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学
走近他们,聆听生命的声音。一段段在生命中等待、在生活中挣扎、在期盼里独行、在尊严里坚守、在鄙夷中坦然、在痛楚里欢娱、在“剩下”里老去的人生,沉重得令人动容。我再也不认为,这无婚的世界,与我无关。
——采访手记
两千多年前的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家绝唱”《史记》中这样记述:“《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
的确,“群经之首”《周易》的首卦就是象征男女的“乾”“坤”两卦;中国古代诗歌开山鼻祖之《诗经》,其开篇就是描写单身男子思春情怀的《关雎》;有“上古史记”之称的《尚书》中,极度赞美的也是尧把女儿下嫁给舜。
为何这些经典都以“男女之事”冠首?孔子曰:“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是啊,男欢女爱,阴阳调和,万物化生;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这是千古不易的传世真理,是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然而,时光跨越数千年,突然有一天,华夏民族男女不匹配了,阴阳不调和了,千古不易的传世真理和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被无情打破了。
据多年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1980至2000年的出生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331万;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国20至45岁男性将比同年龄段女性多3000万左右。
2012年,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林南伯格在他的《单身社会》中向世界宣示:人类正面临一场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变革——单身化。
单身浪潮来势汹涌,中国首当其冲。
国际人口科学联盟会员、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说:“‘剩男危机的深远危害,不亚于20世纪中叶的人口膨胀。”
西安交大人口所所长李树茁表示:“这种集团性的无婚姻状态,势必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过剩男性正常的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会治安将无法保障。”
北京大学人口所博士生导师穆光宗教授则坚定地认为:“光棍,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因工作需要,更受责任的驱使,我于2010年冬天开始,陆续走进了11个省区市的80多个村庄和社区,走访了170多位单身人士,与他们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诉说,感受他们的悲喜,体味他们的沧桑。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张张因缺少女人的抚慰而干涸褶皱的脸;是一个个因缺少女人打理而一片狼藉的家;是怀揣成家梦想在贫瘠的土地上或钢筋水泥里的汗流浃背;是一次次为了获得女人点滴的温存而导致的尊严的辱没、情感的亵渎、身心的伤害,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这是古代先贤对人的天性的尊重,对阴阳調和的敬仰,对男女匹配的肯定,对夫妻和合的赞美,对后世社会的嘱托与期望。然而,生活在当今的中国光棍们,很多人每天面对的却是一个仅有“食”而无“色”的世界。正如一位单身老人对我说的,“生活没啥别的乐趣,就剩吃饱肚子了。”
无婚之上,笼罩着的是生命的痛楚、灵魂的孤独、人性的挣扎,面对的是家庭的缺损、文明的断裂、人口的危机……无婚之痛,不仅是个人之痛,更是社会之痛、家国之痛、民族之痛、人类之痛。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婚恋危机》中这样说:“一个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可能只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一个民族走出婚恋危机,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为此,他大声疾呼:“兴国必先兴家,给每一个中国男人一个媳妇,给每一个中国女人一个丈夫,给每一个中国婚姻一个安全,让每个家庭养得起一个孩子,保每位中国老人有一个归宿。”
男人梦,女人梦。兴家梦,兴国梦。在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在全球华人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在举国上下全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面对如此众多的无婚人口,我们真的不应该再无动于衷。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剩女”位列其中,广义上是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剩男”相较于“剩女”而言,普遍指代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仍处于单身状态的男士。
——采访手记
几乎是一夜之间,一个突如其来、备受人们关注的节日出现在世人面前。11月11日——“光棍节”,以其势不可当的汹涌来势和颠覆传统的文化内涵,霸占了网络和我们的生活空间。
所谓“光棍节”,既不是“土节”,也不是“洋节”,更不是“法定”的节,而是单身男女自创的一个“新节”。关于“光棍节”的由来,民间有多个版本。
神话版——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帝国内战频繁,皇帝克劳狄征召大批罗马人参军,为保证兵源,他下令禁止人们结婚,甚至已订婚的人也被迫解除婚约。罗马人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一对情侣悄悄找到修士瓦伦丁,请求他的帮助。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举行了秘密婚礼。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来找瓦伦丁寻求帮助。克劳狄暴跳如雷,下令将瓦伦丁逮捕。公元270年11月11日,瓦伦丁在地牢中受尽折磨而死。为了纪念瓦伦丁,人们把这一天作为“光棍节”。这个故事是情人节传说的翻版,不足为信。
悲情版——生于1970年11月11日的木光昆,由于名字特殊,从小到大外号都叫“光棍”。他的女友突患绝症离开人世,他难以割舍对女友的感情,发誓今生不娶。木光昆的故事从此流传开来,他的生日被定为“光棍节”。
校园版——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卧谈”,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卧谈”中,他们突发奇想,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的校园趣味文化。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这个节日被带入社会,更由于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以及网络媒体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并由“光棍节”发展出了“脱光(即摆脱光棍状态)节”……
在中国诸多节日里,不论是土的、洋的还是法定的,从来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光棍节”一样,让青年们特别是未婚青年们如此追捧。不是吗?连续四个“1”排列在一起,赤条条,光溜溜,什么也没有,不但直观,而且醒目,形似而意会。每到这一天,自谑为“单身狗”的他们,走进饭店、歌厅、酒吧、商场、电影院,吃饭、K歌、喝酒狂欢。
他们打出干脆利落的“单身标语”——“单身无罪,交友万岁”;他们唱着浪漫多情的“单身情歌”——“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他们诵读着改编而来的“单身诗词”——“爱人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告别单身,要等多少年……”他们的“单身宣言”掷地有声——“一人消费,没有拖累;独立自主,拍板干脆;不扫房屋,不叠床被……人生短暂,自由可贵;单身挺好,光棍万岁!”
他们中有着明晰的“级别”:“剩斗士”——25到27岁的“初级剩客”,有着大好的青春,将继续为寻找自己的伴侣而奋斗;“必剩客”——28到31岁的“中级剩客”,整日忙于事业无暇寻觅对象;“齐天大剩”——32到36岁的“高级剩客”,不管是事业还是情感上,有实力、有能力,他们在等待机会;“斗战剩佛”——36岁以上的,“没得救了”的一群。
自古以来,“光棍”是很不光彩的名词,民间多用于诅咒、骂人。如果对谁有什么不满,便诅咒对方“讨不到老婆”、“嫁不出去”、“成为光棍”。如今,它倒成了受人追捧的热词,未婚男女公开喊出了“我光棍,我光荣”的口号,虽然有些自娱自谑的成分,但完全颠覆了传统,颠覆了习俗,颠覆了文化,赋予了这个词汇全新的精神内涵。
各路商贾更是精心策划,推波助澜,将这一天的热情燃烧到极致。2016年11月11日零时6分58秒,天猫淘宝平台成交额超过100亿元。据阿里巴巴内部统计,2013年同日达到这一成交额耗时接近6小时,2014年耗时38分钟,2015年花了12分28秒,而2016年的这一天,仅用了6分58秒。
不止阿里巴巴一家,苏宁易购、京东网、慧聪网、必途网、中国制造、环球资源、河北商贸,等等,都在这一天达到了销售高峰。这是怎样的洒脱?这是怎样的速度?这是怎样的激情?这是怎样的奇迹?这是过去任何一位商人都无法想象的商业传奇。
然而,当狂欢落下帷幕,我们分明能感觉到一种痛……
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30至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25至29岁的女性中,未婚女性占2162%,是20年前的5倍,而30至34岁的未婚女性是20年前的9倍。
2013年3月,中国最大的婚恋交友运营平台世纪佳缘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联合发布了《2012~2013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18岁以上非婚人口已达249亿。
2015年12月,民政部更是发布了一个权威的调查数据:我国单身成年人已经超过2亿。
这些数据真实而详尽地告诉我们,中国剩男剩女问题已经突显,而由这些剩男剩女直接导致的第四次单身潮正汹涌而来。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部《婚姻法》出台,带来了全国范围的离婚潮;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导致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是为第三次单身潮。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特别是“80后”、“90后”文化多元性及“三观”的彻底改变,迟婚、不婚成了常见现象,从而带来了第四次单身潮。第四次单身潮下的姑娘、小伙儿们,婚恋呈多元化趋势,他们多以事业为重,不肯将就,不着急,婚不婚无所谓,因而此“潮”的成因更加复杂,涉及人口更多,覆盖区域更广。
单身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过去的单身属于个别情况,而如今的单身,不论城乡,不论贫富,普遍存在,且呈“集团式”。
以南京为例,据南京市民政局有关人员透露,到民政部门开“单身证明”的人数连年升高,2012年开出11万张,2013年开出15万张,2014年开出175万张,增长十分迅猛。到2015年9月正式取消“单身证明”时为止,仅9个月也开出了12万张,比开结婚证、离婚证的总人数还多出了3万多张,以致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无奈笑称,开“单身证明”倒成了主业,办理结婚、离婚反而成了副业。
前来开具“单身证明”的李大当年37岁,职业白领,月入上万,有车有房。眼瞅着别人家孩子都上学了,他好像一点儿都不着急。李大出生于1980年,这一年后出生的孩子有个统一的称谓——“80后”。李大青少年的人生还顺风顺水,小学、中学、大学、找工作,都一路过关斩将,唯独恋爱结婚总是不顺。这么多年过去,身边的女孩儿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帮铁哥们儿,眼看着“小李”变成“老李”,还是单身一个。他也谈过几个女朋友,但总跟未来的老婆差了一点点。老李甚至还跳了两次槽,换了女同事比较多的单位,可结果还是一样,可心的人要么嫁為人妻,要么还没出现,剩下的彼此都看不上。反正老李自恃年富力强,工作也正在上升期,就这么耗着。
同样来开“单身证明”的银行主管刘纹,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打拼,等她坐到主管位置时突然发现自己已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她开始着急了,但这时候已经由不得她选择了——要么单着,要么找一个条件不如自己甚至离异的男性。她不愿委屈自己,于是就这么不尴不尬地又过了几年。如今36岁的她已经认命,“一切随缘”成了她的口头禅。虽然单身,她却不亏待自己,房子、车子都有,平常健身、看音乐剧、认识各种朋友,生活惬意充实,男人好像变得无足轻重。她说:“如果随便找个人将就,两个人过得还不如我一个人好,那结婚还有什么意义?”
34岁的宋兰更加潇洒。宋兰说,结婚后的日子她基本可以想象,白天上班挣钱养家,晚上做家务带孩子,难得有个休息天,说不定还要去孝敬公婆,万一运气不好,还要遇到老公出轨。“我问过已婚的闺蜜,婚前快乐还是婚后快乐?她们的反应都是沉默。然后我就想,人生苦短,要好好地、明明白白地活。自由很好,没有身为妻子、母亲的家庭压力。”
36岁的剩男方杰,月薪万元,月供买了房,休假时去国外旅游,在朋友圈经常晒各地美食和风情,他的潇洒日子让很多已婚同学非常羡慕。他说:“我觉得结婚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单身也是一种选择,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默认选择。”
就是因为这些剩男剩女的“自由选择”,才有了第四次单身潮的出现,才有了泱泱2亿单身大军的出现。单身不要紧,只是痛苦深,单了我一个,殃及全家人。如此庞大的单身队伍,给家庭建设、人口安全、社会稳定等带来了极大挑战。
“我想有个家”,这曾是多少人穷其一生的追求。建立一个健康、文明、幸福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更是人类生活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然而,剩男剩女现象的出现,对这一价值标准提出了严峻挑战。无论是因各种缘由找不到老婆或老公而“被动”剩下的大男大女,还是主动远离家、不要家、排斥家的剩男剩女,都给现代家庭建设带来了极大伤害。
在湖南长沙东塘调查时,一位中南大学毕业、现在某国企任中层骨干的32岁剩男黄春对我说:“家庭只能是事业的羁绊,为了事业,为了做比成家更有意义的事,我绝不结婚。”
我劝他:“老话说家和万事兴,家是事业的一部分,是事业的根基。结婚并不影响事业,而且更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
他反驳我:“成了家之后被家庭琐事牵扯,最后必定一事无成。你说家和万事兴,现在的家,有几个是‘和的?”
这就是他的家庭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稳定工作、过着幸福生活的“80后”年轻人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使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价值标准和家庭文化脉络在他这一“级”突然中断。
“家庭”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疾家庭,不应州郡辟召”。《现代汉语词典》对“家庭”的解释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社会单元;广义则泛指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生活形式,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家庭至少存在着三种关系:血亲关系、两性关系、供养关系。这三种关系组成了家庭的核心结构。中国的家庭文化就是一种起源于血亲关系的血缘文化,是以孝亲、尊祖、仁义为主轴的文化。孝道源于天然血亲之爱的情感,天生就有,具有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支柱作用。
自古以来,在中国,家国一体。《周易·家人》指出:“正家而天下安矣。”《礼记·大学》则明确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家文化观念中,家的地位和意义超越个体,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义。家就是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可以永远依赖和寄托我们身心的居所。对许多人而言,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一个家,在精神上就会永远处于“居无定所”的状态。若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将会抱憾终生;若死后不能落叶归根,魂归故里,那人生也是不完满的。总之,故乡和家,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取代的。
过去,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为家庭付出甚至牺牲,是每个人的使命,家与国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很密切,节日、生日或其他重要日子讲究礼尚往来,家庭的范围也比现在大许多。家庭里都有一些约定俗成,每个人都必須遵守,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使中国家庭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可以说,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就是家文化,也只能是家文化。中国家文化是中国国家政治文化的管理基础,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家文化将中国的政治、经济、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使中国文化具备巨大的兼容性,并且超越了民族的局限性。
无论人的精神层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依然巨大,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影子,而家则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信仰,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春节回家过年,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体迁徙。“春运”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到处是拿着大包小包急匆匆的人群,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是家的驱使,那是家人的期盼,只有家才有这样伟大的感召力。
然而,第四次单身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却有2亿人游离在本该组成的新家庭之外,使1亿段婚姻到了该结婚的时候突然缺位。这对我们曾经视为根的家庭建设,对我们传承了数千年的家庭文化,无疑都是极大的伤害。
2014年至2015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应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志理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家庭发展追踪调查”,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233个地(市)、321个县(市、区)、1560个乡(镇、街道)、1625个样本村(居)的32500个家庭。本次调查覆盖内地所有省(区、市)、70%的地(市)、11%的区(县)以及4%的乡(镇、街道)。结果显示,单人户所占比例高达144%。单人户中,户内人口年龄在20岁以下的只占09%,60岁以上的也只占377%,而21至59岁的却占到614%。
王志理说,我国正在经历的是人口与家庭的双重变迁,传统的大家庭即使在农村也已失去根基。当前我国家庭类型出现了异化,由于婚姻、生育和居住的影响,形成了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家庭以及同居等多种相互交织的特殊家庭类型,这些家庭不仅可能存在一些照料、照护等问题,而且有着内在的脆弱性。特别是单人家庭,没有婚姻的约束,没有生殖繁衍,没有人口的增加,失去了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单位的诸多功能。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对全国1624个村(居)、3万多个家庭,涉及18万多人的调查表明,中国的家庭规模正在变小,在此基础上,家庭类型还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形态不断涌现,对中国家庭建设提出了极现实的挑战……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国力。适当的人口规模,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都将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向前发展。
当前,中国人口因多种因素影响,已经严重失衡,少子化、老龄化社会来临,出生性别比偏高,出生缺陷多发,等等,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的硬伤。而如此庞大的剩男剩女队伍的出现,无疑是在中国人口问题的伤口上撒盐。剩男剩女持续增加,结婚人口减少,人口出生必然减少,业已存在的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的程度则会更加加剧。
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少子化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18(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子女数),修正后,也只有154。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更低,仅为105。而同时的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为247,美国也有206。
根据国际惯例,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能保持更替水平,即下一代人更替上一代,也就是保持总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低于21属低生育水平,即少子化,其中,15至18属超低生育水平,为严重少子化;15以下属低生育陷阱,为超少子化。按此推算,中国目前已经掉入了低生育、少子化陷阱之中。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实施“单独两孩”的决定。此政策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30多年来的首次大调整,按常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出生人口猛增。然而,“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的两年即2014和2015年,原预计2014年将新增人口200万,最后只增加了47万;2015年不但不增加,反而还减少了32万。
2015年10月,中央又作出决定,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据测算,符合二孩生育条件的育龄人群有9100万。然而,政策实施一周年后,全年出生人口仅1786万人,只比上年增加了131万,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生育高峰。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剩男剩女的不婚和不育。
以我生活的湖南省懷化市为例,“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一周年,共出生65731人,比上年减少550人。为什么出生人口不增反降呢?仔细一分析就可以看出,二孩是增加的,共增加了4666人;而一孩是减少的,共减少了5216人。增加的二孩与减少的一孩相抵消,最后总出生数还减少了550人。
怀化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如此多的一孩减少,除了育龄人群有所减少、结婚不生或生不出等情况外,剩男剩女的存在绝对是一个关键因素。到了婚龄“不婚”或“迟婚”而造成的“不生”,必然带来生育率的下降。
出生人口减少,随之带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等诸多人口问题。据国家人社部消息,我国首次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减少是在2012年,比上一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到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56%,比2012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1600万人。预计未来劳动年龄人口还将继续减少,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21至2030年间将以较快速度减少并趋于老化,到2030年,45至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
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现象出现在本世纪初。2000年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3%,到2016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和地区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显示,“十三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继续增长,2021至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据人社部、全国老龄委等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
由于剩男剩女的大龄,一旦结婚,又会成为婚后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高发人群。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发生率,与育龄夫妇的生育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几率越高。而几乎所有的剩男剩女,均熬成了大男大女,极大地影响了生育质量。目前,中国有不孕夫妇1500万对,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由20年前的3%上升至15%。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据中国残联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生缺陷儿约90万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每年因出生缺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剩男剩女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人口安全。
剩男剩女的存在,还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压力。
几年前,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安德烈亚·博尔共同出版了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作品——《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两位作者认为:“结不了婚的男子,他们在社会经济最底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光棍阶层。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会试图通过暴力和犯罪的方式达到目的。”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姜全保、李波通过对中国26个省份1988至2004年的数据分析发现,16至25岁的人口性别比对犯罪水平有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性别比每提高001,暴力和财产型犯罪上升约3%。
另有研究表明,与成婚的男性相比,单身男性的暴力犯罪行为比已婚男性高,结婚可以将这类人口犯罪的可能性平均减少35%。
食色性也。食与色,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需求,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刚性力量,如果得不到满足,这种刚性力量就有可能转化成极具破坏力的负能量,由“失婚姻”沦落为“失人性”,最后危及家庭、危及社会,甚至危及国家。
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最密切关系的纽带,夫妻之情、父(母)子(女)之爱是调节冲突和矛盾的润滑剂。北方有句俗语,说人不讲理、蛮横便是“耍光棍”,这说明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没有家室的光棍更容易产生冲动行为。
有专家估算,1990年出生的男性,将有六分之一始终单身,2000年出生的男性,将有七分之一孤独一生。15年后,每100个20岁的女孩儿周围,将环绕着118个同龄追求者。剩男剩女越多,各种不满的个人情绪演变成社会情绪的几率就越大,展现的暴力和反社会倾向就越强烈,对传统的婚姻和法律制度产生的冲击就越大,由此引发的婚姻买卖、婚姻错位、婚外性关系、非婚生育、同性恋等社会问题甚至重婚、家庭性暴力、性犯罪、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问题就越多,导致酗酒、暴力、赌博、性产业、性病等现象越来越严重。2003年,山东省潍坊市立案侦查的72起发生在农村的强奸案中,有44名犯罪者是年龄在25到32岁的光棍。
《中国性科学》杂志曾刊登了浙江省绍兴市卫生局副局长张文卫完成的国内首份农民工性报告,在他调查的800人中,1582%接受过“小姐”的性服务,2453%有婚外性生活,239%有性压抑。这些农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妻子的,他们仅仅是外出打工,远离了妻子,就如此“疯狂”,那么光棍呢?
近些年来,媒体上光棍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报道不绝于耳,而以婚姻交易为特点的拐卖妇女犯罪也日趋严重。有研究者说,光棍最容易破罐子破摔,在当下,也许不至于集中爆发,但他们是未来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个隐藏的地雷。
当前,党的十九大刚刚开过,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中国以从没有过的速度,昂首阔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需要的正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是,2亿多单身成年男女徘徊在家庭之外,无疑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总之,剩男剩女现象将带来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危机。在这些挑战和危机面前,我们不能再被动应付,习惯于一切都只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来。
在由“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推进的过程中,进城、打工、外嫁,几乎抽光了乡村的女人,經济、婚姻“双贫困”的乡村剩男,是“新乡土中国”最大的忧伤和惆怅。
——采访手记
罗成之家的木屋前种了樱桃树、梨树、板栗树,他对我说:“等到春天的时候,花开得漫山遍野都是。”说这话时,他的脸上露出些灿烂来。只是,树木掩映中的木屋已经斑驳不堪、摇摇欲坠,在阳光下散发出腐朽的气息。
位于武陵山深处的重庆市秀山县大溪乡力大村,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罗成之的家就坐落在村后的山坡上。1989年前,罗成之年轻有为,长相英俊,而且走南闯北,见过世面,是姑娘们的追逐对象。但那年之后,一切都变了。
罗家共有6个兄弟,罗成之排行第二。罗成之小学毕业那年,大哥出去当兵,而父亲身体很差,患严重哮喘,别说重体力活,就是走路都费劲。从此,管理一个家的重担就落在了14岁的罗成之身上。他先后学了理发、杀猪、木匠……赚了不少钱,为几兄弟修了这座木屋。正准备再大干一场,存些钱娶个媳妇时,不幸患上了慢性肺病。长期治疗不见好转,不得已,他回到了老家力大村。那一年,他28岁。
开初,他在家里种了菜、烟叶、茶叶以及各种果木,但他下不了水田,没有种粮食,吃饭就靠几兄弟接济。后来,兄弟们也都一个个去外地打工了,他便有一顿没一顿,直到乡政府为他申请了低保,生活才有了保障。“那时病得很重,经常喘不过气来,过一天算一天。”回忆起那段凄惨的日子,他至今都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当年我和我爸坐在一起,村里的医生都说,我可能死得更早。”
父亲于1991年过世,几年后,母亲也过世了,他以为自己很快也会跟着走。谁知,把自己扔在大山里等死的罗成之精神一天天变好。他又活过来了,只是活得仍旧十分艰难。“去一趟小卖部都要歇三四次。”从小卖部到罗成之家有一里多路,罗成之说,“如今,除了去小卖部买点儿生活用品,我很少离开家。”
“那你一个人在家干些什么呢?”我问。
“吃了睡,睡了吃,实在无聊,就抄抄书什么的。”罗成之轻描淡写地说。
“抄书?抄什么书?”
“也没什么书抄,就是两本字典。”说着,他从里屋找出两本卷边缺页的字典,一本是学生用的《新华字典》,另一本是发黄变黑的《四角号码字典》。《新华字典》是他读书时买的,《四角号码字典》是他父亲手上传下来的。抄它们,纯是为了打发时间。
他带我来到里屋,四面板壁被各色粉笔涂写得不成样子。他没钱买纸笔,就从村小学老师那儿讨了些粉笔头,每天一笔一画照着字典抄。不求学到什么,不求留下什么,只为将每天的时间打发完。
“如果身边有个人就好了。”我叹息着。
“是啊,刚回家的时候,我也想找个女人,但那时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了。”罗成之有些泄气地说,“现在更不可能了,就算人家答应,我也养不活她。”
“像你这种情况,村里多吗?”
“很多。前些天有记者来采访,说是统计了一下,35岁到55岁的还有80多人没成家。”
老一代剩男,剩的不只是肉体。他们剩下的原因,要么是地方偏僻,要么是家庭贫穷,要么是身带残疾,要么是病魔缠身。他们孤独、痛苦、无助,在社会上更没有地位。
家住湖南会同县广坪镇某村的雷生明,因年轻时家庭条件不好,没有找到老婆,一直单身至今。单身不要紧,但在村里没地位,在人前没尊严,别人总是故意欺侮他。那年,组里修了组级公路,说好了,交由他养护,组里每人每年交给他1元钱作为护路工资。全组共计110人,也就是说,年底他应该拿到110元,可最后,他却没拿到一分钱。有人还说,他没老婆,也没孩子,死后还不是要靠大家埋葬?现在给大家做点儿好事,积点儿阴德,何必非要挨家挨户收这1元钱?老雷心里明白,这明摆着就是欺侮他没老婆、没孩子,可他又能怎样呢?
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山镇某村的光棍向良成,因为光棍被人看不起,没人愿意与他来往,以至于性情大变,患上了心理疾病。每到夜晚,为了排遣寂寞,也是为了宣泄,他总是一个人站在院里破口大骂,骂天骂地,一骂就是几小时。村民们说,开初都被吓了一跳,时间久了就习惯了,由他骂去,谁都不去理会。在他们心目中,他跟疯子没什么两样。
像罗成之、雷生明、向良成这样的老年剩男全国到底有多少,没人统计,但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在一般人眼里,他们本就属于已经被幸福遗弃、被生活淘汰的一群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与世界无关。所以,他们孤独,他们痛苦。痛苦的不仅是肉体,还有灵魂。
舒老三是湖南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人,家中三兄弟,他排行老三。他生活的地方,木屋多盖陶瓦,两年就得检修一次,因此,瓦匠这一手艺应运而生。舒老三就学了这门手艺,但35岁的他依然单身。
见到舒老三时,他正在村中看人打牌。如今的农村,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天晴下雨,无论过节与否,都能看见扎堆儿打牌的人,而他们身后是一栋又一栋人去楼空、日渐斑驳的旧屋,是一位又一位蹒跚的老人,是一片又一片撂荒的田地,是一个又一个没有了半点儿生气和文化氛围的村寨。舒老三的家乡就是这样。
舒老三将我引到他位于半山腰的家里。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一栋四扇三间的瓦房,中堂连遮挡风雨的板壁都没有安,空洞洞的。东西两头两间房,他与二哥各住一间。二哥也是光棍,外出打工了,那间房空着。舒老三住了东头这一间,既当住房又当伙房还当库房。屋里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堆得乱七八糟,走进去,几乎找不到一块空地方落脚。
进门的右手边,靠墙堆满了春夏秋冬各季的衣服,衣服没有折叠,一股脑儿堆在一起,几个袋子凌乱地搁在衣服上,仿佛一个垃圾堆。他却笑嘻嘻地说,这就是他的“衣柜”,袋子就是他的“行李箱”。每次洗了衣服,从外面收进来直接一丢就完事。每次出门做手艺,取来袋子就可以直接装衣服,背上就走,省事。
离“衣柜”不远是灶台。所谓的灶台,也就是一个铁皮桶子,在侧面开一个长口子,用于添烧柴火。灶台上搁的锅子结满了厚厚的油垢,可能从来就没有洗过。两寸见方的一块猪肉在锅中煮着。他说他每五天買半斤猪肉一斤香菇,猪肉不切碎,整块放锅里与香菇煮,吃时只吃香菇,不吃肉,肉留到第二餐、第三餐、第四餐……他舍不得吃,要用肉当下一餐的油。说到香菇,我看见灶台边的地上还散落着几个,有些生霉了。他说没事,洗一洗就看不到霉了。在他的生活原则里,只要看不到,就是没有。
晚上睡觉的床,就架在离灶台不到两米远的地方,被褥凌乱,没有蚊帐,床头摆一块石板,蚊香燃过的灰在石板上堆积起厚厚一层,仿佛寺院里没人打理的香案。我问:“就靠这驱蚊?”
他说:“不止是驱蚊,还能驱蛇。”
原来,床周围的楼板早已烂了好几个大洞,直接通到地面,蛇经常从这里钻出来。曾有过蛇爬到他的床上,与他同睡,把他吓出一身冷汗。自从点了蚊香,蛇再没来过。他说蛇怕蚊香的味道,只要一闻到,就跑了。
这种说法我可是第一次听到,到底有无科学依据,无从考证,不过,据他说效果很好。我不禁暗自感叹,高手在民间。可当我看到他那无奈的表情时,我终于理解了,他不这样做,又能怎样呢?家,对他来说,其作用也就只剩吃吃饭、睡睡觉了。
我问他:“你还年轻,又有手艺,怎么把日子过成这样?”
他淡淡地说:“没有女人,家不家也就这样了。”
他的单身肯定与贫穷有关,娶不到老婆,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反过来又加重了他的贫困。他就是典型的经济婚姻“双贫困”剩男。像这样的剩男,全国不知有多少……
“山高路陡石旮旯,常年都吃包谷沙,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老者生娃娃。”听着这样一首民谣,我走进了湖南省溆浦县一个叫茶园冲的古村落。
茶园冲坐落在大山中,我没看见茶园,倒是见到了许多与茶沾不上边的植物,有参天的,也有匍地的,大多叫不出名,自山脚沿陡峭的山坡生长,虽杂乱无章,倒也蓬蓬勃勃。一条嶙峋的石头路从陡峭的山腰穿过,联结山里与山外。村里人告诉我,就这短短的15公里的山路,全村人修了整整五年,下至十五六岁的少年,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年将秧苗一插完,就上了工地,肩挑背扛,生生地在石崖上凿出了这么一条路。
茶园冲的人纯朴好客,只要你上他家落脚,全家人就会从不知什么地方冒出来。一位叫张二军的热情地留我在他家坐坐,他告诉我,整个冲里只有18户,鼎盛时有120多口人,如今只剩下80多口。这些年一些男子到外村当了上门女婿,连人带户口全部迁出,光这种情况,全村就有9人。
“为什么会这样?”
“穷呗。”张二军幽幽地说。茶园冲山多地少,平均每人不到一亩地,而且都是高山贫瘠地。“如果不是近几年都外出打工,这点儿地根本养不活村里的人。”
张二军是个光棍汉,已经38岁。从20岁起,他就张罗着为自己找老婆,找了十多年,还是没找着。“我不是吹,我的个人条件还算可以的,一米七的个子,不残不傻,能说会做。”
22岁那年,经亲戚介绍,他与一个外村姑娘对上了。两人谈了一段时间,姑娘要求来这里“看人家”,这是按当地婚俗必走的程序。姑娘进了村子,一翻考察后,说了句让张二军至今想起来都难受的话:“你太穷了。”之后,他又先后找过六七个,都因为地方穷,留不住。
周围的群众听说我在搞单身问题调查,三三两两跑了来,没多久,便围了十几个人。其中就有8个光棍,最小的28岁,最大的56岁。39岁的李军道是从一公里外赶过来的,他是专程来诉苦的。他说,政府下那么大的力气搞扶贫,为什么不把为光棍找老婆作为重点?只要解决了老婆问题,他们就脱贫了。他希望我把这意见带给政府。
有这种愿望的,不止一个茶园冲。2017年8月30日,响应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号召,我来到了我的扶贫联系点——湖南省芷江县碧涌镇竹溪冲村。一进村,村民没有问我要项目、要资金,而是要媳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拉着我的手:“工作同志,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扶贫资金,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媳妇。你行行好,给我儿子介绍个对象,我们全家当你是恩人……”面对激动的老人,我真的不忍心说“我做不到”,但我也不敢说“我能做到”。
2014年全国贫困人口信息采录结果显示,全国共有贫困人口8962万人,分布在128万个贫困村、2949万贫困户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单身未婚的贫困光棍人口。经济婚姻“双贫困”,是横亘在贫困地区单身男人面前的两座高山,令他们只能仰望,却无法攀越。
出生在邢台滏阳河新河西杨家庄的杨文,一晃儿竟也跨过了35岁门槛。
一日,妈打电话到他在东莞打工的工厂里,要他快回去,说是姨夫答应给他做媒。他马上告假回家,找到姨夫才弄明白,原来并不是姨夫做媒,而是姨夫的一位邻居老钟。老钟这些年专为人做媒,成了专业媒人。姨夫知道杨文没找对象,就托老钟帮忙。
在老钟家,杨文见识了什么叫专业媒人——两部手机,两大本电话号码簿,两大本男性、女性名册。他早听说,这两三年随着冀南农村男青年找媳妇越来越难,专业媒人也越来越活躍。跟之前由亲戚、朋友说媒不同,专业媒人就为挣钱,做一趟媒,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上万。
老钟戴上老花镜,食指在嘴唇上抹了点儿口水,小心翼翼地翻开名册,指尖在一个“张芬”的名字上划了划,说就是她。再翻开电话号码本,找到张芬所在地媒人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杨文隐约听到那边说:“你们来吧。”
临出发前,老钟说还得叫上几个人。现在说媒,一个人想吃独食,那是吃不成的。这一点,杨文也有些耳闻。说成一门亲事,须多个媒人共同发力,由此,便自然而然地有了“媒人联合体”,相互之间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老钟叫上了三个同行,对杨文说:“找个车吧。”车钱当然是杨文出。
张芬在邻乡的官李村,一进村,老钟就忙给此前联系的媒人打电话:“你回家没啊?那我等着你啊,抓点儿紧啊,小伙子特好……”老钟告诉杨文,这媒人姓李,是一位很会做媒的大姐,每年经她手成功撮合的不少,还保证今天能帮杨文相中个好姑娘。
等了会儿,李大姐出现了。杨文给了4个媒人一人一包10元的烟。谁知媒人嫌这烟太孬,说现在不流行这烟了,杨文只得去换。李大姐虽是女的,不抽烟,但照收不误,笑着说这是待遇。李大姐还嘱咐,要给女方家买些水果。可是,一进女方家才得知,来得不巧,姑娘出去玩了,不在家。
“不要紧,那边还有。”在李大姐的带领下,他们来到村口一个超市,原来这个超市就是要见的第二个姑娘家开的。李大姐将杨文介绍给那姑娘,让他们年轻人单独说说话。可不到五分钟,杨文就出来了——女孩儿大概是没看上他,不愿意给他联系方式。
李大姐说:“没事,我们再去另一家。”
这家的父母和姑娘都在。见有媒人上门,姑娘父母自然欢喜。杨文又去村里买了烟和水果,姑娘爸妈接了,问他多大年龄,哪庄的,在哪儿打工,有无技术,父母什么情况。杨文一五一十地回答。最后,他们让杨文与姑娘单独聊会儿。聊了不到十分钟,杨文又出来了。和刚才那个一样,姑娘对他不感兴趣。
“没关系,还有。”李大姐不以为然。
就这样,又连续看了4家。尴尬的是,连吃了4次闭门羹,不是家里没人,就是姑娘不在家。一整天的相亲,最后以失败告终。虽然姑娘没相上,钱倒用了不少。车钱、中饭钱、烟钱、媒人电话费、水果钱,一天下来,花了2000多元。姨夫劝杨文,不要为这点儿钱心疼,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他的一个亲戚相亲,动用了18个媒人,相亲时的开支不算,结婚时为了“谢媒”,每个媒人给2000元,一共给了三万六……
18个媒人同说一门亲!“谢媒”钱三万六!杨文不寒而栗。
如今的农村有这样一些流行语,“万紫千红一点绿”、“一动不动”、“万里挑一”、“新三金”……等等,这些流行语,都和男女婚嫁有关。
所谓“万紫千红一点绿”,即一万张5元面值的人民币(“万紫”)、一千张百元面值的人民币(“千红”)、一块翡翠或玉(“一点绿”);所谓“一动不动”,即一辆小汽车(“一动”)、二层小楼房(“不动”);所谓“万里挑一”,即11000元人民币;所谓“新三金”,即“新三斤”,也就是三斤百元面值的人民币……这些都是女方要求男方在订亲时须给的“彩礼”。就因为出不起这些彩礼,许多相亲成功的男子,复又回到单身行列,望婚兴叹。
居住在吉林省长岭县流水镇的梁智,2011年大学毕业回乡,进入一家民企。不久后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同样来自农村的女孩儿。女孩儿初中毕业,虽然学历不高,但长相和谈吐都让梁智觉得满意,双方一见倾心,确定了恋爱关系,相处三个月后,进入谈婚论嫁阶段。
会亲家的场面,梁智记忆犹新。双方大人客气了一阵,终于说到了彩礼问题。女孩儿母亲提出:“我也不说‘万紫千红一点绿什么的,就按我们当地的标准吧,不冒尖,也不垫底。我们家也不与别人攀比,结的是情义,就12万吧。”
啊?!梁智一家几乎同时被惊到。梁智的父母都是农民,就靠两公顷多旱田种玉米,每年收入不到两万元。前几年哥哥才结婚,送出彩礼6万多元,接着又起新房子,还送梁智上大学,这一件接一件的大事,哪还有什么积蓄?如今虽然梁智有了工作,但也才上班,工资并不算高,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
他们的表情让女方父母顿觉不快。媒人忙打圆场:“两家结亲,是结情结义,今后就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是不是少一点儿?”
“你以为我是在做生意,喊价在天,还价在地?”女方妈毫不退让,“实话对你们讲,我并不是要他们的钱。到时他们结婚,我会将这些钱一分不少送给他们小两口。但这个时候,必须得这个数,一来看你们的诚意,二来不坏我们地方上的规矩,三来也让女儿风光。否则嫁了女儿,还要让别人说三道四!”
女方母亲一番话,说得梁智爸妈哑口无言。可是,又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去?梁智父母一筹莫展。梁智悄悄把女友拽到屋外,想让女友劝劝自己的父母,可女友说:“你让我怎么去说?我妈会骂我贱,我们那里确实是这个规矩。去借点儿吧,反正我妈说了,到时这钱会给我们的。”
说服不了女友,他只得对女友的爸妈说:“伯父、伯母,现在一下子我爸妈拿不出这么多钱。要不这样吧,我保证今后每月从工资里扣一部分出来……”
女孩儿妈火了:“你是呆还是傻?我要你的钱干什么?只要结了婚,你的不就是我女儿的?还说是大学生,读书读痴了吧!我还只提了一个条件,你们的反应就这么大,我还有第二个条件呢,要在县城里买一套房子,一次性付款,我不想我女儿嫁过来没地方住,更不想我女儿来给你还账!”
还要买房?还要一次性付款?当时长岭县城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房子不下30万,这不是要一家人的命吗?梁智父母听对方这么一说,更不知如何是好。梁智分明感觉到两位老人的焦急和无奈。他是个孝子,十分体谅父母的不易,不想让父母因自己的婚事受煎熬,加上年轻气盛,大不了就是不娶媳妇。于是,这婚事就这么吹了。而后,他又相亲十几次,每次都卡在了彩礼上,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新中國成立后,《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收受彩礼之风得以遏制。可是近年来,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彩礼之风在全国各地全面抬头,而且愈演愈烈。
2013年6月,一张“中国彩礼地图”在微博上走红。据此地图反映,彩礼分为100万元区、50万元区、10万元区等。2017年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调查“天价彩礼”,更新了各地数据,最新的“中国彩礼地图”出炉,新地图呈现明显的“西部高东部低,山村高城市低”的特点,特别是许多偏僻贫穷的农村地区,不仅彩礼翻了番,房子、汽车等也成了标配。
天价彩礼,令多少单身男子望婚兴叹!
33岁的马士心家住山东、河北交界处的冠县梁堂乡后何仲村,他曾经有过一个“有女人的家”。那是2013年7月,他花了六万五“买”来的。
马士心确实命苦。15岁时,父亲因脑血栓去世,一年多后,患心脏病、肺结核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为了谋生,他17岁就外出打工。2006年,22岁的马士心用打工攒下的2万多元钱买了砖头开始盖房,到2009年,房子盖成。此后,又外出打工三年,赚回装修钱。就这样,从17岁到27岁,用了整整10年时间,他总算有了迎娶女人的房子。可是,相了两年亲,女方都嫌他经济条件不好,29岁的他依旧是独身一人。为了娶到媳妇,马士心放下所有条件,说只要是女的,不让自己打一辈子光棍就行。
2013年7月初,同村人告诉他,邻村有人可以介绍越南媳妇,给钱就能娶回家。他喜出望外,向钢厂老板请了假,请嫂子陪他一起来到了前何仲村的张呈家。张呈的妻子黄萍是一个多月前嫁过来的,自称家在越南,张呈花了8万元才娶到这个越南媳妇。
这次马士心要见的女人叫黄兰,说是黄萍的姐姐,刚从广西过来。黄兰告诉马士心,自己38岁,22岁时来到中国,在广西结过婚,目前有个5岁的女儿,因为在那边过得不好,丈夫经常打她,她受不了,就出来了。
面前的女人年龄明显比自己大,要放在以前,马士心肯定不乐意。但一想到自己的条件,如果还挑肥拣瘦,这辈子肯定打光棍了。黄萍说,彩礼钱要7万。但马士心盖房后,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一共才积存了2万多块。几经还价,最后彩礼钱定在了六万五。当天,马士心先给了黄萍600元的“订婚钱”,回家后赶紧东拼西凑,找亲戚借钱。亲戚们都知道他不容易,也想让他尽快娶个老婆,把日子过起来。如今,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二话不说就都借了。
第二天上午,马士心带着钱又去了前何仲村,一手交钱,一手交人,黄兰跟着马士心回了家。没有热闹的酒宴,也无祝贺的客人,就他们两个。黄兰做了一顿饭,马士心买来一斤米酒,相互碰了杯,就算是婚礼。
次日一早,“新娘”说要和妹妹黄萍一起把钱汇给母亲。马士心和她俩一起来到县城的邮政银行,姐妹俩进去汇款,马士心在外面等着。马士心本想和黄兰的母亲通个电话,但黄兰不让,她说语言不通,说话也听不懂。
很快,马士心请的三天假过完了。如今借了这么多钱,他必须去钢厂上班赚钱。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妻子,妻子说,放心去吧,家就交给她,她一定给他打理好。他心里别有一番感动,长这么大,第一次有女人对自己说这样体己的话。他坚信,只要他勤快,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没想到,就在他离开家的当天晚上,哥哥打来电话,说黄兰不在家,到处找都找不到。马士心立即给黄兰打电话,对方关机。半夜,马士心急匆匆赶回家里,家里又只剩了他一个人。他慌慌张张跑到张呈家,想问问张呈的老婆黄萍,可黄萍也不在家。张呈的老爹说,当天下午他送黄萍、黄兰以及黄兰的另外一个妹妹去县城办事,到县城之后,她们让他先回来,但那姐妹三个一直未归。
黄兰和黄萍的电话始终处于关机状态。马士心和张呈都想报警,但又不敢,他们听说这是拐卖人口,买卖同罪。六万五千元,只做了两夜夫妻,一个“有女人的家”复又人去楼空。马士心想哭,这钱都是借来的啊!人走了,债走不了,他只得拼命工作,挣钱还债。
黄兰失踪半个月后,警察突然找到马士心,说是了解情况。他这才知道,黄兰已被警方抓捕。警察告诉他,黄兰真名叫凌光辉,出生于1958年,与29岁的马士心相识时不是38岁,而是55岁,其户籍地在广西浦北县小江镇西塘村。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她是从外地嫁到这里的,但不确定是不是从越南来的。她已离家10多年,丈夫也去世了,20多岁的儿子在广东打工。
啊?!善良的马士心十分惊讶。如果不是警察当面告诉他,打死他也不会相信,花了六万五娶来的“妻子”,竟然比自己大26岁,还有个20多岁的儿子。
从警察那里他还了解到,凌光辉(黄兰)不仅以结婚为名骗取了他一个人的钱财,还先后介绍多名越南女子给当地未婚男青年当媳妇,诈骗彩礼金额近百万元。就在她离家出走的当天,“嫁”到河北邯郸的姐妹发来信息,说那边已经在排查非法进入中国的越南新娘了。她怕事情败露,向那些经她介绍嫁过来的越南新娘发出了赶快逃跑的通知。于是,10多个越南新娘在同一天集体失踪。有受害家庭向公安机关报案,凌光辉等人很快落网。最终,凌光辉以诈骗罪、拐卖妇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我上网查了一下,在搜索栏里输入“越南新娘”,有208万条结果;输入“越南新娘集体失踪”字样,有542万条结果,诸如“邯郸上百越南新娘集体失踪”、“河南110名越南新娘集体失踪警方正在调查”、“湖南山区百余名越南新娘集体失踪疑再被转卖”……
2017年6月的一天,我通过电话采访马士心,问他:“还恨这个女人吗?”
他说:“恨也没用,也许我上辈子欠她吧,这六万五就是还上辈子的债。好在现在已经还了4万多块钱,用不了多久,我就无债一身轻了。”
“今后有什么打算?还继续相亲吗?”
“不再强求,有媳妇更好,没有也没办法……”
挂了电话,我们互加了微信。他的微信昵称是——“我想有个家”。
2017年春节前,迎着冷冽的寒风,我沿着一条荆棘小路,前往湖南省沅陵县北溶乡一个叫邓家界的小山村。
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啊!路面崎岖不平,许多地方塌陷成坑,路两边的荆条伸过路面,几乎把路阻断。如果不是前面有人开路,我根本找不到北。为我带路的村干部告诉我,这原本就不是路,是山洪长年累月冲出来的水沟,当地人就当路走了。沿着这样一条“路”攀爬,到达村里时,我已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想再动了。
村子就建在长满了松树的山顶,十几栋黑瓦木板房稀稀拉拉散落其中,有很多早已人去楼空,杂草丛生,成了蛇鼠的天堂。村干部说,全村共32户,118口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村里3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5人,其中最大的82岁。因为很少有外边的客人来,更不要说是“吃国家粮”的“工作同志”了,所以我的到来得到了纯朴村民的热情欢迎。他们把我迎进门,向我讲起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他叫邓长友,说到婚姻,这个40多岁的男人顿时有些激动。他娶的是一个“很不正常”的女人,是他花了2000多元钱,托媒人从100多里外的地方娶回来的。她只知道吃饭,只知道傻笑,晚上,如果不及时叫她,连屎尿都会拉到床上。他娶她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表明自己讨到了老婆。邓长友叹息着说:“村里穷,光棍太多,想找个正常的老婆太难了。不管她傻成什么样子,终究是个女人。你只要对她好,她也会对你好,这就行了,要不又能怎么样呢?”
离开邓长友,我来到一位叫邓老庚的老人家里。老人家徒四壁,可四个儿子都已结婚,其中一个还给他生了孙子。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到我的表情,老人苦笑:“你也不看看我都找了些什么媳妇……”
邓老庚的大儿媳妇既聋又哑,智力也有问题。她本是嫁在邻乡的,她的残疾让丈夫觉得丢面子,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公公婆婆气得眼珠冒火,将她退回娘家。娘家不肯接受,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哪有想退就退的道理?双方就这么僵持着。邓老庚听说这事,喜不自胜,送了点儿小礼过去,就把她接了来,给大儿子做了媳妇。至于二儿媳和三儿媳,一个瘸,一个跛,只有四儿媳算是最好的。
邓老庚带着我走进了“最好”的四儿媳妇家。一间小屋,既是睡房也是灶房,四面没有固定的壁板,只是用竹篾片夹了一些破旧的松木板子,再用草繩固定在两头的木桩上。没有门,进屋先要搬开木板,进去后再合拢。“最好”的四儿媳妇怀里抱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傻笑着迎接我们,口水从嘴角流出,流到孩子的脸上,再与孩子的鼻涕口水汇到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最好”?原来,邓老庚认为,她虽然痴,毕竟给他生了个孙子。
听说家里来了客人,四儿子忙从屋后的地里跑回来,满脚泥巴,一面在前襟上擦着那双粗糙的手,一面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屋里太乱……”
很快就要过年了。我问:“过年有肉吃吗?”
四儿子一下高兴起来:“今年准备杀一头年猪。”
如此贫困的家庭,可以杀猪过年,当然值得高兴。待看到那只猪,我被惊倒了,那算什么年猪啊,充其量五六十斤。我说:“这么小的猪,杀了可惜呀。”
“不小了,养了大半年,没有粮食喂,杀了算了。”最后,他特别强调,“一年到头,一家人好歹要吃顿肉啊……”
村干部告诉我,这个组原来的30多个光棍,现在只有10多个没娶到老婆了,但大多娶的都是不太正常的女人——有总比没有强。过去,因为光棍多,村里的治安很成问题,大家的脾气都很烈,说不上三句话就骂娘,就动刀子。村子里曾发生过多起强奸案,这里的女子晚上不敢单独出门。自从光棍们娶到了老婆,村里的治安立见好转……
村干部讲这些时,语气轻松。从这份轻松中,我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沉重。如此多的“病女”,生儿育女的任务如何完成?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实现?人口素质如何提高?
有人说,剩女是相对的,而剩男则是绝对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剩男也随着打工潮涌进了城里。
——采访手记
早在2006年初,一首170余行、2000余字、署名为“金钻老六”的“光棍长诗”就在网上疯传——
汽车渴望公路,花草渴望雨露,
太监迫切渴望着雄性激素。
灵魂渴望超度,心灵渴望归宿,
而我则迫切渴望着有个媳妇……
时间犹如脱兔,匆匆不肯停步,
转眼就把我拖到了该当爹妈的岁数。
上天却挺可恶,对我不管不顾,
把我培养得庸庸碌碌,
难以获得少女的爱慕……
盼望吧盼望,
解决光棍问题的法规早日颁布,
但愿啊但愿,
我首先踏入的能够是婚姻的坟墓……
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能叫一首“诗”,充其量只能算是顺口溜。为何一首结构简单、语言直白、几乎没有“诗美”的顺口溜,让网友如此热捧?因为它真实而直白地道出了当前男性光棍的心声。它虽产自民间,发自网络,甚至连作者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呼喊”发自肺腑,震撼人心。
“光棍诗”和“光棍诗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单身问题严峻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露,是社会问题积聚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喷发。然而,它也仍然只是表象,表象之下,我们看不到的还有很多,比如婚姻道德的缺失,比如年轻人“三观”的改变,比如传统文化的断裂,比如人口的无序流动,比如复杂的城市化进程,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骑在单车上笑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一层层剥开,一瓣瓣分析,一片片梳理,一个个解决……
他叫刘晓东,已经到了本命年,36岁,在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拥有一份很不错的白领工作,高薪、高学历、高职位。问他为什么会剩下,他很坦白:“可能是我自己太挑剔了……”
“第一次相亲,我年纪还小,感觉有点儿紧张。女孩儿跟我同龄,是一个朋友介绍的,说她很可爱。见到女孩儿,感觉长相一般,偏胖,算不上‘可爱,我还是比较喜欢娇小型。约见的地方是小时候住的老城区,我就没话找话,说些自己小时候的事。让我不太自在的是,那位朋友一直在旁边说说笑笑,一个劲儿地夸那个女孩儿多‘可爱。老实说,从长相上看,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那女孩儿可爱,至少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再加上那会儿还年轻,不太现实,总想着自己的老婆即便不是国色天香,至少也要看得入眼吧?第一次相亲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个阿姨介绍的。女孩儿比我大两岁,外地人,是个幼师,活泼开朗,但长相一般,皮肤也不太好。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她的话挺多,一直唧唧呱呱没消停过。女孩儿对我的印象似乎不错,对我的任何观点都是百分之百迎合。但接下来的一幕有点儿吓人,她拉着我说要去找她姐。第一次见面就去见她家人,我觉得不太合适,只有婉拒。本来我对她的总体印象还可以,就因为这事,一下子给她打了差评。这次相亲也是无果而终。
“之后见的是个美女,护士,属于我喜欢的类型:娇小玲珑。第一次见面我对她印象非常好,给她打了95分。不过搞笑的是,第二次见面我只给她打了65分,第三次就只剩25分了。原因嘛……第一次见面大家都比较拘束,只是互相给印象分。后来两次见面,渐渐放开了,话题的涉及面也比较宽泛。给我的感觉,那女孩儿可能没读过什么书,见识比较浅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欠缺。比如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我们路过书店,就进去逛了逛。让我吃惊的是,一些对初中生来说都耳熟能详的名著或名家,她居然是一脸茫然的样子。这让我对她的印象急转直下。我不指望找个才女,但像她这样也有点儿太夸张了。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渐渐的,相亲相得有点儿麻木了。别人都说我太挑剔,我也承认,可是,如果对一个人没感觉,那以后怎么过日子?”
在几年时间里,刘晓东一共相亲24次,如今还是只身一人。他说:“不知道还有没有第25次,但愿第25次我能修成正果。”
像刘晓东这样因为“挑剔”而剩下的男人,比例一定很大,虽然我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但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其实,他们的挑剔也无可厚非,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挑剔一点儿,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只是,生活很残酷,刘晓东们就在这样的一“挑”一“剔”中剩下了……
说起婚恋的事,他深深地叹了口气:“8年抗战都胜利了,可我在婚恋问题上努力了9年,依然单身。”
他叫陈生复,男,36岁,身高一米八,收入还过得去,在北京市五环内拥有三套房产。当然,房产是爸妈买的,产权都在爸妈的名下。
“这么好的条件,怎么也会剩下?”我问他,“是不是你的要求太高?”
“哪有,其实我就三点要求:第一,女孩儿个子高点儿,一米六五以上就行。因为我个子高,和个子矮的女孩儿站一起特不协调。曾经和一个小个子女孩儿约会过,我们俩都觉得别扭,那女孩儿还对我说,你应该找个一米七的。第二,得会做饭。当然,我也会做饭,不要求未来的妻子每餐都做饭,但希望家里能有这种感觉在。我觉得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传统家庭不都是这样的吗?第三,有情商。什么是情商呢?在我看来,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查岗,这就属于典型的没情商。最近和我交往的一个姑娘就是这样,我和同事在吃饭,她把电话打过来,让我拍一张我和同事在一起的照片发给她。这实在有点儿过分了。”
2008年,陈生复有过一个到了谈婚论嫁程度的女朋友。那时陈生复刚开始创业不久,经济条件差一点儿,女朋友权衡再三,还是和他分手了。后来,朋友给他推荐了一个相亲网站,说现在网络如此发达,不如利用网络找找。他想,也是。某个孤枕难眠的午夜,他注册了会员,没想到,以此为起点,他开始了长达9年的追爱之战。
9年前,网上相亲的人还比较少,大家真心实意地想找个人结婚,总体来说比较靠谱。9年来,陈生复遇到过很多好姑娘,也有过很多奇葩的经历,但结果都是不了了之。相亲网站有个功能,可以给中意的人写信。可即使每天给100人写信,能有两三个人回复就不错了。回复的人中,大部分比较挑剔。那时候他创业不顺,姑娘们对他没有稳定的工作非常在意。
有网上相亲经历的都知道,有一种人喜欢吊着人,同时和好几个人聊天。有的人一开始聊得热乎,后来就聊得断断续续的,那意味着对方已经找到合适的了,继续有一搭无一搭和你聊,纯属礼貌。陈生复是北方人,性格比较直爽,遇到这种情况就直接问:“你要是遇到合适的了,我就退出。”
后来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我这么做,可能破坏了人家的游戏规则。”
其间,他也遇到过互相都对上眼的。有一个姑娘,和他差点儿要谈婚论嫁了,但最后也吹了。姑娘的收入很高,个性独立,也有爱心,老家有众多兄弟姐妹,每个月她都往家里寄钱。连带着,姑娘对他的要求也高,对他的收入特别不满意,总拿他的收入说事:“如果你挣得不多,咱们以后压力会很大。”
他家共有三套房,爸、妈一人一套房分开住,他自己住一套。她去他家看过之后,就开始规划他家的房子:“让你爸妈住一起,然后把空余的房子租出去。”这姑娘真是会过日子,有经济头脑,时时都在规划生活。然而,这事让他心里挺不舒服。房子是爸妈买的,爸妈愿意怎么住就怎么住,她还没嫁过来,怎么就指手画脚?
姑娘看中了一个七百多元的吊坠,他答应过生日给她买。眼看姑娘的生日就要到了,赶上那段时间他生意不顺,钱特别紧。他和她商量说,吊坠再缓一缓。她爱喝茶,他就在网上花300多块钱给她买了一套茶具。姑娘不高兴了,有一天晚上网上聊天,她抱怨他的收入,说着说着又提到了吊坠的事:“一个吊坠区区几百元,你就靠这几百元投资?”
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和姑娘你一句我一句吵起来。姑娘越说越来气,干脆把他给删了。一段恋情,就这么在手指点拨间收了场。
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冷静下来,他觉得自己也有责任,不过是几百块钱的事,自己怎么就不能克服一下呢?或者聊天的时候真心诚意道个歉,稍微屈就对方一下,也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但他就是这个脾气,不想屈就的从不屈就,不会为了讨好一个女人放弃尊严。相亲9年,他对每一个相亲对象都很真诚,从不隐瞒自己的想法。用他的话说:“我就是我,现在这样,结婚后也这样,表里如一。也许很多女孩儿受不了我这样的脾气,但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一个受得了我的。”
说实在的,除了脾气倔一点儿,他真不算挑三拣四的,个人条件也不错,待人真诚,也有事业心,绝对是靠得住的男人。这样的人,在现实的都市女性面前居然也剩下了。我只能为他祝福……
在北京东城区某机关大院里,一位名叫龚正的男青年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真想结婚啊。”
龚正身高一米八,博士学历,毕业后考上北京的公务员,虽非北京土生土长,但也有了北京户口,没房,但有车。从参加工作起,他先后相亲20多次,可依然单身。他的相亲经历让我唏嘘不已。
认识黄女,是在参加工作后不久。在某行业举行的一次活动中,龚正先认识了黄女的妈妈,对方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主动介绍了自己的女儿。黄女26岁,硕士毕业,北京人,在某事业单位工作。这位妈妈说:“你是外地人,找个本地的,以后更方便。现在趁我们不算太老,可以帮着带孩子。没房子不要紧,我家可以出首付,你们小两口慢慢还。”回去后,她还把女儿的照片发了过来。照片上,黄女身材高挑,龚正很满意。不久后,黄母反馈,孩子的爸爸也看过了龚正的照片,了解了他的情况,答应哪天和女儿沟通好,一起吃个饭见个面。此后,黄母每天都给他打电话,问寒问暖,让他倍感温暖。谁知,与这位阿姨的态度截然相反,黄女坚决拒绝见面,原因就是对他的照片没感觉。黄母给他出主意,鼓励他主动点儿,并告知女儿的电话和QQ号。考虑到黄母的热情,他还是给黄女发了信息,可回复无非就是“哦”、“嗯”之类。黄母不无遗憾地告诉他,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业余时间就是在房间看书上网,要么就是和闺蜜逛街,很少和男孩子接触,更不参加相亲活动,做父母的也没办法。如今已有三年,龚正和黄母偶有联系,得知其女儿仍然待嫁。
罗女是龚正通过相亲会认识的。当时龚正正在信息墙上浏览某女的信息,旁边有位阿姨凑上来,问要不要和这个女孩儿认识,自我介绍说她是女孩儿的姑姑。在了解过龚正的基本情况后,她也简要地介绍了侄女的情况:27岁,本科,事业单位临时工,自幼父母离异,随姑姑生活。姑娘的条件比龚正是差了一点儿,但龚正对此倒不介意,说只要两人谈得来就行。对方很高兴,互留联系方式,还给了她侄女的电话。回去后,他加了女孩儿的微信,两人聊得挺好,还约好第二天见面。接着,女孩儿要他的照片。他把照片发过去,女孩儿却改了口,说明天有事,过几天再约。过了几天,他再发微信,对方根本懒得回复。龚正明白了对方的意思,那是没看上自己。不久后,女孩儿的姑姑给他打电话,问他们谈得怎么样。他只有直言相告:“阿姨,我和您侄女可能不合适,希望她能找到更好的……”
张女是朋友介绍给他的,29岁,大专,商品推销员。这个女孩儿还好,至少愿意和龚正在网上先聊聊。得知龚正的情况后,对方问:“是否介意我的学历?”他答曰:“不介意,只要两人合得来就好。”对方问:“我工作忙,可能没时间操持家务,你介意吗?”他答曰:“不介意,我空闲时间多,可以多做。”对方问:“我的工作不稳定,你介意吗?”他答曰:“不介意,反正我工作稳定,可以养家……”龚正回答的全是实话,对方看来也比较满意,两人约定几天后的周末见面。见面前的一天再约,却发现个人微信号已被对方删除。他很是不解,问介绍人朋友,得到的回复竟是,女孩儿经过慎重考虑,认为这男人什么都不介意,让人有些难以置信,说明这男人对婚姻不认真,对待相亲不诚恳,所以不想再浪费时间……这样的回复实在让龚正无语,他算是真正见识到了剩女的厉害。
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他只想问,到底是现在的女孩儿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出了问题,抑或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自己虽算不上太优秀,但好歹也是个博士生,是个公务员,生活在一线城市,可依然单着。
其实,并不是他自己出了问题,也不是社会出了问题。受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他交往的这些女孩儿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论是人格还是经济都比较独立,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因此,她们比任何时代的女孩儿都要任性。他剩就剩在女孩兒的任性里……
他叫阳光,37岁。虽然是农民,但因为打工,他来到了城市。他说,之所以37岁了依然单身,根本问题,是他的农民身份,而且没房没车。
阳光从小生活在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大家庭,排行最小,大哥结婚的时候他才几岁。按理说他在家里应该很受宠,可惜家庭条件太差,父亲去世又早,他身为幺儿,却没有得到过特殊照顾。初中毕业之后,阳光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没有文化,更没有技术,他只得去了一家煤矿,一干就是好几年。在井下当工人,不但苦,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他还是得做,因为这个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而且比其他工种的工资稍微高一点儿。
年复一年,阳光逐渐走入了婚龄。他也想恋爱,但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每天见到的都是满面煤灰的男工友,根本没机会和异性打交道。身处这样的环境,他没法改变,只有适应。后来,终于有亲戚在老家农村为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他特意跑回去一趟,相亲见了面。他心里清楚,以他的条件,是没资本挑三拣四的,只要别人愿意,他就愿意。
女孩儿对阳光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说他憨厚、本分、勤劳,表示可以先交往着看看。两人留了电话,加了QQ。之后,他又回到了矿上,继续他的打工生涯。只是这以后,他多了一份念想,为了讨个老婆,他要更加努力地赚钱。
白天下到矿井深处,手机没信号,只有晚上他才有可能与“女朋友”联系。开初,“女朋友”还很客气,他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那种特有的温暖。但过了一段时间,情况有了变化。他发信息过去,半天不回,就算回了,也就一个字:“嗯”。
单纯的阳光没想太多,依旧拼命工作,每天只想多做一些,赚更多的钱。春节时,他高高兴兴回家,迫不及待地想去见见姑娘,不料却被告知,女孩儿前不久跟别人订了婚。那个男人家在城里,有车有房。
就仿佛当头一棒,阳光傻了。但他明白,这怨不得别人。姑娘嫁的是城里人,人往高处走,换了谁都一样。谁叫自己是农村人呢?谁叫自己没车没房呢?
这一次的打击对阳光非常大。他不再去矿上,而是去了城里,学了水电工。初中毕业的他有一些基础,没多久,就基本掌握了简单的水电安装技术。在城里有了份工作,收入也比以前多些,他想,找老婆应该容易些了吧?但他依旧处处碰壁。不是没人给他介绍,可女方张口闭口就要求他在城里买房。城里的房子动不动几千元一平米,他哪有这么些钱?
这一拖又是几年。在30岁上,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友。女方34岁,比他大4岁,离婚后带着孩子生活,这些他都不介意,只要能给他一个家。交往了一段时间,他们住到了一起。每天,他在外做工,她在家里做好饭菜等他回来,他觉得很温暖。吃过饭后,他便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才上小学,很多课程他还能辅导一下。其间,他先后三次向她提过结婚的事,她却总说不着急。
这年春节,他出了一次车祸,不算严重,但还是住进了医院。因为怕花钱,他提前出院回家休养。这些日子他不能做工,不做工就没有收入,房租、水电费却是照交不误,还有三口人的吃喝,他感到了压力。于是,他提出回农村老家休养。她一听火了:“要回你回吧,我是不会跟你再回去当农民的。要不,咱们分手吧……”
他终于明白了。之前他多次提出结婚,对方却总是推三阻四,就因为他是个农民,就因为他没房没车。可他也是凭自己的力气吃饭呀,不偷不抢不骗,怎么就低人一等了?就这样,他最看好的一段恋情宣告结束。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大量农民涌进城市,成为了城市的建设者,腰包也鼓了起来。但毕竟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房,没有车,他们的根依然在农村,他们依然是农民。在婚恋之路上,他们比城里人走得更艰难,甚至撞得头破血流……
涉过一条河,翻越两座山,跨过五道溪,钻进遮天蔽日的森林。弃车步行,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湖南省沅陵县火场乡桃坪界。尚未看到房屋,狗叫声已先从树林中传来。一般规律,有了狗吠,离住户也就不远了。然而,在这里,听到狗叫后,又走了将近半小时,才看到从树尖上翘过来的半边屋檐。
这户人家的主人叫张有良,65岁,坐在火塘边,煮着一罐开水。已经是五月天了,他好像还怕冷,不但衣服穿得和冬天一样,而且一双脚伸在火塘前烤着。见有人来,他马上起身,倒茶递烟。他说,他身体不好,干不得重体力活,更下不了水,要不现在这农忙季节也下田帮着插秧去了,家里几亩田就靠妻子一个人种,他干着急。
“儿子呢?”我问。
他叹了口气:“你别提儿子,一提儿子,我心里就痛……如果当年生的是两个女儿,我比现在不知要快活多少。”
我们的谈话马上进入正题。他的大儿子叫张在根,32岁,小儿子叫张在育,29岁,两人先后到外面打工。他对儿子们没有别的要求,就希望他们带个媳妇回来。儿子们还算争气,几年下来,还真每人带回一个姑娘,一个是四川涼山的,一个是贵州凯里的。姑娘们在这里过了年,又拜会了亲戚,还行了订婚礼,只等上乡政府领结婚证,然后办酒席完婚。这一切,让村里人好生羡慕。
老人琢磨,两个儿子一起结婚,经济上受不了。征求孩子的意见后,按大小顺序,老大先办。老人希望大儿子和女友暂时不要回去,等把婚事办完了再说。大儿子和女友都听老人的,留在家里为婚事做准备。一切妥当后,择吉日,发请帖,就等为儿子完婚了。
可就在婚礼前两天,新娘却偷偷跑了。一家人到处找,甚至动员了县城的亲戚朋友也没有找到。面对布置一新的婚房,面对几大筐采购回来的婚宴物资,一家人哭丧着脸。张老头儿问儿子:“你们吵架了?”
儿子说:“也没怎么吵。”
“什么叫没怎么吵?”
“就是拌了几句嘴,她嫌我们这里太偏僻,但也没说不同意结婚啊……”
“现在说这些有屁用!”张老头儿吼道,“明天客人就要来了,连通知都来不及了。这回洋相出大了……”
一家人冥思苦想,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好办法。最后,老大张在根说话了:“就给弟弟办吧,迟早要办的,反正准备都做了,客人也请了,就办他们的婚宴。”
他们连夜与小儿子张在育联系。小儿子过年后没走远,就在县城里一家建筑公司做事,女朋友在一家超市上班。父亲要他们连夜赶回来,说是有重要事情商量。两人赶到家已是深夜,一家人都还齐整整地等着,父亲把事情的原委一说,小儿子和女友吓了一跳:“啊?这也太突然了……”
张老头儿泪流满面:“儿啊,你们就不要逼我了……”
大哥张在根也拉住小弟的手:“你们就依了爸妈吧。要怪也只能怪我,发生这样的糗事,我真是无脸见人……如今,只有你们能救这个急。我的新房给你们,家具家电也都给你们,反正你们迟早要办的……”
第二天,婚宴如期举行,只是新郎、新娘不是原先的那一对儿了。张有良老人也没有因此挽回颜面,这个“兄婚弟顶”的笑话依然让他在村里抬不起头。更让他揪心的是,一年多后,小儿媳妇也跑了,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孙子留给了他们。
小儿媳临走前给丈夫留了一封信:“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也许是你真的不该带我回来,回到这个偏僻的山村。你事先告诉过我你家很穷,我也以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但我怎么也想不到,现实远超乎我的想象……我也曾试着一遍又一遍地说服自己,认命,但是,通过这一年多的生活体验,我发现我做不到。如果让我在这里住一辈子,我会疯掉……”
复又成了光棍的儿子们,一个去了广州,一个去了云南。本来温馨和睦的家,就这么散了。面对如此境况,张老头儿一病不起,从此身体垮了……
正聊着,外面有了说话声。张有良说,是他老伴和孙子回来了。进门时,小孙子拖着奶奶的腿,几乎是滚一般翻过门槛,滚到堂屋里,满身的尘土,满脸的污泥。我问小朋友:“几岁了?”
他有些怕生,爷爷奶奶一个劲儿教他:“快告诉伯伯,说有4岁了。”但他就是不说话。
没多一会儿,他从里屋找来一张照片递给我,照片上是一个年轻时髦的姑娘。我问:“这是谁?”
“是妈妈。”说着,他用一根小指头轻轻地抚摸着照片上的妈妈……
孩子的奶奶说:“这是他妈妈留给他的唯一念想。我们经常对他说,妈妈出外打工了,给娃娃挣买糖的钱去了。后来,他有一点儿懂事了,就经常拿出照片来看。每次他拿出照片,我们就忍不住流泪……”
沉默良久,张有良说:“这山里确实是太苦了。如果儿子们就在外面打工不回来,或者不把媳妇带回来,可能不会跑……”
老人说的有道理。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她们害怕自己一辈子困在这偏僻的大山里,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选择逃离。
贺一方住在长沙烈士公园旁与老乡合租的出租屋里。这里充满男性的气息,满地烟蒂,啤酒瓶和拖鞋混杂在一起,横牵于房中央的铁丝上晾着男人们里里外外的衣物。我躬身前行,左冲右突,才坐到他们的床沿上。屋里没有凳子,他们平常就以床为凳。
贺一方告诉我,这间出租屋里住了8个人,都是老乡,都来自贵州省黔东南一个叫地湖的地方,分别在几个物业公司当保安。8人中有5个光棍,最大的40岁,最小的也有31岁。他们都是学校一毕业就出来打工的,除了赚钱,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外面找个女人回去。然而,他们找了好多年,都没有成功。
贺一方比其他人更迫切,因为他的年龄最大。可他不但没找到,反而因找女人心切,被骗了好多次,虽然每次被骗的钱不多,但被骗的感觉很不爽。他对找老婆渐渐失去信心,也许,自己这辈子没有女人缘吧。别人再给他介绍对象,他不再像以前那么激动,甚至不再感兴趣。为消磨时光,他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手机游戏上。
一天深夜,无聊的他玩起了微信“摇一摇”。没几下,一个昵称“找一个疼我的老公”的女人头像显现在屏幕上,而且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1100米。他心中一喜,马上发去问候,当即收到一个笑脸。就此,他们互加微信好友。
聊了一阵,她告诉他,她的真名叫宋小花,老家在江西农村。她以前的老公是个酒鬼加赌徒,每次喝了酒或输了钱,就回家发疯,找她撒气,她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一年前,她终于摆脱了这段婚姻,带着五岁的孩子净身出户。将小孩儿寄养在娘家,她独自来到长沙。因第一段婚姻带给她的伤害,她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今后能找一个疼她的男人,不管这个男人是做什么的,有没有钱。她不相信网上的恋情,但不管怎样,今天既然“摇”到了,也算是一种缘分。
贺一方觉得她非常坦诚。于是,两人成了每天必聊的聊友,而且越聊越热络。终于有一天,在同屋老乡们的怂恿下,他向她提出了见面的请求,她爽快地答应了。当然,他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定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不要再被人骗了。
两人约好在一家大排档见了第一面,彼此感觉都很好。他难免激动,莫非缘分真的来了?此后,他们约会频繁,感情迅速升温。一天晚上,在长沙烈士公園的偏僻角落里,两人拥抱在了一起……完事后,她哭了:“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我命苦,被第一个男人害惨了,如果再遇到一个不负责任的混蛋,那我只有去死……”
他自然是信誓旦旦,保证一定对她负责。突然有一天,她提出想回江西老家看看孩子。他说,应该。为了表现自己的真诚,他决定为她出路费。问她来回要多少钱,她说大约2000元。他拿出2500元,说顺便给孩子和孩子的外婆带点儿东西。她拒绝了,说自己有钱,不要他的钱,更不想让他以为自己是为了钱才和他在一起的。越是这样,他越是要给。原先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上当的那一点儿防备之心早就荡然无存,他强行将钱塞进她怀里。她热泪盈眶:“你对我太好了……”他心里别提有多甜蜜。
她离开后,每隔一两个小时,他就给她发一条微信,问到哪儿了?坐车累不累?还要多久才能到家?每次她都耐心回复。几个小时后,她发来信息,说自己已到,让他不要担心。晚上,他问她吃饭了没有。她说,吃不下。他问为什么?她说她正在九江医院急诊科,不知道怎么了,突然肚子痛,上吐下泻。实在坚持不住,只得来医院,医生说她必须留院观察。
他有点儿着急了,要马上赶过去。她说没必要,你又不是医生,来了也没用。他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去了也没用,住院需要的是钱,就主动给她转去4000元。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慷慨地为一个女人汇这么多钱。虽然自己工资不高,但还有一点儿积蓄。如今心上人遇到了困难,正是该他表现的时候,所以,汇钱时他毫不犹豫。
过了两天,她来电话说已经出院。在电话里,她还甜甜地叫他老公。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有人叫他老公,他被幸福感包围着……不久,她又来电话说,想在家乡的集市上做生意,门面已经看好,征求贺一方的意见。这回他犹豫了。她马上说,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很累,工资也低,希望他也过去,两人一起做,赚点儿钱好结婚。说到结婚,那可是梦寐以求啊,他的犹豫马上烟消云散。她告诉他,租门面每月1000元,一年一交。他不假思索地给她汇去了一万二。
她发来一连串的“玫瑰”和“红唇”:“老公,爱死你了,等这边的事都弄好我就回來,咱们收拾收拾,一起回老家做生意。”
幸福,他朝思暮想的幸福,就这样一脚踹开了他的房门。他在幸福的回味里等待……谁知,他汇钱以后,对方和他的联系渐少,打电话经常无人接听。后来,连微信也不回了。直到有一天,那头传来这样的声音:“对不起,您呼叫的用户已关机……”
他突然意识到,是不是又遇到骗子了?可一点儿也不像啊……他决定去江西找她。根据聊天时她透露的地址,他找到了九江市修水县一个叫古市镇的地方。在这里打听了三天,没人知道有宋小花这样一个女人。回家后,他病倒了。想不到,自己省吃俭用存了将近一年的钱,被这个女人骗了个精光……
像贺一方这样,因找媳妇心切受骗上当的人不在少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再也受不起这些折腾了,再也不期望有什么奇迹出现。他们真正死了心,成为“心甘情愿”的剩男。
连续50多天的无雨高温,地面如同一块烧热的钢板,汗水滴下去,迅速变成一缕白烟……2017年7月15日下午2时左右,我走进了广西南宁市邕武路某旧城改造现场,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高温蒸腾中,拆迁留下的一片废墟里,一青年抡起十几斤重的铁锤,狠力砸向废墟上的水泥块,铁锤与水泥块撞击的瞬间,火花四溅,让人的耳膜嗡嗡作响。那青年满头满脸满身的汗水,整个人仿佛在水中洗过一般。随着他不停的砸击,水泥块里手指粗的钢筋一寸寸显露,最后完全剥离……
趁他休息的工夫,我走上前,递给他一瓶矿泉水。他感激地笑笑,咕噜咕噜,一仰脖就下去了大半瓶。抹一把嘴,他说:“谢谢。”
他叫陈一班,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红果镇花家庄村,今年23岁。5年前他就跟着老乡出来打工,专在这些拆迁的废墟里砸混凝土,搜寻其中的钢筋、木板、旧砖。
“为什么干这么辛苦的活?”我问。
“这活没技术含量,又不要什么投入,一把锤子就行,而且大家都不愿意干,没有人抢生意。只要肯卖力,就能赚钱。”
“每天要砸多少水泥块?”
“一千七八百斤。”
“啊?”那可是比石头还硬的混凝土块啊!
见我惊异的样子,他不以为然:“这还算少的,有时每天两千多斤。”
“收入怎么样?”
“平均的话,一天有一百五六十元。我没文化,也不会什么手艺,只有出苦力……”说着,他伸出一双手给我看。
那不该是一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的手,手掌皲裂,指根布满老茧,拇指和食指关节处缠了渗着血迹的胶布。
“不疼吗?”我摸摸他手指上的胶布,分明感觉到血液的温度。
“还好。晚上回家用凡士林一抹,歇一晚就好了。”他一脸的无所谓。
“找女朋友了吗?”我们的对话终于扯到正题。
他傻笑:“还没。就是想现在多挣点儿钱,娶个媳妇。”
“这么累,就为了挣钱娶媳妇?”
“那还能为什么?”他反问我一句,接着说,“你不知道现在找个媳妇有多难。在我们贵州老家,家里没有个10万20万你根本不敢跟人开口。就算有这么些钱,也不一定能找到,现在有钱人多的是。必须找着了,结婚了,生了孩子了,才算成功。”
像陈一班这样,为找个老婆成个家不惜流泪流汗甚至流血的青年比比皆是。他们有的挥汗于工地,有的透支生命在车间。
孙权就属于在车间透支生命的一类。他出生在山东枣庄,毕业于一所高职学校,到东莞打工,成为一家工厂的车床工。那时正值低端产业发展的高峰期,他每天拼命加班,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刨去房租、吃饭、电话费等杂用,每月能攒2000元。他每天都在计算,这样下去,一年就能存下2万多元,再干10年,就可以挣够娶老婆的钱。
吴友生来自遵义农村,在东莞某电子企业的有毒车间工作已4年有余。如今,他每月能挣到上万元工资。每到领工资时,他都会有些小激动,因为,他离“赚足钱回家娶老婆”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这种工作对身体毒害极大,不能长期做,企业老板也担心工人因此生病而产生的昂贵医疗费用。他的工友有不少得了各种讲不清楚的怪病,但为了赚更多的钱,他豁出去了。这家企业的有毒车间不让他干了,他就换一家,工资依旧是一万元。他的高收入,是他用命换来的。我劝他不要再这样下去。他说,他知道这种工作对健康有害。但他还年轻,他相信自己的身体,再干几年,没事。“一定要挣到足够娶一个媳妇的钱,才有资格休息……”
这些栖息在城市边缘的打工者,他们为了不被剩下,为了找到一个梦寐以求的媳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工作、生活……我只有在心里为他们祈祷和祝福。
据历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中国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女性比男性少了大约3600万,而且这种减少还在继续。在自然条件下,生男、生女的几率各占50%。那么,为什么女孩儿会少生这么多呢?显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自古以来,中国民众就有极强的“男性偏好”。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生育思想,通过一代代的潜移默化,深入国人骨髓,融入民族血液,加上现实生活中儿多则养食多,而养食厚,则福禄大;反之则养食薄、福禄寡。于是,生男孩儿成为了人们最强烈的生育动机。
过去,这种生育男孩儿的偏好主要靠多生来解决。可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了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诸多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农村第一胎是女孩儿的,才能生第二个。于是,人们就只能在“男”字上做文章,通过各种手段,诸如选择将女胎流产,以确保至少生一个男孩儿。
在人们强烈的男孩儿偏好面前,黑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现象迅速蔓延。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2016年,全国查处并结案的“两非”案件达6439件。而查处的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黑B超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联络越来越隐蔽,信息化、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黑B超泛滥的同时,又一项新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那就是“寄血验子”。抽10毫升靜脉血冷藏空运到深圳,由黑中介将血样转运至香港,胎儿性别检测报告出来后可以通过网络反馈给孕妇。其检测的方法是,经过多重离心分离DNA染色体,检测血液样品中是否存在Y染色体,如果有,那么一定是男宝宝;如果没有,则是女宝宝。检验人员保证,“准确率在98%以上”。
通过人为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引产,大量女胎在怀孕数月时就被残忍地剥夺了生命,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先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那一年的调查结果表明,29个省区市中有18个省区市出生性别比高于107(正常值为102至107,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儿,与之相对应的男孩儿出生102至107个),219个地市州盟中有148个高于107,2358个县市区旗中有1364个高于107。由于当时人口数量控制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出生性别比问题被认为是统计误差、女胎瞒报漏报所致,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
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的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至1111,总计2869个县市区中有60%以上高于107,403%的县市区高于110,甚至有94%的县市区高于120。持续升高的出生性别比开始引起国内外社会学、人口学甚至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
尽管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全国出生性别比已经远远高于正常水平,但人口学界为了出生性别比究竟是“真性失调”还是“假性失调”的争论还是持续了大约十年的时间。直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真性失调”还是“假性失调”的问题才得以解决。中国的出生性别比确实出现了失调,到2000年,全国出生性别比进一步上升为1169。虽然2000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出生性别比并未因此下降,而是从2000年的1169,进一步上升到2010年的11794,比正常值的上限高了近11个点。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20至45岁的女性人数将比同年龄段男性少3000万人左右。这使得本来就日益严重的剩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上一代人讲“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当女性无须“嫁汉”也可以衣食无忧,当女性无须借助结婚来依赖一个男人时,自然就有了所谓的剩女。其实,像这样的剩女,根本不是剩,我们无非是经济独立了,不再像老一辈女人,需要依靠男人才能过活。
——摘自一位剩女的博客
上海市徐汇区某连锁公司34岁的女白领张丽,月收入4万,双硕士学位,公司副总,身高一米七五。高收入,高学历,高职务,高个头儿,典型的“四高”女郎。
没见面之前,张丽的朋友小汪这样告诉我:张丽领导着一家几十人的公司,开着一辆路虎,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参加自驾游和赛车。要说长相嘛,只要一看见她,多数男人都会被她的外表打动,身上该凸的凸,该凹的凹,该翘的翘;但只要一听说她的自身条件,多数男人又都会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人们都说,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对于她这样一个“四高”女郎来说,出嫁真成了一件难事。
小汪领我去张丽的公司,不巧,张丽没在。办公室里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七十来岁,小汪说这是张丽的妈。当着老人的面,小汪猛夸张丽:“阿姨,你女儿实在是太优秀了,年纪轻轻就成了有车有房有职务的三有一族,人长得又漂亮……”
老人翻了小汪一个白眼:“你这是夸她还是损她呢?我倒是宁肯她没有这些,好好嫁个人,成个家。像现在这样,拿那么些钱,开那么好的车又有什么用?没结婚成家,一切等于零!”
看得出,老人心里着急。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作为长辈,只要儿女没成家,就是自己的责任。一边说,老人一边长吁短叹:“就是所谓的太优秀害了她,如果是一个中专生、大专生,或者什么生都不是,早嫁人了。”
说话间,张丽回来了。果如小汪所说,瓜子脸,长睫毛,大眼睛,容貌秀丽,皮肤白皙,身材苗条,有着30岁女人青春巅峰的极致美——成熟,稳重,自信。与我们打过招呼,她就被老人拖到门外,好一会儿才回来,带着点儿自嘲地说:“又被老太婆催婚了。说再不结婚,就不认我这个女儿了。实话告诉你们,在老太太面前,我工作上的压力都不算事儿。你们快给我介绍一个,我嫁了算了。”
从上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张丽的成绩从来没有跌下过前三名,高考更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后保送研究生。也许是因为优秀,她一直不乏追求者。初中时,就有男同学往她的课桌里塞纸条;高中时,不止一人给她写过情书;大学时,更是追求者众多。但她是个乖乖女,永远牢记妈妈“读书时不准谈恋爱”的教诲,一心只读圣贤书。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上海某报社的记者,这期间,她爱上了同报社广告部的一位同事。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心动。在她下定决心向对方表白时,才知道人家早有了女友,还是一个报社的,只是没有公开罢了。遭遇如此打击,她顿觉无地自容,逃亡般离开了那家报社。
临走时,那位同事对她说:“你太优秀了,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我要的不是一个长相漂亮、身材超好、文凭极高、理想远大、工作出色的老婆,普普通通看着顺眼就好。你不是这样的女人,你的心太高了。和你在一起,我压力太大。”
她一个人去了一个海滨城市,独自待了7天,然后带着满身的伤痛来到目前的公司,当了一个产品经理。那时,公司濒临倒闭。一个MBA辞职了,又过了一个多月,她的顶头上司,一个海归博士,也被炒了鱿鱼。就在她三个月实习期满的时候,被正式任命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这种临危受命,只能说,老板的胆子够大!毕竟,她迈进商场不过三个月,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但老板的眼光没错,在她和老板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扭亏为盈。如今,公司从6个人发展到50多个人,另租了四间大办公室,利润是她接手时的20倍。在全球15个分公司当中,由倒数第一,跃居前三。
“也怪了,那时候居然没人追我,我正好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我很珍惜我現在的事业,我也享受其中的快乐……”她这样说时,毫不掩饰她的自豪感。
小汪叹了口气:“所以你才嫁不出去呀。你的生活太独立,经济太独立,性格太独立,任何一个男人,不管他比你强还是比你差,在你面前都会有压力。所以,我们虽然喜欢你,但都不敢追你。大家宁可拿你当红颜知己,有时候甚至愿意拿你当个哥们儿。”
“我就那么可怕吗?你们男人不是整天喊着让女人独立一点儿吗?不是整天喊着不要太依赖男人吗?不是不让女人整天黏着你们,要给你们一点儿空间吗?我真成了这样的人,你们又不满意了。”
一连串的反问让小汪哑口无言,张丽继续说:“其实我明白你的意思,不就是假装弱势一点儿,小鸟依人一点儿,适当的时候,还要发发嗲。为什么?就为了满足你们男人那点儿可怜的自尊心?我的天!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女人还要靠在男人面前发嗲过日子?那样的话,我宁可终身不嫁!我现在的生活挺好,一切由我自己作主,我觉得很充实!”
如今的剩女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张丽这种情况。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不需要依靠男人养活。就算是剩下,她们也无所谓。
她叫李梅,采访她,刚好是2016年11月11日,民间所谓的“光棍节”。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本以为今年的光棍节可以脱单,可是没有。”
李梅是独生女,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的一代,比较任性,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导致她至今还单着。长这么大,一直以来,父母都是以她为中心,她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觉得很幸福。“不怕你笑话,上幼儿园的最后一年,我妈还给我喂饭。不吃,就追着喂。”
然而,长大了,到了谈恋爱的时候,在另一个人面前,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中心地位没有了,而且还经常受委屈,委屈最大的一次是与他——也是独生子女——在一起的时候。
那天,妈妈拖着她去走亲戚,在亲戚家“偶遇”了他。后来才知道,那是妈妈与亲戚串通好,专为她设计的一次相亲。见他的第一眼,似乎并没有什么好感,觉得他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很高很瘦,与她心目中早已为自己设定好的男朋友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很爱笑,爱笑的人总会给人很踏实很温暖的感觉。
后来,他们又见了几次面,印象一次比一次好,特别是他的笑。于是一切水到渠成,家里人满意,她看着舒服,处着处着,他们便成了恋人。他们也像其他的情侣那样,情人节的晚上吃饭看电影,为对方准备情人节礼物;她过生日,他不论多忙都要来陪她,生日蛋糕、礼物、电影、晚餐;下大雨了,他会从他工作的地方跑过来,就为送她回家……的确很令人感动,而她偏偏就是那种别人给一点儿温暖就可以感动很久的人。有一天,她对自己说:“他或许就是那个可以陪我走一辈子的人吧。”
然而,不是。
一次看电影,她让他去买一袋爆米花,结果他买回来的是葵花子。她不高兴了,他更不高兴。他说,爆米花是垃圾食品,吃多了不好。她说,葵花子是高油脂食品,吃了会发胖。两人争论了许久,越争声音越大。他觉得她变了,变得不可理喻。她也觉得他变了,为什么就不肯依着她?
更令她想不到的是,争论到最后,他突然歇斯底里,当着众人的面,将一包瓜子直接撒向她。她被吓傻了,好久才反应过来,大叫一声“你去死吧”,给了他一个耳光,跑出了电影院。她感觉自己要崩溃了,天啊,怎么会这样?他怎么是这么一个人?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谁这样对她,她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委屈。回到家,对妈妈说起此事,妈妈很气愤,要去找他理论。她觉得丢不起这个脸,还要给自己留一点儿尊严。后来,她还是托朋友去了解了一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原来,和她一样,他自幼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在这样的宠爱里,他变得唯我独尊、自私任性。前一段时间他能对她那么体贴,已经很努力了。也许是刚认识,他有意克制,可时间久了,他的弱点终于暴露出来。朋友在带来这些信息的同时,还带来了那个男生对她的评价。他说他娶不起这样的女孩儿,太娇惯,太自我,太任性,在她面前,他只有一种感受——累。他上班本来就疲惫,还要时时照顾她的情绪,就是开车等个红灯还要发短信问候,过节、过生日更是操碎了心。
提起往事,她依然气愤:“我的天啊,我以为那全是他发自内心的,原来都是装模作样,还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好像是我一直在逼着他这样做,真是可悲又可笑……现在好了,我又单了。不过,单着更好,有大把的时间和闺蜜逛街,想买什么买什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更不用浪费时间去谈什么恋爱。”
这段最有希望让自己脱单的恋爱,在两个独生子女的任性里匆匆结束……
独生子女是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只生一个,父母对他们极尽宠爱,使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特殊性——
一是生活能力差。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动手机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二是耐受挫折性差。独生子女往往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口头,即使孩子做错了,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难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三是精神孤独。由于家庭结构简单,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伙伴,独生子女从小就习惯与电视、电脑相伴,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长大进入社会后,他们缺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四是自我中心意识显著。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呵护下,独生子女如众星捧月。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这样一些特性,反映在婚恋方面,往往表现为任性、倔强,听不得不同意见,受不起点滴委屈,留恋单身生活,对婚姻没有信心。因此,他们就剩下了。
“A男”配“B女”,走不出的魔咒
“门当户对”是古代中国婚姻的配对原则;“A男配B女,B 男配C女,C男配D女”是今日中国婚恋选择的新“理论”。
该理论根据身高、年龄、长相、学历、收入、性格等,把婚恋中的青年男女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等。按照中国人的婚恋习惯,男性一般愿意找比他条件稍微差一点儿的女性,女性则想找比她条件好一点儿的男性。因此,就有了最优秀的A男配B女,稍差一点儿的B男配C女,再差些的C男配D女。但D男往往找不到最优秀的A女,于是,D男与A女最终成为剩男剩女。
居住在北京三元里的张兰兰就是这样剩下来的。在北京中山公园,别人都在为儿子、女儿相亲,她却是在为自己“求嫁”。她背一个黑色双肩包,在相亲的老父亲、老母亲的队伍中,选准一块空地,从双肩包里取出自己的资料,在身前一字排开,资料的封面上写了“求嫁”两个醒目的大字。
“说实话,真是有点儿急了,还有一个月就满29,算虚岁就30了,但对外我还是宣称28。”她这样开始了她的叙说。
她毕业于北京师大,研究生学历,在外企工作,工资每月超过万元,北京户口,身高一米七二,有点儿小胖,但藏得住肉,而且相貌绝对说得过去。父母是国企干部,算不上有钱人,但也没缺过钱。“朋友都说,我应该算A女,但我给自己定位为B级。”
“大学毕业后不久,我进入现在的公司。第一个月是试用期,我工作很努力,没什么空闲与同事联络感情,但我还是注意到隔壁办公室有个气质很独特的帅哥,他叫李斌。我留了心,在同事们聊天时比较关注李斌的信息,从而得知他是典型的新北京人,名校毕业,几年前加盟公司。我还意外获悉,他比我大4岁,而且未婚。
“不知不觉中,我就对李斌有了好感。感情这事,真的讲不清楚……我每天上班都有意无意地关注着他。后来因工作关系,我与李斌的接触多了起来。为了联络方便,我主动加他为MSN的联系人。上下班我和李斌都坐班车,有时碰巧坐到一起,就某些话题也会聊上不短的时间。在这些接触中,我发现李斌身上吸引我的地方越来越多,跟他共处,成了我每天最愉快的时光……我自认为自己的条件还算可以,按朋友说的,我是A女,配李斌这样的应该还算凑合。
“有一天下班,我鼓足了勇气,邀请李斌一起吃饭。饭桌上,李斌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他说他以前遇到过许多挫折,也谈过不成功的恋爱,可是因为机缘不对,恋爱只开花没结果。他曾经很痛苦,有朋友就劝他,人的一生中应当找到四个人,一是自己,二是自己喜欢的人,三是喜欢自己的人,四是相互爱慕、可以相伴终生的人。讲到这里,李斌加重语气对我说,‘到了我这个年龄,不想花太多时间谈恋爱,只想赶快找到第四个人,成个家,过上普普通通、安安定定的生活。我觉得这些话是特意讲给我听的,这算是表白吗?我算是第四个人吗?我闹不懂,更不想放弃这次机会,干脆我就向他表白了。
“可是,他却说,我很有能力,很优秀,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应该找一个更好的。接着他就帮我分析,说我是北京人,他是外地人,两人的生长环境差别非常大。我是家里的独生女,有没有想过我父母能否接受一个没有京籍的外地女婿?最后,他说到了那个A男配B女的婚配法则。他说,他再优秀也没有达到A男的标准,充其量是个B男或C男,而我已经是当之无愧的A女了,B男配A女,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还是想找一个各方面条件比他次一点儿的,那样对彼此都好。
“我受到了很大打击,作为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差的女孩儿,主动表白却被人拒绝,多没面子啊!正当我为此懊恼时,另一位暗恋我很久的男子向我走来。他暗恋我,我不知道,因为我过去的心思全放在李斌身上。直到有一天,他送我一张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的门票。看完演出,送我回家的路上,他迟疑了许久,终于鼓足勇气对我表白。
“我承认我很感动,但我真的对他没有感觉。更重要的是,如果按ABCD理论,他恐怕连B都算不上,我不甘心嫁给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我差的男人,不但自己没面子,家里也会反对。我只好明确表示,我们不合适。我相信,他应该明白我指的‘合适是什么。不久后,他找了一个条件比他差的,很快就结婚了。听说他俩过得很幸福,我发自内心为他高兴。
“此后,我的爱情大门就被上帝关上了,本单位的男孩子再没有人追过我,外面的那些男孩儿里倒是不乏追求者,可我一个也没看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爸妈急,我自己也急。我不是一个独身主义者,我想结婚。爸妈、亲戚都不停地张罗为我安排各种相亲,今年就不下10次,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我听说了中山公园这个相亲角,就来看看,看能不能自我推销。当然,我也知道,这种相亲更不靠谱,要找到能对上眼的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我努力了,也就不后悔了……”
我很赞赏她积极的生活态度,也祝福她早日找到心仪的对象。可是,现实很骨感,尤其是对那些仍在坚守ABCD法则的人。无论从婚姻观念还是婚姻稳固的角度上来说,ABCD法则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一味地追求它,真的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配D女,一路配下来,最后剩下的就是A女和D男,也就是最优秀的女人和最不优秀的男人。
該死的ABCD理论,不知造就了多少剩男剩女。其实,只要我们能积极真诚地去面对生活,B男配A女,B女配C男,未必就没有幸福。
谢芝在广州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一米六七的身高,皮肤白皙,纤腰一束,34岁的谢芝看起来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再加上一身得体的职业套装,一副高冷职业女郎的派头。在旁人看来,谢芝应该不乏追求者,但她却依旧孑然一身。
她十分怀恋大学时的那段恋情。男孩儿跟她同班,成绩很好,人也长得很帅,两人在大二时就好上了。她原来以为自己这一生就跟他过了,可是,妈妈不同意,因为男孩儿出身农村,而且家庭条件很差。她是一个乖乖女,妈妈的话她总会听,特别是妈妈给她分析了与他结婚的优劣后,她认同了妈妈的观点。当时她才20多岁,坚定地认为自己年轻不愁嫁。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一年,一晃又是一年。其间虽然也有过追究者,但都在她的不屑一顾中错过。直到过了28岁的生日,直到身边的闺蜜一个个都结婚了,年均参加4场婚礼的她开始着急了。从2011年春开始,她加入了城市相亲队伍的行列。最初,相亲对象都是父母、亲戚、朋友介绍,频率也比较高,最多时一周4次。
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个工科男,大谢芝四岁,由母亲的同事介绍。介绍人说,男方的父母虽是工薪阶层,但男方本人是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目前在某国企做工程师,有房有车。谢芝是那种话不多的人,工科男也是半小时憋不出一句话的类型,这样的两个人见面,其气氛可想而知。相亲的前一晚,她还打印了一页“相亲指南”,上面说,若出现冷场,可以从天气聊起,不要轻易打听对方收入诸如此类。但到了现场,她全忘了。
坐了一阵,对方突然没头没脑地表示想找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或者是公务员。这让谢芝很有挫败感,甚至有些恼火,干脆说自己在私企工作,收入不高。对方突然站起身,说中午出来时,煤气上还煲着汤忘了关火,便匆匆走了。后来母亲打听到,他并非家里煤气没关,而是又去见了另外一个女孩儿。
几次相亲失败,她和母亲都觉得亲友介绍的“免费午餐”不靠谱,在母亲的支持下,她成为了婚恋公司的VIP会员。婚恋公司承诺,在一年内为她找到合适的男士。交钱后的第二天,婚恋公司就为她安排了5位男士。
第一位是律师,一身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锃亮,但头顶上的“地中海”让谢芝有些反胃,鼻孔里的鼻毛大概也从不修剪,让谢芝对他的印象分减了不少。律师哥话匣子打开之后,说个没完,谢芝根本插不上话。忍无可忍,她借口上厕所,出去之后就没回来。
第二位是一个基金经理,钻石王老五,美国名牌学校的研究生,年薪百万,开奔驰。他问了她一些情况,然后说了一通自己搞投资多么厉害,接着说要去洗手间。5分钟过去,人没回来,婚介老师倒进来了,告诉她对方有事先走了。谢芝当时的感觉就是——现世报,刚刚放了别人鸽子,马上就轮到自己了。
第三位是保险公司销售经理。此人一上来就抱怨,说他喜欢胸大身材好的“90后”,机构红娘却经常给他介绍30岁以上的。临走时,双方礼节性地留下联系方式,但两人心里都清楚,GAME OVER了。
第四位、第五位,谢芝根本没兴趣去见了。一天相亲下来,比上班还累。她意识到,婚恋公司更靠不住,他们在介绍男方时夸大其词,把对方说得天花乱坠,见到真人后满不是那么回事。随着相亲次数的增多,她渐渐麻木了,自己对爱情的憧憬也渐渐淡了。“有时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受这种屈辱?难道剩女就有罪?”
从2011年至2017年,整整6年,她相亲100多次,依旧孑然一身。2015年,谢芝30岁生日那天,母亲没有为她准备生日礼物,而是提醒她:30岁了,老姑娘了,再不结婚就只能给人当后妈了。
谢芝说:“我之所以剩下,全是年轻不愁嫁的观念害的。现在很后悔当年没有尽快把自己嫁出去,如果从学校一出来就着手恋爱结婚,哪会像如今这么尴尬?”
她如约而至,在清华园工字厅后门的“水木清华”,我、她,还有清华大学我与她共同的教授朋友,我们相对而坐。我不知道她选择这么一个地方来接受我的采访是出于何种考虑,但当我看到荷塘边已经落叶的杨柳,荷塘里接近枯萎的荷叶时,似乎又明白了什么。
她倒率直,在教授朋友一番介绍,特别是说明我就是经《啄木鸟》杂志首发、群众出版社出版、曾引起强烈反响的报告文学《中国失独家庭调查》的作者后,对我的戒心突然间卸除。我一再保证不透露单位,不具真名,她终于敞开心扉,讲述了她不一样的单身故事——
“我今年34岁,生于宁波,工作于北京。在这座繁华都市里,没有亲人,一个人住着一套房子,早上出,晚上归。我自小就是个挑剔的人。我妈说,我小时候出去逛街买东西,经常看不中,空手回来。而人家的小姑娘,无论如何也会买点儿东西回来的。这就是性格,从人生一开始,可能就预示着我会孤独一生吧。对于爱情、婚姻、家庭,从开始的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到现在的想都不愿再想,我有种看破红尘的感觉……
“过去是因为读书、找工作,婚姻大事没有摆上议事日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容貌也像这荷塘里的荷花,一阵秋风吹来,说谢就谢了,这越发让我缺少爱的勇气。倒是爸妈总不消停,妈妈还从宁波跑到北京,守了我一年,不停地给我灌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任何效果,爸爸又接踵而至。爸爸更直接,说现在生活多元,不婚、丁克、同性恋他都接受,但必须得给个说法。同事、朋友也热心,想方设法为我牵线,经常弄出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第一次牵线,朋友约饭。席间来了个朋友的同事,某中学校长。吃过饭后,朋友就发来微信,说这个校长丧偶,对我的印象很好,想认识我云云。我的天啊,这个校长怕有50多了吧,我真的从未考虑过找一个比我大那么多岁的男人,还是丧偶。这位校长倒是十分主动,天天发来短信,约去喝茶。真是笑话,还一见钟情了?我忙不迭找理由果断拒绝。
“也有朋友建议,找个伴儿过日子,不一定要结婚。可是,环顾四周,有感觉的都少。或许,我真的爱无能了……后来,在情绪很低落的时候,电话里跟一男同学倾诉了一下。他竟然借着出差的名义来北京找我,请他吃过饭后,提出到我家坐坐,我表示不方便,他又力邀我去他住的賓馆。我只能找个理由狼狈逃窜。是不是男人都以为单身的女人空虚寂寞冷?而且会很随便?
“有一天一大早,那位校长又发来短信,约去爬山。我回绝了。他突然发来一大段,意思是他周围很多女性都找了比自己大10多岁的,有个公务员妹妹还找了个大她15岁的普通老师。还有他身体很好,会让我幸福、满足……我回复,人各有志,然后把他拉黑。
“此后又认识了几个男人,都向我表达了好感,但总体素质上总比我差了一截。是我自身定位太高了吗?还是婚姻市场就这样?一算命的讲,像我这样的,如果是男的,可以找个20多岁的未婚姑娘。可我是女的,要找条件相当的男人,就得撞大运了。我也知道,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有很多优秀的剩女,我找到优秀男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我还是不想凑合,看到某些男人,真的连聊天的欲望都没有,还能跟他过?
“最近看到群里的一个帖子,一个30多岁、长相不差的妹子,相亲时说自己是处女,结果,对方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她。她就后悔,是不是应该撒谎说自己早破处了?很多事都是双刃剑,守身如玉,一方面证明你对感情很慎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你在感情上缺乏经验。这妹子跟我还真像。
“有一个周末,我还是和一个男人去看了电影。已经有很多年没和男的去看电影了,不过,心跳并没加快。这个男的是几年前认识的,是少有的见面、吃饭超过两次的人之一。认识时,他说跟我同岁,短婚、离异、没孩子。因为我们的成长经历、背景、工作都比较类似,还是有些共同话题。我一直都在反思,也许,我真的是把自己包裹得太严实了。工作之外,没有什么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因此,那天他给我打电话,我竟然接了。吃了饭,还一起去看了电影。看电影时,他想牵我的手,我躲开了。他送我回来的路上下雨了,他想上我家去坐坐,我没让。
“突然有一天收到他的短信,真是哭笑不得。他哀怨地说,我在玩弄他的感情,给他颗糖吃,又不让他接近,他玩不起……我的天!我玩他?我成了情场高手?仅有的几次见面,我们都是轮流买的单呀。是,我跟他去看了电影,没让他牵手,没让他上家里坐。可是,一个随便让人牵手的人,你看得上吗?晚上10点,一个单身女人邀请男人去家里坐,合適吗?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他一直等着我主动,然后发生点儿什么。可惜让他失望了。我还是过于单纯了,我以为我们可以做个普通朋友的,但他想要的只是免费的‘炮友。
“突然有一天,我还是主动去相亲了。对方比我大五岁,有个孩子上高一了。对方的长相谈吐情商都还可以,做销售管理的,吃饭时的气氛也很融洽。见面的第二天,他就表现得斗志昂扬,志在必得,很想立刻跟我发生某种关系。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急,我们毕竟才见过一次而已。我希望先从相处开始,有心动,有理解,才看是不是该牵手,太快了,我吃不消。我把态度表明后,他明显冷淡多了。后来,跟朋友闲聊说起这事,朋友说,男的都想一步到位吧。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和一个男人去了某个县城。他约我时,我纠结了下要不要去。某种程度上,这次出游不是我的风格,更像一夜情。我和他认识快三年了,那时他刚结婚,有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相惜。我们俩的喜好、习惯都惊人相似,收入、家庭条件也相当。但他是有妻室的男人,还比我小一岁,从现实条件来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意识到彼此的好感后,我决定悬崖勒马。对我这样的大龄女人来说,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我不想把自己陷入某种危险关系中。
“这三年我们很少联系,他找过我,给我留言,说起他们夫妻的不和谐,以及对我的想念。我想放下,于是把他拉黑了。但是,在心里,我还是最喜欢他,我们相处有种默契。我们第一次相识,就像已经认识了很多年,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吧。此后,虽然没有联系,可我内心深处,隐隐还是有一种渴望。因此,五一节前,当他把电话打到单位约我出游时,我虽然有些纠结,最后还是飞蛾扑火般冲上去了。
“可是,一切并没有向我期望的方向发展。后来有一天,我开车去了他住的小区,在楼下给他发了条短信,他躲闪不及地回复,已经睡了,累了,不下来了。呵呵,也是意料之中。他有老婆,有家,他也只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渣男一枚,而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想到这儿,我哭了。放下,清盘,给自己留点儿尊严。
“正在我为一次又一次深受打击而颓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一位大学时的学长不知从哪儿弄到了我的电话,跟我联系上了。那个学长非常优秀,已经拿到了美国绿卡,这段时间在国内工作,大概一两年后就要回美国。得知我还没对象,他一副惊讶的样子,说我还是那么青春亮丽,令他很动心。我知道这是场面上的话,但我也爱听。接下来,在我面前,他特别绅士,也特别浪漫。于是,我们越走越近。他告诉我,‘结完婚就一起去美国!
“可结果呢?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杳无音信。我疯了似的给他打电话,发信息,他就是不回。我的判断告诉我,他应该是悄无声息地回了美国。他就是想在国内工作的这段空窗期找个人排遣一下寂寞,然后该回美国回美国。真是个垃圾……现在,我真的感觉好累,我真的不想再爱了……”
她剩下了。像她这样的情况在剩女中也不少。她们主观上并不想剩,但总是不能如愿。她们的被剩下,有自己的原因,有男人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2016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海归剩女脱单一条漫长的路》(作者李洪锋)的文章,文章在国内“天字一号”的党报上发表,立即引来围观。是啊,在当代剩女中,“海归剩女”一族不应被忽略。
从海外归来的晓妍28岁,有着高学历、海归背景以及一份不错的工作,长相也还算端庄,但在茫茫人海中却找不到心仪的对象。她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结束这种状态。“父母和我说,趁着他们现在还没有老,还能帮我带孩子,让我尽早找个人嫁了。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儿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呢?可是,也不能随随便便把自己嫁了呀。”
从加拿大留学归来、现在某大学任教的王梦裳在感情问题上一直很执著,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聊得来的人,不想将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越来越没有耐心。有一次母亲生气地说:“早知道你现在这么离谱,当初就不应该送你出国念书,早早找个人结婚就好了。”有一次,母亲不知道听到了什么,急火火地跑来质问:“是不是心理上有问题?有问题就去治!”王梦裳只有苦笑:“天哪,老妈都想哪儿去了……”
多少海归女感叹:我留学数载,装得了家具,拆得了机器;开得了飞机,写得了代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得了PPT,写得了ESSAY;读得下PhD,秒杀过MBA……可最后怎么就剩了呢?
确实,海归女往往具有高学历、高薪酬等优势,但在脱单的过程中,她们却没有其他女孩儿那么高效率。几乎所有的海归女都说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但事实上,她们内心深处都有一道道“隐性门槛”,就是这些“门槛”,将她们与诸多优秀的男人隔离。
第一个门槛,就是想找同层次或更优秀的男人。海归剩女大多自身条件相对较好,加之海外经历开阔了眼界,人的本性也会使其倾向于寻找同层次或更优秀的男人,其实,她们在内心里早为自己的另一半确定了标准。
第二个门槛,就是很世俗但也很现实的经济问题。海归剩女们不会摆在嘴边,却会在心里掂量,不管自己年薪多少,她们大多很难接受薪资比自己低的男人,至少得有房。别说海归剩女们的爸妈不乐意让原先生活有品质的闺女跟着老公租房或跟公婆挤一起,海归剩女自己也会很快从爱情蜜糖里清醒过来,与其跟老公一起成为房奴,还不如单身快乐。
第三个门槛,就是“眼缘”、“感觉”、“价值观”等这些主观印象。绝大多数海归都有独立生活经验,在择偶上任凭父母摆布的情况并不多,而在择偶中,海归们自己的主观印象起很大主导作用。
第四个门槛,就是文化上的差异。海归女在海外接受教育和生活一段时间后,或多或少地受到海外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回国后,一时半会儿走不出文化的“逆差”,因此,与人交往时经常会感到文化上的不协调与不适应。
在这些门槛面前,海归剩女们往往又不愿意妥协,这就带来了“剩下”的命运。
早在2004年9月,一篇署名为“北谷”的文章發表在《澳洲日报》上,题为《一个女海归的逆向文化震荡》。作者讲述,自己2001年在美国斯坦福读完MBA后,不顾朋友劝阻,回到中国工作;结果回国以后百般不适应,不得已又回了美国。其中大量篇幅讲述的就是在中国的“相亲”、“谈爱”及最后自己“剩下”的经历——
“在美国洋插队了七年,回国的时候已是年近三十的大龄女青年,我的婚姻问题成了我父母最大的心病……在美国的时候心想,中国有13亿人,男同胞应该有65亿吧,市场足够大了,自己条件又不错,找个老公总不成问题吧。殊不知自己大错特错也。回国半年多,居然一个约会都没有,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想想在美国七年,什么时候担心没有男孩子约我呢……
“海归的舞会、郊游,或是派对也去了,认识的人也不少啊,可好像从来没人主动给我打电话,偶尔有男士约我出去,还以为对方喜欢我,交往一阵子后发现对方已婚,甚至孩子都有了……想想不对,用麦肯锡的2×2市场吸引力、企业竞争力矩阵一分析,突然发现自己在交友市场上吸引力是零,自身竞争力也是零,处在要被麦肯锡建议退出市场的原点上。
“为什么呢?先谈目标市场吸引力,我的目标市场是海归男士,觉得大家背景相同,都是洋插队回城的,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吧。没想到海归男士不想找海归女士,自己挣钱已经足够多了,何必再找个女强人呢?还是找一个本土派的贤妻良母比较好。
“那么扩大目标市场,转向本土派吧,可惜自己在美国两个名牌大学拿了两个硕士学位,年薪十万美金,足以让本土派男士望而却步。我曾试过在新浪网上交友,email告诉对方自己的学历和经历之后,对方只回了四个字:高山仰止……
“市场吸引力是没了,再看看自己的竞争力,既不年轻,也不是特别漂亮的那种,可能也不够温柔,在美国习惯了独立,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从不依靠任何人,东方女性的顺从谦让都忘到脑后了……”
就这样,“北谷”——一个十分优秀的海归女,抱着满腹希望回到中国,打算在有着13亿人口、有着至少65亿男性的中国找一个男朋友,最后非常遗憾,失望而归。
海归剩女们也总觉得很委屈:就算我是剩女,就算是我给自己的婚姻设立了一些门槛,并按照这些门槛去衡量未来的伴侣,又何错之有?
谁都没有错。只是既然选择了坚持,那就势必要为坚持付出代价,摆脱不了世俗的压力,即便是高大上的海归女也一样。
2016年国庆长假,我去了遥远的大草原——呼伦贝尔,来到边境城市满洲里。在这里,我听到了远离繁华大都市的边境城市里不一样的当代青年的心声。
吴丽娜,蒙古族女孩儿,一头十分夸张的“爆炸式”发型,一身综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极其艳丽的流行色服装。如此打扮,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身着蒙古族长袍、头戴翻檐尖顶帽、脚穿长靴的蒙古族青年形象。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哈工大毕业后,回家当起了导游,今年30岁,至今未婚。
“为什么还不结婚?”我问。
“不想结婚。”她答,“结了婚,反而麻烦。”
“怎么会麻烦?”
“怎么不麻烦?结完婚要生孩子,生完孩子要养孩子,养完孩子自己不也老了?还要看公婆脸色……两个大家庭里各有一摊子事,能压得你喘不过气,想想就害怕。不结婚,自己的日子自己过,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多好。”一听就知道,这种观点她不是随口一说,肯定是认真思考过的。
“难道你不想要一份感情吗?”
“感情只能随缘,不能强求,不是我想要就能有的。”
“有人说,女人的人生必须做一次母亲才算完美,你就不想体验一次?”
“目前还没这想法,等到有这想法了,找个高素质、高智商、高颜值的借个精就行了。”她越说越玄乎,叫我无言以对。
为了说服我,姑娘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情感作家李爱玲的《为什么我们不再看中婚姻》,文中这样写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便捷又舒适的时代。只要手机有电,只要钱包有钱,几乎就能解决所有生活问题……而婚姻能给我们什么?
“很多女人说:除了合理合法地生一个孩子,别的实在想不出来。生活的稳定?一纸婚书,说作废就作废;内心的安全?人心凉薄,说情变就情变;论收入,谁比谁少挣钱?说分担,谁比谁更清闲?传统婚姻带来的实惠,在这个时代,太多都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实现了。
“这个社会,太多女人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却仍陷在旧式婚姻的模式里。而现代婚姻应有的尊重包容与分工合作,现实里太少太少……我们不再渴望婚姻了。我们不再珍视婚姻了。因为这个时代带来的便利,足以满足我们的全方位需求,而我们最想要的精神需求和灵魂滋养,婚姻给的远远不够……”
“剩”在科技新时代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传得很火的一句话,真实地观照了当前年轻人的现状。
住在长沙市的马茗,32岁,学的是新闻传媒专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新闻单位上班。因为上班爱玩手机,经常误事,被单位解聘。她干脆不再找事做,住到爸妈那里,啃老。爸妈对她工作不工作倒不怎么上心,但她这么大年龄了还找不上对象,二老十分着急。
她可以三天不出门,就呆在自己的房里,只有吃饭才出来一下。家里来了客人,她也从不主动出来打招呼,仿佛一切与她无关。我跟她的父母是老相识,他们就让我劝劝她。我问她:“为什么不走出去多交交朋友?”
她说:“我的朋友遍天下,我和全天下的朋友在一起,我陪着他们,他们也陪着我。”
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她说的“朋友”就是网友。我说:“那些都是虚的,不现实。”
“怎么是虚的?我们可以视频,还可以网购,可以快递。”
“爱情可以网购吗?婚姻可以快递吗?”我不解。
她像看古董似的瞪着我:“爱情不可以网购,婚姻也不可以快递,但爱情可以在网上谈,婚也可以在网上结,还可以买房子,可以生孩子,什么都可以。”说着,她打开手机。她的手机里安装了多个聊天和游戏软件,正如她所说,她在陪全天下的朋友,全天下的朋友也都在陪她。她还告诉我,她所拥有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有牛奶、有鲜花、有爱情、有金钱、有婚姻,但却很少有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她很满足,不想走出来。在别人眼里,也许她很孤独,但她感到很充实。
怪不得她不肯找男朋友,不肯结婚。原来如此。一个人沉迷于手机里的无限精彩,必然就忽视了周围人的感受,忽略了与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忽略了现实中的生活,忽视了不该忽视的一切。我对她父母说,想让她结婚生子,就要先让她走出网络,回到现实。
网传一个段子,不知真假。2015年,伍某与吴某相识、恋爱。2016年,二人举行结婚仪式。同事亲友闹完洞房,妻子伍某便躺在床上玩手机,丈夫吴某欲行夫妻之实,遭妻子一顿骂:“你成心捣乱啊!”本来兴致很高的丈夫,一下子没了兴趣,加上操持婚事太累,倒头便睡。一连三天,伍某都对吴某的要求熟视无睹,吴某索性离家以示抗议。没想到,妻子伍某却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接到法院传票的吴某失望透顶,妻子对自己如此没有“性趣”,索性同意解除婚姻关系……
如今,智能手机在全球主要国家的普及率均超过50%,其中中国普及率达58%,手机网民达62亿。在中国一线城市16到59岁的人群中,智能手机普及率达94%,二线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在75%到88%之间,农村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也达到了32%。
一项调查称,只要能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放弃喝酒,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一周时间内远离咖啡、巧克力等,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放弃电脑,还有3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放弃一周性生活。
智能手机真的成了我们无法离弃的“生活伴侣”,为我们的生活大开快捷和方便之门。在它面前,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这个世界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感情变得越来越淡,人情变得越来越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甚至出现新婚之夜为玩手机放弃同房的奇葩之事。
“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看手机屏。”当迷恋成瘾时,手机变成了“手雷”,不仅会炸坏我们的精神,還会炸毁我们的婚姻。
在影响人类行为的诸因素中,文化首当其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婚育文化,被彻底颠覆。
2017年4月,在最有中华儒家文化底蕴的孔子家乡山东曲阜,我采访了一位33岁名叫向华的剩女,她具有山东人的豪爽特性,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我问她:“你分析过自己为什么剩下吗?”
“分析过啊。”她爽朗大笑,“我虽然出生在孔圣人的老家,但我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婚育文化,那简直就是奴役和摧残女人。”
不可否认,传统婚育文化中的三从四德、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确实是糟粕,但也不应该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啊。有着五千多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促进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蕴涵着凝聚、兼容、经世致用等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是在这一文化的熏陶下,造就了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仁义、爱国、担当等传统美德,使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仍熠熠生辉,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遗憾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在当代年轻人中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和认识程度”的调查。受调查者中,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爱不释手的人只有625%,偶尔翻阅的6375%,更有275%的受调查者对经典敬而远之。
福建大学在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上,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只占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传统文化意识上,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31%的同学喜欢过圣诞节,只有27%的同学表示愿意学习古代典籍。
国内最大的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在线问卷调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很了解的为0,比较了解的只有1789%;对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一点儿都不了解的达2737%,非常喜欢并且很有兴趣的只有737%;对传统文化选修课积极选修的只有2316%,无所谓、混学分、不选择的占1264%。
“我也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看网络小说、听流行音乐、看美国大片,吃比萨、韩国料理、日本寿司,不但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还过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向华说,“值得做的事情那么多,结婚有那么重要吗?感觉好,就在一起,感觉不好,就分手。这样双方都没压力。否则,结了婚、生了小孩儿又离婚,那才叫不负责任。”
“不结婚,不生孩子,老了怎么办?”
“现在还靠养儿防老啊?这又是传统文化的误区。问题是,养儿防老早就靠不住了,很多有儿有女的家庭都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这与无儿无女又有什么区别?未来的养老制度只会更完善,等我们老了,进养老院就是。”
她对自己的未来一点儿也不担心,反而十分乐观,这一点令我感动。
关于不嫁,更多的城市女孩儿这样说
A女:“我从没想过要结婚。恋爱可以,结婚就是不想。家人也总是嘀咕,年纪不小了,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再这样下去真的没人要了。可我觉得这样很好啊。我的好多朋友还没结婚时都想结婚,结了婚没多久又纷纷离婚。没结婚时爱得死去活来,结了婚一切都变了。还是单身好,只要自己想得开就行。”
B女:“我是典型的乖小孩儿。上初中时,老师三令五申不准早恋。我埋头读书,不敢越雷池。高中时,老师拿高考说事,学校天天盯着。大学了,解放了,却发现我已经没有和异性交往的能力了。我们专业基本没男生,一个学期下来,除了食堂打饭的师傅,我基本没有跟男的说过话……”
C女:“我重视细节。比如一次去相亲,男方的衬衫里面穿了一件高领秋衣,太没品位了。还有一个男人,居然小指甲留那么长,恶心。没办法,我真的不能容忍这些毛病。”
D女:“我不想结婚,我还没玩够。”
E女:“相亲对象的收入大概是我的十分之一,长相学历都比较差,这样一个人,你让我嫁给他,还顺带着养活他全家?”
F女:“我不想结婚,因为男人真心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G女:“不应该为结婚而结婚。很多条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的人生,不是只有结婚生孩子这一条路。”
H女:“我不想当生育机器,也不想当男人一家的保姆,就这。”
……
调查完众多不想嫁的城市女人,我忧心忡忡,“不嫁”的现象竟如此普遍,“不想嫁”的理由竟如此复杂纷繁……
2014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剩女调查》一书,分别有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法学、药学、医学等各学科研究经历的三位作者——罗爱萍、王蜂、江宇,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查,数据和图表分析,深刻地解读了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面貌和生存现状。在沉淀下来后,作者真诚地说:“剩女人数增长迅速,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她们,是社会必须具有的态度。”
“相亲角”的老人们
2017年9月10日,星期天。下午两点,一场在这个季节少有的雷阵雨将北京浇了个透。街上的行人大多躲进街角和屋檐下,只有一群老人,撑着雨伞,穿着雨衣,依然行色匆匆,仿佛在赴一个不能迟到的约会。他们的目的地,是天安门城楼西侧的中山公园。
公园里格言亭旁边的走道上,早已聚集着数百位老人。他们大多60岁往上,撑一把雨伞,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过了塑的一块块纸板,纸板上写着孩子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有些将里面的“京户”、“城区有房”、“公务员”、“央企”等字样描得更大、更显眼,还有些加了“孝顺”、“体贴”等字眼。每一块纸板都做成A4纸大小,并排放着,远远看去,更像是劳务市场。
老人们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坐在纸板后的小板凳上,等待他人挑选。也有些老人,可能想寻到更多的机会,不愿意坐在地上摆摊,而是手攥着纸板在人群里走来走去,一面展示自己孩子的情况,一面去看别人家的情况。
我假装给孩子相亲,与一位来自江苏的吴大妈搭上了话。吴大妈随身带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她这一周的安排: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天坛公园;周四下午,陶然亭公园;周六下午,玉渊潭公园;周日下午,中山公园。
我问:“一周安排得这么满?”
她答:“有什么办法呢?”
在北京的几大公园里,常年存在着这种相亲会,其中中山公园的规模最大。几处公园相亲会的时间相互岔开,除了周二,其余的日子天天都有,即使春节期间也不间断。
吴大妈已经连续几个周日来中山公园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她老家在江苏,女儿十分优秀,正在北京读博士后。吴大妈想念女儿,每隔几个月就来看看女儿,帮着做做饭,收拾一下屋子。这次,吴大妈豁出去了,下定了“找不到就不回老家”的决心。女儿是1984年出生的,这个岁数还没结婚,在江苏老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女儿反对她来公园为自己寻对象,说这是大海捞针。
“还真让女儿说准了。”吴大妈在这些公园转了几次之后,感觉“城里的女孩儿太多了”。无论是周日的中山公园、周一的天坛公园,还是周四的陶然亭公园、周六的玉渊潭公园,等待相亲的女孩儿远多于男孩儿。“多数男孩子都设了很多条件,女孩儿基本没有。”吴大妈说,“而且男孩儿都容易找到,女孩儿就难了。”
我特意浏览了一下,在一长溜女性简介中间,偶尔出现的一两份男性简介前总围了很多人,有用手机拍照说拿回去给女儿看的,有留联系方式的。除学历、年龄、身高等基本要求外,很多男性的简介上还对未来的配偶提出了比如“性格好”、“贤惠”、“身材苗条”等条件,有一份简介上甚至要求女性“婚后不能当家”、“不能指挥男人”。
一位女博士、年收入80万的资料让一个男孩儿妈看上了,要求女孩儿妈给留个电话,女孩儿妈迫不及待地写给了她,同时要求男孩儿妈也留个联系方式,却遭到拒绝。女孩儿妈不干了,想要回自己的电话,男孩儿妈干脆把纸条一撕扔在地上,嘴里念叨:“不让别人联系你,那你在这儿摆什么摆?”气得女孩儿妈半天说不出话。待对方走出老远,才对着她的背影回骂:“生个男孩儿就了不起了?”话语中,几多辛酸。
在我与吴大妈闲聊期间,有好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凑过来轻声问我,是女孩儿还是男孩儿?我告诉他们是女孩儿。他们说,我的也一样……
这时,“相亲角”出现了一位三十出头、长相普通的男子,他的工作是司机,收入并不高。尽管这样,还是吸引了好几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的规矩,只要有一位老人在聊,其他老人就会在后面排队等着,绝不插话。一位头发几近全白的大妈,在问了户口、工作单位、房子之后,掏出小本子一一记下,然后又颤颤巍巍地问:“你……你一月挣多少钱?”
“要不是孩子找不到对象,哪个老人愿意舍下脸面这样呢?”吴大妈叹息,“我知道有点儿丢人,可是,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
吴大妈没给女儿找到对象,却认识了几位姐妹。姐妹们的孩子都是女儿,大家凑在一起,除了抱怨女儿不着急结婚,就是聊聊还打算在北京待多久。“没法儿从老家找,女儿在北京了,就是北京人了,不能再让她回老家。”尽管这种相亲方式的成功率极低,但老人们说:“在家闲不住,就算是为孩子做点儿事吧。”
有个男孩儿的父母觉得吴大妈女儿的条件还不错,记下了她的联系方式,边记边说:“看我们儿子的心气儿吧,谁知道他看得上看不上呢,他联系着好几个呢。”吴大妈像吞了苍蝇般难受,但又没法儿发作。旁边一个女孩子的母亲看不过眼:“都他妈跟选妃似的,你说他们是不是都心理变态啊?不就是个国内研究生吗?我们闺女还国外留学呢!我们这算下嫁了,他们还嫌这个嫌那个,活该找不着媳妇,呸!”
告别北京的相亲老人,我飞往上海。
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烈日下,马艳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撑着一把棕色花边伞,看来来往往的人流。她的伞上挂着一张套了塑封的A4纸,上面是她女儿的基本情况:“1985年出生,身高一米六五;注册会计师,在外资银行工作;有上海户口,有房……”她说,女儿很优秀,性格好,长得跟明星一样。然而,她来这个“相亲角”不知多少回了,每天过来问情况的男孩儿家长却只有一两个,有时坐一整天都无人问津。
在马艳旁边,一位叫覃大丽的大妈半开玩笑说:“早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这么困难,孩子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应该把她嫁出去。”
覃大丽有两个女儿,老二孩子8岁了,老大36岁还单着,她急得坐不住,专程从黑龙江鸡西赶到上海为女儿解决婚姻大事。这几个月,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周末都带饭来“相亲角”,一待就是一天。女儿在上海一家外企做业务经理,按说条件也不错。眼看来上海4个月了,却还没谈上一个。
“年底女兒就37了!”她的语气中满是忧虑,“女孩儿不像男孩儿,男的就算50岁也能找个30多的,女的你得生育啊!”她告诉我,之前有个1979年出生的男孩儿打电话过来,一听说她女儿是1982年的就挂了。覃大丽抹了一把脸上的汗,“要不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谁愿意大热天跑这儿来受煎熬?你看那边,有些家长面前摆着一块征婚的牌子往地上一坐,跟讨饭的一样,让人看着就想哭……”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相亲角”,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广州有天河公园相亲角,天津有人民公园相亲角,西安有革命公园相亲角,武汉有中山公园相亲角,成都有人民公园相亲角,济南有泉城公园相亲角……哪怕寒风刺骨,冰天雪地,哪怕烈日炙烤,热浪汹涌,每到相亲日,这些地方都是人头攒动。这些本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老人们,为了孩子,豁出去了……
一天到晚守株待兔,总不见“兔”来,老人们不免开始焦燥。当他们得知我在进行这方面的调查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还要我给政府带话——
“以前还有单位给男女青年组织一些活动,现在怎么没人管这事了呢?妇联、共青团、工会,都干吗去了?”
“现在每年政府都在提做实事,政府工作报告越写越具体,连装潢门面、街道规划什么的都写进去了,年轻人的婚姻大事也是实事啊,也应该写进去啊……”
这就是剩男剩女父母们的呼声。他们希望政府、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帮忙解决这个问题,使困扰中国社会的男女光棍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乡里妹子进城来,乡里妹子冇穿鞋,何不嫁到城里去,上穿旗袍下穿鞋。”这是湖南的一曲地方小调,风趣幽默,唱出了乡里妹子的纯朴、善良、勤劳。改革开放后,“乡里妹子”果真大量涌入城里,成了城市的建设者,但也有不少人就此“剩下”。
——采访手记
从贵州黎坪来到广西桂林的杨倩,做梦都想摆脱农村生活。15岁那年,她跟着表姐来到县城,帮表姐家里干活。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也让她开了眼界,她觉得自己以前的生活简直是乏味透顶。表姐带着她到更大的城里进货,她完全被繁华的城市景象征服了,她幻想自己也能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地方,也能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
一年后,她告别表姐,来到比县城更大的城里——桂林,在这座旅游城市里的一家小工厂打工。尽管她不是白领,干的也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比在农村里上山下田、日晒雨淋要强不知多少倍。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个人婚姻问题开始受到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关注。从17岁起,就不断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先后介绍了8个,但她一个都看不上,因为那些男孩儿都是农村人。其中一个,在农村老家修了一栋三层小洋房,父母还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店,只要她答应嫁过去,不要她上山下地干活,最多只帮忙看看店子,如果不愿意,店也可以不看,就是闲着,他们也没意见。可她说:“不让我上山下地干活,甚至连店子都可以不看,那让我干什么?他们不就是想娶一个生儿育女的机器?那我和一头会生崽的母猪有什么区别?”
她在乎的不是乡下的房子,不是干不干活,有一个想法早已在她脑海中根深蒂固——要嫁就嫁进城里。可是,她既没文化,也没有让人过目难忘的长相,气质谈吐也不出众,即便别人给她介绍城里的男人,人家也看不上她。她也曾学着城里人去夜店狂欢,唯一的目的就是期望能“偶遇”一位城里的“白马王子”,可是,总是不顺人意。
但她仍然不想回到农村。父母急,不断地催,要她回老家结婚,说在农村里,像她这样的女孩儿紧俏得很。再说,和她同龄的姑娘早已结婚生子,过上了小日子。可她就是不从。开初还有很多媒人上门说亲,后来,由于她的“挑剔”,连农村的媒人都不愿意帮她说亲了。就这样,一拖拖到了现在的32岁,成了栖居在城市的乡村剩女。
在接受采访时,她已经很淡然:“现在也懒得嫁了,剩就剩,城市里的剩女万万千,也不多我一个。”
我试着劝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一定硬要嫁在城里。”
“农村我是死也不回去的。我宁愿在城里单着,也不愿在乡下嫁了。”
“宁愿在城里单着,也不愿在乡下嫁了”,这应该是一大批现代乡村剩女的“婚恋宣言”。也许,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但我以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们的这种追求无可厚非。农村老家的生活之所以不值得留恋,就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生活上的艰难、精神上的困顿。她们不甘心像父辈们一样,困死在贫瘠的土地上,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冲出重围,跳出农门。只是这样的跳出,这种远离,显得有些惨烈。
金艳的老家在丰都县江池镇的一个小山村,父母务农,她高中毕业后就来重庆工作,在一个电脑城做销售员。2014年,金艳在学车时认识了30岁的涂山,互相产生好感,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2015年2月,金艳与涂山领了结婚证,搬进涂山位于二郎紫薇北苑的家里,与婆婆住在一起。
“其实我没搬进来的时候,婆婆对我也不错,知道我的家境也没说什么,我还以为婆婆很好相处。”金艳说,但住在一起没多久,她发现婆婆总爱说“你们农村人就是这样”之类的话,好像她做啥都不入婆婆的眼。一个周末,她特地做了拿手的红烧肉、蒜苗炒腊肉、番茄圆子汤,一桌美食让涂山吃得很开心,婆婆却双眉紧皱,夹了几口菜就说吃饱了。
金艳小心翼翼地问:“妈,是不是菜不合胃口?”
“你们农村人就是这样,做菜总是肉多菜少。”婆婆这样回答。
为了做这一餐饭菜,金艳费了不少心思,从选料到做法,从配料到调味,都十分考究,最后得到的却是这样的评价,她有些难以接受。涂山也承认,母亲的脾气有点儿怪,让金艳多包容。
为了跟婆婆的关系走近点儿,她常常拉着婆婆一起去逛街逛超市。有一次遇到促销,她也跟着抢购,婆婆又看不惯了:“你们农村人就是这样,爱贪小便宜。”
日子一天天过下来,各种的“瞧不起”变本加厉,发展到最后,只要婆婆在身边,金艳就觉得喘不过气。终有一天,金艳再也受不了了,向丈夫提出离婚。丈夫一再挽留,她却说:“我改变不了自己农村人的身份,也改變不了你母亲的观念,我也不想去改变。毕竟是你亲妈,我不可能要求你离开母亲,因为老人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但是,我受够了,我怕再这样下去,我会疯掉。”
就这样,她离开了涂家,离开了丈夫,同时也离开了那个总是唠叨“你们农村人就这样”的婆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后,她再没结婚。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去,可又不敢再找城里人。
乡村女孩儿来到城里,一心想摆脱农村人的标签,却处处碰壁。而她们又不愿再嫁回农村,于是剩下了。
从四川凉山乡下来到成都生活的李洋洋,经人介绍,认识了也是从农村来的张小伟。那年,她21岁,他28岁。第一次见面,年轻气盛的李洋洋一点儿也看不上他,虽说他只比她大7岁,可很显老。“他长得难看啊,还没到30岁呢,额头上就有皱纹了,笑起来整张脸都皱巴巴的。”
张小伟唯一的优点就是,他在城里开了家小小的修车铺,老板师傅一人兼任。生活虽不算富裕,但也够温饱。介绍人劝她:“跟了他,你到城里有吃有住,到时孩子一生,户口一落,你不就是堂堂正正的城里人了吗?”
她考虑了很久,直到她得知张小伟要买房了,才算吃了定心丸。有了房子,就等于在城市里有了家。半年之后,两人结了婚。婚后的生活很平淡,她和张小伟一起经营修车铺,张小伟总是光着膀子、拿着工具、满身油渍,她负责收钱、做家务。别人都说这对夫妻勤勤恳恳,将来肯定能过上幸福生活。
但李洋洋自己知道,她心中仍有不满和不甘,她有更大的欲望!修车铺的生活实在太无聊了,每天闷在这里,封闭在小小的空间中,她还是无法领略城市的精彩,这和在农村里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城市生活对她来说只是徒有其表。
张小伟对她千依百顺,可李洋洋反而觉得他窝囊,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一辈子就知道修车,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简直是白活了。后来,李洋洋怀孕了,生完孩子后,她就再也没踏进修车铺的门。那时张小伟的生意已经慢慢好了起来,整天忙忙碌碌,对妻子的闲散,他毫不在意,反而说:“现在有钱了,你也别省着,去逛逛街,吃吃饭,想买什么就买。”
李洋洋的邻居是个40多岁的女人,也不工作,闲着无聊就串门找李洋洋聊天。在她的“指导”下,李洋洋学会了打麻将,买昂贵的衣服和化妆品,去“有情调”的餐厅吃饭。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竟花掉了近万元。看着那个惊人的数字,她紧张了。她骗张小伟:“家里父母生病,我给他们寄了一点儿钱回去。”
张小伟点点头:“应该的!”他还拿出一个存折交给李洋洋。他说,他知道她父母在深山里生活条件差,特地为他们存了一笔钱,如果有什么需要就用。等过些年他们的条件好了,换了大房子,就把她父母接来住。欲望吞噬了她的良知,她把张小伟留给她父母的那笔钱也花光了。金钱换来的,是她越来越像“城里人”:打扮时髦,烫了头发,在麻将桌上学会了冷笑话。
后来,她认识了一个男人。男人虽比她大十来岁,却很懂甜言蜜语,也很会玩。她知道,这男人是有老婆的。可男人才是她心目中真正的“城里人”:懂得享乐,懂得浪漫,能带她见识新奇的东西。她在男人的甜言蜜语中沦陷了。
她开始没事找事就跟张小伟吵架。张小伟依旧对她包容,面对她的责骂,他总是一笑而过。那年夏天,男人到北京出差,说是出差,其实是打着工作的名义去玩。他说可以带李洋洋一起去。那是李洋洋第一次去外面的大世界,她兴奋不已。可她怎么瞒得过张小伟呢?她只能骗他说,回老家看看父母。万万没料到,当她跟男人在北京风流快活时,过于担心她的张小伟竟带着儿子回到她的家乡。张小伟在那里没见着李洋洋,突然醒悟过来。但他什么也没说,好好服侍两位老人,给他们修葺房屋,砍柴做饭。老人非常喜欢张小伟,说他比亲儿子都好。问及李洋洋怎么没来,张小伟还替她找了借口,说她在忙生意,走不开。李洋洋父亲感慨:“我女儿嫁了个好男人啊!”可这句话却让张小伟感到心酸。
回家后,李洋洋知道瞒不住张小伟了,只好挑明:“我从来都不喜欢你,离婚吧!”
终于,李洋洋搬了出来,那个男人给她找了一套房子。她幻想着男人能跟老婆离婚,把她娶进门。就这么过了半年,男人突然失踪了。她没钱交房租,手头上的积蓄也用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有人悄悄告诉她,那个男人惹了大麻烦,带着老婆孩子回了老家。梦想彻底破灭,她就这样在城市“剩”下了。
李洋洋的情况并非个案。从乡下来到城里的她们,经不起城市里灯红酒绿的诱惑,追求奢靡的生活,迷失了方向,成为了不该剩下的剩女。
诚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剩女的“剩下”都一定有其理由,这些理由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绝不止我列举出的这些。不过,不论哪一种原因,其结果却是同样的,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对象,越来越多的家庭解体,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凸显出来……
不只在中国,单身潮已在全球全面爆发。
在美国——1950年,仅有22%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独居人口只占9%。今天,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独居人口占比上升到28%。仅仅在纽约市,就有100万独居人口。女性构成了当代独居人口的主体,大约1700万女性选择独居,男性中独居人口仅为1400万。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剧变。在1957年美国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不婚是病态的,到了1976年,下一代的美国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对不婚者持有负面的评价,而超过半数的人持中立态度。而今,当单身的成年人口远远超过已婚人口,民意调查机构甚至不再进行类似调查了。
在日本——20至24周岁男性的单身率高达942%,每100名25周岁以下的适龄日本男性中,只有6名拥有伴侣;25至29周岁的男性单身比例为711%;30至34周岁的男性仍然有接近一半是单身。日本2015年版《少子化社会对策白皮书》显示,376%的未婚独身受访者“不想谈恋爱”,约5成表示“谈恋爱很麻烦”。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在2035年,大约有30%的男性和20%的女性一辈子不结婚。36岁的Z小姐是横滨一家旅行社的中文导游,在被问及是否觉得自己是剩女时,她笑着说,日本与中国不一样,中国的长辈总是围着晚辈转,日本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干涉子女的生活。她很喜欢目前这份工作,带着客人在中国各地旅游的生活很有趣,“如果结婚生小孩儿,我就会失去这份工作了。”
在俄罗斯——甚至陷入了“男人荒”。最新数据显示,俄女性占比54%,男性占46%,女性人数比男性多1050万。其中,俄罗斯女性的单身率高达49%,总数高达3000多万。“男人们太懒,他们喜欢坐在电视机或电脑前喝醉酒,一点儿都不愿花时间讨好女人。”离婚20年的叶琳娜说。和丈夫离婚那天,叶琳娜觉得如释重负。她形容丈夫是“来自外星球的怪物”,“我受够他了!”2014年,俄罗斯的离婚率已攀升到50%。
在韩国——1990年,仅有1021万户单人家庭,占比仅为9%;2005年增至3171万,2015年猛增到5203万,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72%,数量较25年前翻了5倍。据韩国统计厅预测,到2035年,韩国将有超过343%的单人家庭。与中国一样,韩国的传统观念也认为婚姻是人生头等大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韩国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他们眼里,婚姻就意味着要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买房、装修、置办婚礼,再加上日后的子女抚养和教育开支,婚姻好似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决定做“晚婚族”甚至“不婚族”。
在新加坡——据新加坡社青体育部2006年的统计,20至44岁的单身居民已从2000年的485万名增至2005年的514万名,占总人口的12%,两年后又增加到62万。单身居民增加,除了缘于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自由生活外,更多的是因为在新加坡这样面积狭小、竞争压力较大的国家谋生不易。
在法国——2000年,法国同居登记的人数为2万多对,2011年迅速上升到21万多对,与此同时,法国人的结婚数从2000年的30多万对减少到2011年的24万多对。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统计,2000年的775万新生儿中,非婚妈妈所生的孩子占426%,到2012年,这一比例升至558%。也就是说,现在法国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5到6个属非婚父母所生。
在德国——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德国单身人口呈增长趋势。目前,单身人口占德国总人口的大约395%,而柏林更是高达54%。
还有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几乎都有30%到50%的住户是单身或独居者……
為何会爆发如此严重的全球性单身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独居生活?为什么在当今世界最为富足的社会中,独居现象也变得如此普遍?一直从事研究单身问题的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克林南柏格在他的《单身社会》一书中指出:“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独居生活将人们从家庭以及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令人们可以将注意力更集中于自身。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数字化媒体以及急速扩张的社交网络,令独居生活甚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受益——保持隐私与独立的空间与实践……妇女解放、城市化、通信高科技化、寿命延长——这四个趋势都助长了单身生活的流行,妇女不再面临照顾孩子与做家务的压力,她们可以更专注于工作,可以自由选择结婚与生孩子的时间,如果她们觉得婚姻不快乐,也可以选择离婚。”
单身问题,当它不与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民族等问题联系时,确实只是一个十分私密的个人问题,但当它与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民族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时,它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人口问题、民族问题、人类问题。特别是一些面临“低生育陷阱”的国家,在汹涌的单身潮和低生育率面前,政府不得不对“单身狗”痛下狠手——税收威逼不算,还用奖金利诱,甚至组织相亲,设专项拨款解决大龄青年的个人问题,政府可谓为“单身狗”们操碎了心。
在美国,如果是21岁到50岁的未婚男子居住在密苏里州,就要比已婚者交纳更高的税,其目的就是鼓励结婚。
在韩国,2015年大力改革税制,新设“单身税”。新税制规定,年薪2000万到3000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需多缴20万韩元(约1100元人民币)。事实上,所谓“单身税”并非单独设立的税目,而是指因未婚的缘故,单身人士交税时不能享受一些税收减免政策,和有配偶的人相比,需要缴纳更多的个人所得税。在包办相亲习俗逐渐被抛弃的情况下,韩国保健福祉部于2010年开始推广相亲大会,至今已经开展了七年。此外,为了帮一些农村剩男解决个人问题,在韩国,很多乡村政府还会出钱资助本地人进行“婚姻旅游”,即到海外去找新娘。
在俄罗斯,“丁克”家庭也需多缴税。自1987年起,政府对不生孩子的“丁克”夫妇征收“无子女税”,税率高达月收入的6%。由于俄地广人稀,从前苏联时代开始,政府就一直鼓励生育,将征收来的“无子女税”用于设立“母亲基金”,为生育二胎及更多婴儿的家庭提供补贴。
在日本,2014年,为改善男不婚、女不嫁的现象,当局把婚嫁视为国家大事。安倍政府在生育津贴里安插了一笔“催婚费”,协助地方主办相亲活动。唯恐日本男女对这样的一笔预算有抗拒感,因而换了个名字,称为“地区少子化对策强化经费”。拨预算时,特别嘱咐地方行政部门要按地区民情,推动有效的相亲活动。如今,这种做法在日本各地日趋普及。千叶县为务农的单身青年专门推出“田地相亲”活动;日本新干线列车还推出“相亲专列”,列车车头被涂成象征恋爱的粉红色,在列车行驶过程中,相亲者们每隔5到10分钟轮换座位进行自我介绍。
在新加坡,政府扮演起红娘角色,由民间企业提供创意,定期进行鼓励约会大型宣传。新加坡政府称,还将资助一些“为单身男女提供交流机会”的项目,“你的约会政府埋单”,为速配成功男女的约会开销提供80%的补助,还向国内适龄青年男女分发约会手册,以便让他们掌握“单身男女完美约会秘诀”。
欧洲发达国家应对单身潮和低生育率的经验更丰富,主要手段就是物质奖励。
在比利时,有一项购房津贴,填写报税表时,只要申报了购房贷款证明,就可以少交部分个人所得税。这个补贴制度最大的“受害者”是单身纳税人。由于房价被推高,单身纳税人买房时因没有配偶,只能享受买房福利的一半。一个单身者基本不可能在根特、安特卫普或者鲁汶这类大城市买得起房。
在英国,单身者因购房、信用卡申请、医疗保健、退休和其他福利制度上的隐形歧视,每年的支出比已婚者多出5000英镑,单身独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者多花25万英镑。
在德国,政府给予新生婴儿的主要照顾人一年有薪产假,可以是父亲或母亲。若母亲是主要照顾人,父亲也可额外获得两个月有薪陪产假。在这段时间内,父母均能领取67%的薪金。
在丹麦,政府曾发布一则奖励公告:凡旅行期间成功怀上的宝宝,奖励3年免费尿片,呼吁丹麦夫妇们在旅行期间要多为国家“造人”。2012年,丹麦的一些幼儿园出台了一项特殊举措,免费照顾孩子一晚,以便让他们的父母在晚上可以有更多时间生小孩儿……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各国政府的努力收效甚微。
韩国专家称,韩国人口低生育率积重难返,鼓励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难,即使是税收调控也难对工薪阶层生育意愿带来实质性改变。韩国官员说,问题的关键是韩国太急于求成,许多城市年轻人不仅对政府安排的相亲感到不满,连朋友介绍的也无法让他们满意。
而在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08%)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努力催婚的举措更引起单身人士的反弹。早前,在一项由政府组织的“浪漫新加坡”约会活动尚未开始时,一些“单身贵族”便抱怨不断,纷纷要求政府“别多管闲事”。据说,新加坡社会发展与体育部部长还亲自劝说30多岁的单身女性不要放弃希望,认为她们应该采取主动,向所倾心的男性表达爱意。但这位部长的一片好心却招致一些单身女性的不满。她们认为,政府在干涉市民的感情生活,并给新加坡主要报纸《海峡时报》写信表示抗议。新加坡网民也热议政府的官方“逼婚”不仅多管闲事,而且“方向有问题”。网民表示:“政府把原本是甜蜜的婚姻变成了讨价还价的交易。与其搞拉郎配,还不如街头巷尾多营造一点儿浪漫气氛吧。”
政府如此拼命,却招致诸多不满。由此可见,要解决中国剩男剩女问题,其难度有多大,形势有多严峻。因为中国剩男剩女的情况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剩男剩女的总量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剩男剩女的文化影响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庞杂……
“我把自己交给组织了。”
“终于等到这一天,还好我没放弃。”
“就知道党不会不管我们,国家不会不管我们!”
——摘自网友留言
2016年3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重要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关注农村单身贫困人口的“脱单”问题。
审议中,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回忆起2013年11月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的情景。这时总书记说:“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十八洞村脱贫进展情况,我都看了。”接着总书记问,“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
“您当年来的时候是1680元,现在已经增加到3580元。”郭建群答。接着他介绍,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点村,村民笑容多了、求发展愿望强了,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习近平总书记问。
“7个。”郭建群回答。
总书记与代表这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中所说的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总书记为何如此关心十八洞村村民的婚姻大事?
原来,以前由于贫困,外地的女子都不肯嫁进来,村里的男青年找对象成为大问题,据统计,当时全村就有大龄单身男青年38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实地走访了多个低保户、特困户家庭,和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座谈。看住处、揭米仓、进猪圈,总书记仔细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他都一一过问。
就是在那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他说,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精准扶贫,针对贫困剩男来说,有双重含义。其共性要求是脱贫致富,其个性希望是脱单成亲,既要解决经济上的贫困问题,又要解决婚姻上的貧困问题,而且,二者相辅相成。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对于贫困剩男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据新华社报道,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他28次国内考察,有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从太行山区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再到井冈山深处的江西茅坪乡神山村……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露心声: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的首个中央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个堪称“史上最高规格”的扶贫会议上,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部出席,吹响了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小康社会的最强劲号角。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公开发布。一场声势浩大的精准扶贫行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面推开。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这些话,暖人心,顺民意,聚民力,让全国人们无限温暖,更让贫困地区的单身汉们受到莫大鼓舞。
2017年4月13日,对于中国青年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层面的青年发展规划。规划首次将“青年婚恋”纳入其中,并设置了实在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详细的发展措施。
发展目标为:“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措施为:“一是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二是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三是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四是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为宣传贯彻这一《规划》,2017年5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这一规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制定的。于2015年5月正式启动起草工作,35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参与,历时近2年,进行了大量的论证研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面向党政部门、专家学者、青年群众等1000多人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与有关部委反复沟通,充分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书记处会议先后研究审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写入。像这样将“青年婚恋”写入国家规划,在中国尚属首次,在世界也不多见。
为了使《规划》落到实处,2017年9月4日,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三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做好青年婚恋工作,三部委专门下文进行规定,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尚属首次。
“帮助青年人能够真正地找到自己合意的伴侣”,国家一声令下,全国各级团组织纷纷行动,搭建平台,助推青年婚恋。
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成线上终端5800多个,47家婚恋服务点入驻平台,为青年婚恋提供了最广泛、最实惠的服务,为各地青年交友搭起一座便捷的鹊桥。
北京团市委策划实施大龄单身青年婚恋交友项目,共开展了“相约金秋·爱在国粹”、“爱徒步·约起来”、“爱上军营·爱上TA”等不同类型的交友联谊活动,参与单位200余家。
山东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民政厅联合指导,中国山东网主办的全国首家组织背书全免费公益婚恋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为山东省17城市139个县市区单身干部职工提供免费、真实、严肃的婚恋交友服务。网站建成至今,策划组织千人交友会等60多场线下交友活动,入驻企业200余家,直接参与人数4万余人,覆盖人数50万人。
广东共青团的“粤团聚”网站,以“平台+活动+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抓手,引入婚恋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为广大青年提供优惠服务。截至2017年6月,共开展4085场婚恋交友线下活动,直接服务青年达123万人,活动牵手成功者达8000余人,牵手成功率达362%……
除了省级平台,各市、各县,各行业、各企事业单位也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青年交友平台,真正唱起了“青年婚恋”服务大合唱。
面对这一切,青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网上打出口号——
“我把自己交给组织了。”
“终于等到这一天,还好我没放弃。”
“就知道党不会不管我们,国家不会不管我们……”
“幸好还有组织的挂念,有救了。”
“突然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
将“失踪”的女孩儿“补”回来
有人说,中国剩男危机,其危机之本在于出生性别比偏高。如何降低出生性别比,“补齐”女性的缺损,才是王道。为此,我輾转于北京、上海、天津、长沙等地,走进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先后向多位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讨教,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诸多启发。
“中华人口奖”获得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全社会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是普及社会性别意识,致力于改善女孩儿生存环境,提高妇女地位,实现性别平等;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专项治理活动。我过去的观点是,最好能在刑法中增加‘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罪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罪条款,依法行政,严肃查处‘两非;再就是以独女户和双女户为对象,优先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制度。”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发展》杂志副主编穆光宗说:“这些人口问题需要‘四味药来综合施治。一是要尽快完善生育政策。二是借鉴国外,严格立法,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三是重新定位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的责任部门和执行部门,卫生计生委、药监、公安、法院、纪检监察等必须联手,形成综合治理的格局和合力。四是提高综合治理的制度执行力,特别是权益保障制度、B超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原助理教授、财新网人口问题专栏作家黄文政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剩男问题,必须转变性别偏好的观念、从严打击胎儿性别鉴定行为……”
在各路专家的意见中,有一个意见是高度一致的,即强力整治出生性别比,重拳出击,严打“两非”,切实解决中国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全国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就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连续多年提交了一系列提案和议案。
2001年12月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2002年11月,国家原计生委、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出台了《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紧接着,2002年12月,中宣部、计生委、公安部等11部委又联合发出《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意见》,对全面禁止“两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各省区市更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适合本地特点的地方性法规。如1996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的规定》,2003年又通过了《福建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条例》。至2004年,已有29个省区市在各自的《计划生育条例》中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作出了禁止性规定。
各地打击“两非”行动,更是硕果累累。国家卫计委透露,仅2016年,全国查处并结案的“两非”案件共6439件,形成了极大的震慑效果。
在竭力查处“两非”案件的同时,原国家计生委向全国发出了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的号召,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关爱女孩行动万里行”、“西部行”、“江淮行”、“三晋行”、“三峡行”、“井冈行”、“齐鲁行”等一系列行动,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关爱女孩”的热潮。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国出生性别比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自2009年以来,实现七连降,到2015年,下降到11351。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出生性别比降到112以下,2030年达到107以内的正常值。
中国出生性别比治理,任重道远。
2017年7月,我来到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三道坑镇金厂坪村村民张良前家时,他正在与他的“准媳妇”给绿壳蛋鸡喂食。在主人的召唤下,一群母鸡蜂拥而至、结伴啄食,一片热闹的景象。
老张今年48岁,是一位淳朴的农民。2015年之前,他主要靠种田、客串屠夫为生。因为老实巴交的内向性格,不愿意外出务工,他游离于村里的打工族之外,依靠微薄的务农收入供养年迈的老母亲,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尽管已年近五旬,寒酸的家庭条件让他一直不敢娶老婆,久而久之,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光棍。
“本以为一辈子就打光棍了,是党的好政策让我翻了身。”老张一见到我就说,“精准扶贫不仅改变了我贫困的生活,更让我在村里抬起了头,娶到了媳妇。”
2015年,湖南省发改委派来驻村扶贫工作队,一场持久的脱贫攻坚战就此打响。扶贫工作队在该村推出产业帮扶、民生改善、造血扶智脱贫致富的“三驾马车”,拔穷根、脱穷帽。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贫困村渐渐发生改变。其中,蛋鸡养殖就是一项深受广大贫困农户欢迎的项目。如今,全村上下家家户户养起了绿壳蛋鸡,并成立了“金厂坪绿壳鸡蛋养殖专业合作社”。
“我靠蛋鸡养殖,当年就收入6000多元。扶贫工作队和政府还帮助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以前住在山上,要去集镇下山都困难,现在门前就是大马路,太方便了。”老张直言,感觉幸福来得太快。
新生活、新气象。老张今年把78岁的老母亲从山上接进了新房,一家人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今年,老张的绿壳蛋鸡养殖有望增加到近百只,仅这一项就能给他带来3万多元收益。除此之外,他还扩展了养猪规模,准备大干一场。最让老张激动的是,打了半辈子光棍,终于可以圆一个媳妇梦了。有了收入、换了新房,全新的生活,邻村一位大龄剩女看上了这只“潜力股”,如今成了老张的“准老婆”。说起这事,老张笑得合不拢嘴:“这要在过去,我想都不敢想。我们准备今年冬天就结婚……”
老母亲说:“以前家里穷,儿子讨不到媳妇,自己也怕丢丑不敢出门。如今有党的好政策,我终于扬眉吐气,可以安心地走村串户了。”
2017年“七夕节”这天,陕南勉县西坝社区42岁的大龄剩男李玉兵一大早就起了床,换上笔挺的衣服,对着镜子认真捯饬。这一天对他很重要,他要去参加一个公益交友联谊活动。
年轻时,李玉兵长得挺帅气,靠一副好歌喉赢得了不少女孩子的芳心。他也谈过几段恋爱,但别人一看到他家破旧的土坯房,立刻就打了退堂鼓。李玉兵的父亲去世早,80多岁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生活难以自理。两个哥哥均已成家,经济条件一般,剩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前些年,李玉兵在外打工,但总是放心不下母亲,经常跑回家看望。2015年起,他干脆不再外出,专心照顾母亲。
为了给母亲治病,李玉兵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困难了。几年间,邻居都盖起了楼房,李玉兵和母亲还挤在3间土坯房内。提起儿子的婚事,老母亲忍不住掉眼泪:“是我拖累了他。”
前些年在外打工的时候,也有好心人给他介绍对象,可女方张口就提出“在城里买房”、“拿出20万彩礼”等条件,李玉兵根本无法做到,也就没了下文。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勉县政府办帮扶西坝社区,驻村工作队了解李玉兵家的情况后,给李玉兵的母亲办理了每年2500元的慢性病医疗救助,并将他家的土地纳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每年至少增收3000元。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日子有了盼头,但因为婚姻问题,李玉兵还是提不起精神。
像李玉兵这种情况,在勉县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40798名贫困人口中,至少有20%是大龄未婚青年,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扶贫工作的拦路虎。
“扶贫先扶志,必须先让他们卸掉精神负担,脱贫与脱单同时进行,这样才能让他们站起来、跑起来,生活才有新气象,脱贫也才有持久动力。”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在大力开展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婚姻扶贫”。在“七夕节”来临之际,举办旨在为贫困单身汉找到心仪对象的“相约西坝,情系脱贫”大型公益交友联谊活动。
红色的地毯、粉红的气球、鲜艳的花朵……这天下午,西坝社区显得尤为热闹、喜庆,村里、村外84名未婚贫困群众参加了此次联谊活动。现场的气氛感染了李玉兵,他主动上台唱了一首《十年》,赢得阵阵掌声。在游戏互动环节,他和4名女士一起做游戏,而后,又大大方方地和一名女士唱起《我只在乎你》。最终,在“深情表白”环节,李玉兵手捧鲜花,主动来到14号女士面前。在大家的鼓励下,李玉兵真诚地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希望能做个朋友。”
来自外村的张女士满脸通红,羞涩地点点头,随后两人互留微信号。表白后的李玉兵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想找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打算加入社区养鸡专业合作社,利用家里的林地养鸡,这样既可以照顾母亲,还能早日脱贫。”
就在当天的这场联谊活动中,共有4对单身青年牵手成功。似乎有点儿少,但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活动一结束,李玉兵就急匆匆地赶回了家,给母亲做了一顿陕南特色饭“摊馍”,也把活动现场的情况分享给了母亲。母亲听着儿子的好消息,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一个劲儿地说着“好”……
2016年12月9日,青岛某贫困村一名叫尹同友的老单身汉,在镇村干部的共同见证下,与邻村的耿女士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实现了“脱贫脱单”梦。
尹同友因家庭贫困,一直没能娶上媳妇,加之患有神经性头痛,生活处境愈发艰难。扶贫包村干部结合村里已形成较大的养猪规模优势,动员尹同友发展养猪业。他接受村干部建议,鼓起干劲儿开始养猪。最初只养三两头,一年后感觉养猪有钱可赚,便扩大养殖规模。2014年,在村委支持帮助下,他建起占地15亩的养猪大棚,存栏量猛增到100头以上。2015年,凭借着生猪市场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尹同友的养猪场出栏肥猪140多头,每头纯利润1000元左右。
钱袋子鼓起来了,腰板也直了,他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始酝酿着组建家庭,开启一段幸福旅程。镇村干部将邻村的耿女士介绍给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最终赢得了耿女士的芳心。
脱贫与脱单,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组织的声音。有这样的声音在,贫困地区的剩男剩女们就有希望。我突然想起了一位扶贫干部写的诗:“爱情,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为了你的幸福,用尽洪荒之力,我们甘之如饴……”
回顾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走访,一位又一位剩男剩女的诉说,一段又一段无婚生活的现状,犹在眼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的,游离于婚姻之外的剩男剩女们也有情感需求,也渴望内心表达,更需要情感宣泄,世间生命所应拥有的一切,他们也有权拥有。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没有……
在不断的行走中,不断地感受到这样的“没有”,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强烈的震撼。就是在这种震撼里,我想用我手中的笔,动员更多的力量,唤起更多的爱心,对剩男剩女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
也许有人会说,自古以来中国就存在剩男剩女问题,也不见有乱国、乱社会、乱世界的情况出现。这话有理。但是,中国古代的剩男剩女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个别现象,他们的剩下或因为贫穷、或因为残障等各种自身原因。而如今的剩男剩女呈现集团式过剩,除了自身原因,更多的是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剩男剩女集团,对当今和未来的影响都非常大,它关系着生命需求、人性釋放、人权保证、婚姻取向、人口繁衍、家庭建设、文化传承、养老保障、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安定、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它本质上是目前中国急需解决的一个全程性、全局性、全民性、全国性的重大民生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及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开展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和青年婚恋工程后,取得了一波又一波重大的成果,但剩男剩女问题依然愈演愈烈,其队伍已扩大到2亿之众。
诚然,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朝夕之功,必须动用政治、经济、教育、宣传、法律、关爱、关怀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为此,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未雨绸缪,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出发,找准中国婚恋问题面临的主要矛盾,明确解决中国婚恋问题的目标,把握中国婚恋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找准中国婚恋危机的症结,建立中国婚恋三个体系,即婚恋领导体系、婚恋保障体系、婚恋服务体系。
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国防大学刘明福教授的说法,打一场“中国婚恋战略”,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降低出生性别比——将少了的女人“补回来”。要用当年“制定生育政策”的远见卓识来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鼓励全民“二孩”生育,严厉打击“两非”行为。
其二,重树青年婚恋观——解决“愿意结婚”的问题。恋爱结婚归根结底是两个人的私事,如果内心没有恋爱结婚的意愿,生活上没有恋爱结婚的需求,再大的工作力度,再过硬的工作措施,也等于白搭。因此,一定要解决好“愿意”结婚的问题。这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强化家庭意识,重塑家庭文化,使他们更加富有责任,敢于担当,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婚恋生活之中。
其三,重塑中国婚恋文化——我们的祖先曾经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系统、最先进的婚恋文化,对于造就世界第一兴旺之中华民族,起到了重要的文化催生作用,也使中华文明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明。要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进步、先进的文化因素,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婚恋价值观和科学体系,成为指导和引领中国婚恋事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其四,活跃中国婚恋市场——把中国传统的相亲方式与现代化的相亲方式结合。最近几年的“公园相亲”、“网络征婚”,繁荣了中国婚恋市场,受到广泛欢迎,要进一步规范和拓展。要消除婚介机构无序化竞争,整治婚恋市场的乱象,打击虚假信息和骗婚行为,让优秀的婚恋平台更多,婚恋信息更真实、更全面,为青年男女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其五,造就中国婚媒大军——实践证明,媒婆是成功婚恋的牵线人,是为青年男女带来婚姻福音的人。目前中国需要造就大批高素质、热心肠、极端负责任的新型婚媒。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红娘传统”的国家,中国的“红娘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的“红娘资源”需要充分开发。不但要有大批的民间媒婆,而且要有“媒官”,以此大力促进中国婚媒事业的发展。
其六,推进全民婚恋培训——对中国公民普遍进行婚恋培训,教育他们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如何谈一场甜蜜的恋爱、如何收获成功的婚姻、如何当好一个丈夫或妻子、如何做好一个母亲或父亲、如何当好一个好儿媳或好女婿,等等。要开设父亲班、母亲班、岳父班、岳母班、青年男女恋爱班,帮助他们掌握婚恋知识,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婚姻。
此外,还要加大“中国婚恋投资”,加强“中国家庭建设”,争取更多的“婚恋政绩”,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司马迁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吟哦千古经典,耳边复又响起那位单身大哥的声音:“很渴望一段有女人的时光……”
这是生命的呼唤,是像苇草一样脆弱但能思想的人的呼唤……
(因保護个人隐私需要,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照片由作者提供)
策划/杨桂峰
责任编辑/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