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飞鱼
在贤相丛生的宋代,叶衡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才。据《宋史》記载,他最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在军、政两方面都兼任要职。当时,南宋最为圣明的一代君主宋孝宗十分信任他,考虑军机大事时,常常召见他参与研究。那么,叶衡是怎么成为一名既深得君王赏识、又深受百姓爱戴的贤相的呢?
叶衡做首都临安府下辖的于潜县知县时,豪门大户多居住于此,他们常常为少缴纳赋税而虚报数字。当时的赋税制度,是按当地人口规模来规定一定数字,再按人头摊派。富户们虚报人数,省下了自己的银子,却将这份负担转移到了百姓身上。长此以往,这儿的百姓被过重的赋税困扰得焦头烂额。
但对于这个积存已久的问题,当地的知县也没有办法。因此,历任知县都如走马灯一样来去,这个弊端却一直如一个毒疮存在着。也就在这时,叶衡来当知县了。他一开始也很苦恼,不过很快就找到了办法。他先是根据对各家各户的了解,制定了一个文件,将县内人家根据土地的多少划定为九个等级。毫无疑问,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自然被划为一等二等。他们很高兴,觉得叶衡很识相。接着,叶衡严格规定,这九个等级里,有的不需要交税,有的必须交税,如果抗拒,就用水火棍招呼。富户们一听,喜笑颜开,看来知县又准备照顾他们了。可接下来的第三条政令,让富户们彻底傻了眼——五等以下的人家全部免除税收,而将这些税收数额平摊在前面四个等级的富户头上。
当然,作为一个治民之心细如绣花的知县,空有侠客精神也不行,对于富豪,除了平摊赋税外,叶衡也需要替他们妥善考虑,以稳定地方的长治久安。
譬如征收税收,过去的知县到了期限,就会派手下的差役恶狠狠地下去催收,闹得一片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而叶衡则坚决反对官吏下乡扰民。他和那些富户约定,收税时间一到,他就下发通知,大家自行交税,他绝不派人下乡催讨。
果然,叶衡说到做到,到了收税时间,他把征税的期限一写,张贴在县衙大门外的墙壁上,再由地方上的里正去下发具体通知。地方富户一看,这个知县说话算话,那就缴纳吧。因此,赋税很顺利地收了上来。也因此,叶衡治理下的于潜县秩序井然且官民关系良好,以至于皇帝都有耳闻。
这一次,皇帝亲自召见他,笑着说:“听说你治理于潜很有办法啊!爱卿实为人才,烦你辛苦一下,帮朕去治理一下常州吧。”于是,叶衡从一个知县,被提拔为知州。
当时常州遭遇水灾,大水四处乱窜。百姓们的房子没了,粮食也没了,侥幸存活下来的百姓正等着常州府赈济。可是,整个常州府都是一片泽国,哪儿有粮食啊?常平仓倒是有粮,但那是国仓,不归地方政府管辖,且存着的粮食是以备国用的,没有圣旨,谁敢擅自开仓?
叶衡到任后手一挥:马上开仓赈济。手下官员都吓了一跳,这样贸然开仓,一旦皇帝动怒,大家都吃不了兜着走,于是赶紧劝阻。这下惹恼了叶衡,他厉声质问下属:“积蓄粮食就是为了防止灾荒的。怎么能不管不顾呢?”于是,常平仓大开,百姓终于有粮食了。可是,大家的锅灶都顺水漂走了,怎么吃啊?叶衡又下令,马上在各地设置粥棚,政府负责将仓库的粮食煮成粥,让大家来吃,以解决燃眉之急。
解决了百姓的生存温饱问题之后,叶衡又考虑到了应防患于未然的卫生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水灾之后,随之而来的一定是瘟疫。对此,叶衡早有准备。他走出府衙,陪着一群医生,带着草药,走村串户,看见有病人,就马上诊治,免费送药。因为叶衡工作效率高,处事以民为本、方法得当,所以一场水灾和瘟疫过后,常州百姓大都安然无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因为来自基层,因为关心百姓,因为心细如针,所以,叶衡终成一代贤相。
编辑/夕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