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道良
欧阳倬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交通证
这件红色绸布的通行证,呈长方形。正面写有“交通欧阳倬”,“交通”横书,“欧阳倬”竖书,墨字,楷书。“阳倬”二字上有一蓝色方印“永新四区工农兵政府印”,篆体,阳刻,宽边。这是1928年欧阳倬任永新四区苏维埃工农兵政府交通员时的交通证,它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交通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见证。
1929年2月,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欧阳倬在家养病时,将这份“交通证”交给他母亲贺官凤保管,贺官凤便将它藏在自家住房的二楼一根横梁一端的墙洞内直到解放以后。1978年贺官凤的家人贺春莲打扫此房时,从墙洞中发现了这份“交通证”,此后,由她的丈夫、欧阳倬的侄儿欧阳秀送还给欧阳倬早年过继给史家的儿子史天开保存。1980年12月,史天开的儿子史金德在井冈山电视台开车时,便从家里将这份“交通证”带来捐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1994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阮家新、万冈等5人确认这件文物在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后,可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红军一九二八年
送李尚发的一罐食盐
这个鼓腹、曲颈、圆口、棕色、横条纹的陶罐,装满了接近颈部的食盐,食盐已结成表面为灰黑色、晶体状态的一整罐。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内军民们各种生活物资奇缺,食盐断绝。1928年冬,红军将外出打土豪缴获来的一些食盐分发给根据地内的民众度过艰难岁月。当时曾担任过遂川县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主席的李尚发,舍不得吃掉而保存下来。1929年2月,井冈山失守后,李尚发将这罐食盐藏在自家茨坪屋后的一棵老杉树下的树洞里,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这罐食盐是井冈山斗争艰难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同甘苦共命运的生动体现。
1959年,已担任井冈山敬老院院长的李尚发,把珍藏三十年的这罐食盐献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1990年4月,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李科友、彭丁秀鉴定这罐食盐为一级藏品;1994年5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阮家新、万冈等五人确认这罐食盐在补充相关材料后可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途中
遵守群众纪律的米缸
这个棕黄色的陶质米缸,高61厘米,腹围167.7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27厘米;鼓腹,曲颈,圆口,竖条纹。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途中驻扎在莲花县的甘家村,部队把村里陈娇枝家的这口缸的半缸大米做饭吃了,部队离开村庄时,在米缸中放了一床棉絮和四块银圆抵偿米钱。这口米缸是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反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任何旧军队都有本质的区别。
1927年9月24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途经莲花甘家村时,村里的老百姓弄不清是什么兵,都东躲西藏起来。农妇陈娇枝也躲到娘家去了。第二天,陳娇枝待这支部队离开后,同丈夫回到家里,发现自家西边小屋里的半缸米没有了,但米缸里塞了一床棉絮和四块银圆,心里非常激动,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不久,此事在全村传开了,都说工农革命军的好话。这口米缸也由陈娇枝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
1969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主任朱光明到莲花县甘家村征集文物时,陈娇枝亲自将这口米缸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1990年4月,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李科友、彭丁秀鉴定这口米缸为一级藏品;1994年5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阮家新、万冈等5人确认在补充相关材料后,此米缸可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湘赣省永新县城内横街赤色消费合作社印
这枚土黄色杂木做成的条状印章“城内横街赤色消费合作社”,十一字,阳刻竖书,宋体字。1932年,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人民的生活和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制定了许多繁荣根据地经济的政策,开办了信用合作社、商业合作社等,永新县城“城内横街赤色消费合作社”印章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此印章是由“城内横街赤色消费合作社”的负责人梅枝在县城陷落于敌手后,一直珍藏在自己家中20多年,全国解放后,他于1960年初将此印捐献给永新县烈士纪念堂。同年4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章华生等人赴永新县征集文物时,县烈士纪念堂将此印移交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1994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阮家新、万冈等5人,确认此印在补充有关材料后可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责任编辑 / 陈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