这种关系的疏解置于复杂组织背景下,关注各要素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3)从治理的属性看。首先,数字图书馆治理的进行是从多个领域同时开展的,治理中需要协调不同领域间治理所产生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其次,数字图书馆治理的内容是多样的,治理中需要疏解不同内容治理间出现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再次,数字图书馆的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治理中需要协调和引导不同主体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因此,从协调数字图书馆多元要素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出发,探讨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衍生:自组织系统有序化发展的内在诉求

2.2.1自组织系统多元要素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自组织,即在低层次的、客体的、局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高层次的、有序的、不需内外部特定干预或指令的自发过程。由此形成的复杂有序系统就是自组织系统,若给予一定条件,内外部涨落机制可以引起这一系统自发地序化,并最终完成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数字图书馆内外部特定干预或指令即可自行创生、自行组织、自行演化、自主地实现从无序化向有序化的转变,并形成有结构的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组织系统特性显著。与此同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数字图书馆又是一个内含多种序参量的复杂系统,这些序参量,即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既共同支配和决定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结构、状态、性能和有序化水平,又彼此间存在广泛而复杂的竞争与协同关系。

2.2.2多元要素间的关系与数字图书馆有序化水平

数字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重视系统内多元要素关系、强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系统,是为实现多元要素间和谐相融、共同推进图书馆稳定有序发展的公益性组织。前期研究发现多元要素间的协同与合作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的有序结构。但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系统内序参量地位与作用的變化,序参量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当控制参量的能量达到一个新的阈值,数字图书馆原有的有序结构会被冲破,形成一个全新的有序结构,并且有序化水平会有明显提高。即数字图书馆内具体要素地位与作用的变化是多元要素间的竞争协作关系发生变化的动因,而多元要素间关系变化又会导致数字图书馆固有的有序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诞生。

2.2.3数字图书馆有序化水平与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

数字图书馆这一自组织系统虽然可以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但是这种自发的序化过程相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序化需求是非常缓慢的,加速数字图书馆有序化进程迫切需要新的实现途径,将治理引入数字图书馆实践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治理关注组织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强调利益驱动的作用,重视彼此之间的情感认同,有利于营造互信、协作的氛围,提高各要素投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各要素投入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这对快速解决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中常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将十分有效;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发展中既存在同一机构内各种要素间的相互竞争,又存在不同机构间的竞争,治理可以通过机构间的规范性协议人手,增进机构间的认同感,对竞争关系进行引导与疏解,将竞争关系转化为数字图书馆从无序化向有序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是数字图书馆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客观要求。

2.2.4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与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

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理论进行自我否定与重建的双重过程,即理论体系的建构一解构一重构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是人们把在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总结而成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既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是在客观实际中可以证明,能够正确反映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与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治理实践对治理理论具有决定作用,治理实践只有在科学的治理理论指导下,才能推动数字图书馆更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的治理理论对治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为治理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预见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3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建构要点

3.1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内容构成

3.1.1基本理论

科学理论既是对相应领域实践经验与教训高屋建瓴的抽象归纳与提炼,又是具体而实在的,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有相关的理论依据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粘合剂”。诚然,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依据非常丰富,但笔者认为,在众多的理论依据中,自组织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人本理论对于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建构的指导作用最为显著,相关性也最强。

(1)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一种研究自组织现象的系统理论,主要由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与哈肯的“协同学”理论组成。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从系统内部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当一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条件后,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协作与竞争关系,并且形成整体优势,进而实现整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发展目标。

借助自组织理论的思想,我们可以把数字图书馆治理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角度出发,探讨数字图书馆结构自组织演化的规律以及自组织治理的可能性,研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是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如何协调、疏解、引导系统内外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如何推动整个治理系统效能的提升,如何加速数字图书馆的序化进程,进而优化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结构。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指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影响的人或对组织目标产生影响的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质是为促进组织目标实现而进行的利益相关者多重利益的科学合理安排,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妥善管理与协调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来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这一理论的情景条件是不仅有核心主体、核心目标、影响目标的相关主体,还存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被影响主体。endprint

数字图书馆既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机构,又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单元,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样,数字图书馆发展中不可能仅有用户与管理者两种利益相关者,也不可片面强调单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管理,特别是在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构建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不仅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认清其系统内外环境,推动系统内外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与协调,还有利于推动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的深入发展。

(3)人本理论。

人本理论起源于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该理论的基本精神在于从人的本性出发,指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并提出了“社会人”“能动人”“复杂人”等关于人的观点,坚持以发展人的积极性为目的,强调人的社会性、创造性以及复杂性,注重人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人的尊严以及主体地位。

在数字图书馆治理领域,人本理论可以全面应用于治理主体创造性调动、信息服务及产品设计、空间再造与环境优化等方面,并且治理主体可以借助人本理论的基本原理解决数字图书馆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例如,在建立数字图书馆治理机制过程中,人本理论可以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目标责任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引,推动行为主体由被管的被动状态转向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

3.1.2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框架及其构成要素

框架是一种可以用来解决与分析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基本概念结构。笔者以“框架”这一基本概念分析工具来分析资源整合、服务升级、技术创新、空间再造、环境优化等概念结构。借鉴前人“要素说”的研究思想,笔者认为对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研究可以从数字图书馆治理的研究对象人手,因此,设计了一个包括资源要素、技术要素、服务要素、主体要素、环境要素与治理要素等六种理论要素的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理论框架。

(1)资源要素。

大数据时代,所有资源都是某种格式的数据,图书馆成为社会数据网络的一部分,可以推测,在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资源整合将逐渐被数据管理这种更为细粒度级的整合方式所取代,数据的结构化、语义化、关联化将成为整合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合的关键也将随之从记录与保存馆藏数据转向建立与挖掘数据间的关系。因此,在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对资源要素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如何记录和保存现有的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还需从数据层级强化对资源间关系的挖掘、揭示、分析与阐释,加强对数据获取治理、数据共享治理、数据重用治理、数据加值治理等数据治理理论的研究。

(2)技术要素。

信息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对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数字图书馆技术要素的研究。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最关键的是对数字图书馆技术创新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机制、发展机制、应用机制等制度性设计的创新研究以及技术操作标准、技术资源整合、技术处理口径等规范化设计的创新研究;二是数字图书馆治理技术的创新,数字图书馆治理水平的提升不仅有赖于机制创新,还需要治理技术创新与开发;三是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当前技术条件下所推出的新一代管理系统能否成功适应未来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信息环境尚难确认,新技术会引发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出现还是带来灾难性的破坏仍是未知数,因此,在技术创新研究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规避技术创新风险。

(3)服务要素。

大数据技术、语义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搜索书籍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书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成为一个潜在的获取点,数字图书馆服务朝着知识型服务与主动型服务方向发展,服务层次逐步向细粒度进发,服务协同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在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对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主要是从服务人员、服务质量、服务效益、服务效能、服务模式、服务机制、服务对象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服务升级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具体对象的研究总结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以指导数字图书馆中具体的服务治理实践,进而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效能,拓展社会服务范围,增加服务效益,改善服务质量,使数字图书馆服务优化升级。

(4)主体要素。

数字图书馆主体要素,即数字图书馆治理事务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信息创建者、信息管理者与信息消费者三种类型。伴随数字人文的发展,信息创建者、信息管理者、信息消费者之间固有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信息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也不再局限于獲取,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知识创造与管理中,数字图书馆建设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加深。而随着多元主体间协同合作的加深,受到共同目标、共同特征、共同行为取向以及身份认同的影响,具有相同行为选择的数字图书馆间将组成一个数字图书馆治理共同体。因此,对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间关系、数字图书馆治理共同体、数字图书馆协同治理机制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将是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要素。

数字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治理必然要与历史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社会文化环境发生联系,并带有某一历史阶段的鲜明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征。尽管环境要素是数字图书馆治理的外因,但在特定情况下、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它们极有可能直接影响数字图书馆治理的效果,甚至决定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要重视对数字图书馆环境优化的研究,并且,随着图书馆事业社会化趋势的加深,数字图书馆环境优化的范围也需从数字图书馆内部的空间再造扩展到数字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优化。

(6)治理要素。

理论是契合逻辑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理论同样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的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数字图书馆治理领域作为与整体学科体系相对应的小世界,其性质必然包括所在整体的特征。所以,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与方法论间也具有内在一致性关系,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建构中,相关方法论的研究不可或缺。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治理时机与治理方法三个方面。其中,治理结构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安排明确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及主体间的相关关系,解决“谁来治理”数字图书馆的问题;治理时机是通过准确识别治理机会来确定治理的时间点,解决“何时治理”的问题;治理方法是明确数字图书馆凭借什么方式来实现治理的目标,解决数字图书馆“怎样治理”的问题。endprint

3.2逻辑关联

根据前文对数字图书馆治理本质、治理理论建构逻辑起点的分析,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核心部分就是数字图书馆治理要素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这种协同与竞争关系又具象化为要素间的逻辑关联。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建构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明确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要素间的逻辑关联,构建治理要素间的协同模型,通过预知局部要素间关系的性质和状态,实现整体理论的预见性、协调性以及实践互补性。在明晰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内容构成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主要分为主体一资源的逻辑关联、主体一技术的逻辑关联、主体一服务的逻辑关联、主体一环境的逻辑关联四个方面(图1)。

3.2.1各要素问的逻辑关联

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资源、技术、服务、主体、环境与治理并非是相对独立的概念,而是共生于一个客观关系系统:不同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数字图书馆投入资源、技术、服务、环境等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发展情况会进一步影响主体的利益诉求;主体与资源的关系、主体与技术的关系、主体与服务的关系、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由于共生于同一个数字图书馆系统,某一种稳定关系的变化会成为其他几对关系变化的外部影响因素;治理要素作为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通过治理结构的调整、治理时机的选择与治理方法的转换对各种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推动数字图书馆向更加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3.2.2主体——资源的逻辑关联

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与治理资源之间的逻辑关联是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对逻辑联系,这一逻辑关系既表现为治理主体间以资源为对象而产生的协作竞争关系,又表现在主体要素与资源元素间相互依存与相互竞争的关系。具体而言,一方面,数字图书馆治理过程由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推动,这些主体为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积极协调彼此间关系,整合治理共同体中的人力、经费、文献、管理等各种资源,进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这些治理主体会优先从各自的动机、目标和利益出发进行治理实践,进而因为资源产出的分配产生竞争关系。另一方面,虽然资源要素是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根据数字图书馆发展需求而采集与存储的结果,但资源要素产生效益的水平又是治理主体间是否会继续协作的重要考量依据。

3.2.3主体——技术的逻辑关联

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主体一技术逻辑关联的基本要义是:要在技术要素治理过程中通过“重人才”推动数字图书馆技术开发与创新;要在主体要素治理过程中通过“强技术”推动数字图书馆主体素质提升。具体而言,一方面,人才的创造性为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重视治理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机制,是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对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升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决策的科学性与治理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治理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积极创新、引进与应用新技术。

3.2.4主體——服务的逻辑关联

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主体与服务间的逻辑关联是二者间现实关系的理论映射,会随着二者间现实关系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获取,将会更多参与到治理服务的决策中以及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创造中。可以预测,在下一代数字图书馆中,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生产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消费使用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与服务对象会逐渐成为统一的共同体,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极有可能达到理想中的均衡水平。

3.2.5主体——环境的逻辑关联

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中,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间的逻辑关联是一种相互制衡、相互建构的关系。一方面,数字图书馆治理主体存在于数字图书馆治理环境中,其决策方式、发展程度、组织关系等会受到数字图书馆所依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会无意识地、不可避免地将数字图书馆所依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特征内化为自身存在的一部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引起主体要素的重构;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又是多元主体间相互博弈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当主体要素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这种社会结构也会失去原有平衡并被重新建构,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3.3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对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框架、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逻辑关联的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构建的宏观框架(图2)。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由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点、基本要素与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基点,即逻辑起点,是协调数字图书馆多元要素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基础要素是对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内容构成的系统阐述,侧重对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基本理论、结构框架、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的研究;要素间逻辑关联是在明晰内容构成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中各个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整体关系、主体与资源关系、主体与技术关系、主体与服务关系、主体与环境关系探究数字图书馆治理中的基本规律。

4结语

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0余年,虽然其发展速度与程度有目共睹,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服务层次较浅,管理体制落后,合作意识不强,资源建设重复,人、财、物等不能合理配置等。新形势下,数字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迫切需要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的深化,而数字图书馆治理实践的深化又亟需治理理论的引导。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的建构,对于明确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理清治理要素间的逻辑关联,解决当前面对的数字图书馆治理理论缺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数字图书馆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模式刍议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
科学构建我国城市社区组织协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