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彦
广东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索,立足学校特色、研究教育实情、发挥校本优势,精品丰富、精彩荟萃。
华南师范大学:
构建互联网多维互动平台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华南师范大学主动思考“互联网+高校学生工作”这一命题,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着力构建互联网多维互动平台。
1. “青网工作坊”:青年好声音传递网络正能量
以全国知名大数据专家赵淦森教授为技术核心,成立“青网工作坊”大数据技术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监测、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学习作息习惯等相关数据信息,并将数据信息进行综合計算,以此深入系统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华南师大紫荆青年”微信平台为核心,以“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四级党团学微平台为补充,构建起传播校园正能量的“策源地”;青网工作坊关注青年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枯燥乏味的“说教”转变为易被接受的“微产品”,如设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小兔”,开发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青年微课堂”,将互联网技术与“情暖夕阳”志愿服务项目相融合以优化志愿服务模式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多维度、易传播的文化产品。
2. “青春演播厅”:师生深度交流互动触动灵魂
“青春演播厅”以打造精品的标准,录制现场访谈类视频,通过发掘、邀请在学生中富有影响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政工干部以及校外的行业精英等作客演播厅,现场讲述故事,谈心论道。
录播前,创编团队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找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他们心中的人气偶像,确立每期的主题和嘉宾;通过线上微电影、漫画等方式发布活动预告、收集反馈情况,并受邀嘉宾参与录播策划,以寻找最佳的“感性素材”。录制场上,嘉宾根据每期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不同的故事;聚光灯下,学生积极提问,与嘉宾交流互动。与此同时,录播团队将活动进行网络实时报道,实现场内场外同步参与。录播后,宣传团队把嘉宾的青春励志故事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微信文章,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制作团队按照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规律,将录播视频制作成“微课”,并上传至“青年微课堂”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空。
3. “薪火驿站”:全时空实践育人更接地气
“薪火驿站”是学校基于互联网思维打造的远程实践育人平台,通过“手机教师网”直播,实现在线跟踪、在线指导、在线评价、在线互动、在线活动等功能,实现师生即时或延时、单兵或团队、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沟通交流:在各地校外实践的学生可通过平台分享实践的感受、经验与困扰;教师可跟踪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开展远程思想辅导、班级活动,并组织专家团队通过在线视频、动态连线的方式把脉会诊,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薪火驿站”还将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实践活动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综合集成党建的各项业务,构建信息化学生党建环境和管理平台,以网络组织生活、网络党课、网络思想交流汇报的形式支撑校外实践过程中的党建活动,全方位为学生党员服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探索多层次学生党建工作
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解决传统学生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内容枯燥、方式乏力等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通过学院与学校的探索实践,创新学生党员的培养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的学生党建工作。
1. 打造提升素质的院级平台
预备党员转正答辩组织生活会,是学校法学院党委参考毕业生论文答辩的形式,把预备党员培养教育模式与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而成的。在预备党员转正答辩组织生活会中,答辩人要对自己在预备期内的表现作全面陈述。然后,答辩委员会分别就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答辩人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对答辩人进行提问;同时,受邀列席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群众也可对答辩人进行提问。接着,答辩委员会形成答辩意见,提交支部大会讨论表决。最后,由支部书记召集支部全体党员开展民主生活会进行评议和表决。
学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以学生党员标杆系统工程为抓手,在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摸索、实践和创新,构建起体系完整、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休系。学生党员标杆系统工程,归纳为“学生党员形象塑造工程”“学生党员责任区创优工程”“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工程”3大工程,各项工程包括8项标准要求,共计24项评价指标。基于“学生党员标杆工程网上测评系统”,运用学生党员自评、群众考评、党支部党员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党员,使其了解自身在集体中的整体表现水平和每个考核项中的表现水平,为其改善自身不足提供具体参考。
预备党员转正答辩组织生活会,不仅使学生预备党员提高了党员意识,还拓展了党员教育的范围,使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及群众通过参加聆听活动,增强对党的知识和党的性质的理解;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系统工程,强化了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党员一个标杆”的理念,立足平凡、追求卓越。
2. 搭建锻炼能力的校级舞台
学校的云山勤工助学党支部,是全国首个建立在学生勤工助学机构的基层党组,支部的学生党员由在学校勤工助学实体岗位上工作的学生党员组成,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校区。云山勤工助学党支部肩负着“思想引领、党员教育、文化建设、实体监管”等职能,是云山勤工实体的思想核心和组织核心。
一方面,云山勤工助学党支部注重培养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服务意识,通过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学习研讨会等,强化学生党员“民主决策、依法办事”意识,提升其科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支部在全校20个勤工实体中设立党小组,建立起“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管理模式,将党组织的触角深入到经济实体的“神经末梢”,让学生党支部对各勤工实体的董事会及职能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监督。endprint
自2003年成立以来,云山勤工助学党支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2000余个固定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服务学生、指导监督勤工实体的过程中,更培养了近千名优秀学生党员,为学生党员提供了锻炼自身的平台,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成长,在服务中成才。
广东财经大学:
学生工作项目化运作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必须摆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一困窘,回归学生工作本质,从经验型转变为专家型,积极主动开展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研究,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吴琦教授如是说。2014年以来,广东财经大学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学分制改革等中心工作,秉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了“学生工作项目化运作”工程,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模式和新方式。
1. 统筹规划,实现协同育人
“学生工作项目化运作”,就是针对学校各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开展学生工作,形成特色项目,以项目的形式将第一课堂(常规课程)、第二课堂(校园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课堂资源融汇在学生工作中,实现协同育人。
为夯实“学生工作项目化运作”的理论基础,以吴琦为核心的科研团队,通过“第二、三课堂视域下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和“高校协同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模式研究——以多层级共同演化理论为视角”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为“项目化”的学生工作提供理论导向和方法指导。同时,学校出台《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试行办法》,规范学生工作项目化的项目类型、立项条件、立项流程;设立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工作精品项目评选办公室,负责精品项目的管理工作,动态跟进调研项目的开展情况。
在学校的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下,目前学校共有7项精品项目和7项培育项目获得立项,实现了14个学院“一院一项目”: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人文英才实训工程”、工商管理学院“第二个八小时”成长计划,分别被评为第一届和第三届广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
2. 理念引领,打造品牌项目
学校艺术学院早在2007年之时,便开始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教育方式僵化、理论空洞,互联网发展冲击传统课堂教育效果这三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题的破解之道。7年的探索虽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影响范围不大、品牌效应不佳的问题。就在此时,学校“学生工作项目化运作”工程为艺术学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力,“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工程”项目破土而出。
项目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设计了“文化创意沙龙”“文化遗产进高校”“薪火相传”“创新创业工作坊”4个品牌活动。
“文化创意沙龙”打破了专业壁垒,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相辉映;“文化遗产进高校”活动,依托“文化创意沙龙”平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遗产知识,并开设“民间艺术工作坊”,邀请民间艺人向学生传授传统技艺,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把文化兴趣转变为学术研究兴趣;“薪火相传”活动,让教师依据自身的研究特长、针对学生的學术研究兴趣,在已有的科研项目中孵化出学生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科研能力;“创新创业工作坊”通过校企之间的牵线搭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将学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对接,促使学生学术研究成果向企业创新产品转变。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以农垦精神引领特色校园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校文化培育一校学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校园文化的建设则需思想指导。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专业特色,以农垦精神为核心建设校园文化,为柔性的校园文化注入刚性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 顶层设计,点亮农垦之光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是农垦人在垦荒戍边艰苦创业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高度的政治觉悟、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农垦院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为此,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立足农垦、服务农垦”的育人使命,坚持“农垦精神指引,校园文化育人”的教育原则,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挖掘农垦精神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品牌。
学校构建起由党建工作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思政部、学生工作队伍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动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农垦精神的理论内涵与育人途径,规划以农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创设棕榈园、种植园等体现农垦精神的物化环境,积极寻找农垦精神与职业教育的衔接点,将农垦精神作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2. 耳濡目染,焕发文化之彩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学校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农工商精神”大力建设农垦特色班级文化:以农垦红色资源为依托,弘扬农垦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创建具有南亚热带产业特色的和谐、健康、环保的绿色班级;充分调动学生激情与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朴实、勤劳、感恩,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形成“严考勤、严作息、严考评、严承诺、严发展”的自律文化。
同时,在校园网上创办广东农垦精神展览会,组织农垦精神的时代内涵征文活动、“农垦精神与我同在”演讲比赛、《突破北纬十七度》读书研讨会,举办“传承与跨越”校友座谈会和“学院以我为荣”校友报告会,举行“就业(创业)之星”“校园年度卓越人物”等评选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农垦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展现校园“新农垦人”精神。
3. 外践于行,铸造精神之魂
学校秉承“垦区产业到哪,学院服务到哪”的理念,鼓励广大学生树立为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切实做好服务农垦的工作,使农垦精神既内化于心,更外践于行。
在暑假开展的“感受发展成就,服务回报社会,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活动,通过参观调研、学习讲座、走访老党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践行农垦精神,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紧跟广东农垦“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学校近年连续选派教师和学生赴东南亚相关高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工作与交流,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分别建立了当地学习培训中心,开启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让学生在国外进行专业实习中培养刻苦精神、磨练顽强意志,用自身的言行诠释农垦精神,向世界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中国好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