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耳朵先生:知名媒体前首席记者,自媒体人,著有《别扯了,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稳定的工作》等。
长沙的夏天,漫长得就像一个世纪,许多人都把自己关在空调房里。
同学董大海,却带着他的两个孩子出门旅游了。
董大海不算有钱,但每年寒暑假,旅行都是他们家的常备项目。
这是一个超级浩大的工程。旅行前,他会和孩子聊聊目的地;路途中,他通常会选择去一些人不太多的景区,并要求孩子携带部分行李。
就算旅行结束,董大海还会和孩子一起创作,要么写游记,要么是把收集来的东西分门别类。
前不久,我們组织了一个小型的露营。董大海带着他的两个孩子也来了。孩子们谈吐大方、礼貌得体,懂得照顾人,甚至知道,露营地要设在靠水的通风地带。
我曾经很不理解董大海喜欢旅行的“奢侈”行为。这天的黄昏下,仿佛就找到了答案:就算是孩子,你带他看过更大的世界,他的气质里,也会有他走过的路。
五年前,认识一位文友。是个女孩,刚刚大学毕业,拿着不高的薪水,在城市的CBD工作,租住在城中村的握手楼里,但每三个月,她都要去旅行一次。
在她的QQ空间里,有她去乌镇的照片,也有她在三亚阳光下的笑容。旅行地最遥远的一张,是在非洲的大峡谷。她攒够了钱,也攒够了勇气,然后义无反顾地完成了这次旅行。
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折腾?
思索了几秒,她在QQ上回我: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突然就懂了网上那句热传的话:当你盯着电脑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愁眉发呆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穿着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到的人。
有些人向往远方,只是因为他们懂得,读书和旅行,是扩宽视野最快的路。
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这么穷,住得那么差,吃得那么糟,还每年都坚持出去旅游?
底下最精彩的一个回答是:一个人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人,决定了他思维的宽度,和内心的包容程度。如果你去过西藏,你会对生死有不同的想法。如果你去过欧洲游历一圈,你不会以为失去一段恋情,就失去了整个宇宙。你会懂得葡萄酒的产地和身份,看得出普洱的好坏和年份,说得出莫奈和梵高的区别。任何时候,你都不会沉迷于夜店、文身、打耳洞,这些事情看起来很酷,其实没有一点趣味。
这些小确幸,只有懂的人,才会真正懂。
前几天,重温了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再次被那句台词深深打动: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作家蒋勋也说,其实没有旅行,只有出走。在一个环境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或远或近的出走,能部分修正自己的偏见和主观,开阔格局与视野。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二三十岁时,不经常出去转转,以后你就没有走出这个城市的欲望了?你有没有想过,你看似每天在行走,但你的世界,就是你生活的那20平方米?
别忘了,这个世界上有七大洲,五大洋,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少5000多种语言,还有数不清的城市。
所以,有的人再穷,也要出去旅游。因为他们知道,当他跨过山丘和河流,穿过人山人海,他的归来,就有意义。
因为他见识了世界,也悄然重新塑造了自己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