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新课标中对于朗读的要求。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语言粘住孩子心的本领,而且更重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这种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
一、巧用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
朗读时声音要有高低长短轻重粗细的变化,要能把从文本中理解的东西正确地运用语调、重音、速度、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
(1)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如《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船长》的基调是深沉、辛酸的,《永远的白衣战士》的基调是激昂的。但同一篇课文,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如: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
(2)对重音的强调方法要让学生知道,重读不是使劲地大声地读,重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轻、短、快、慢、延长等都是重读。如: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3)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
(4)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这里说的停顿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或叫断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朗读热情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声音”习作时,首先说“我们今天去郊外听一听其中的美……”接着播放一段视频,有森林鸟叫声、流水声、火车鸣笛声、风雨交加的风声、雨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再讨论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最后鼓励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再一次小声地播放视频,让孩子们读自己写的话。随着视频中声音的变化,孩子们朗读也不断变化。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進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三、巧用范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能使学生很快入境,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学生多数读不出“美”来,我就进行范读,学生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试一试,学生个个是激情高昂。像语调比较平淡的句子,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读。一段时间下来,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互动评读,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恰如其分的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五、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
(1)齐读与指名读是最常用的朗读方法,两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指名读,有针对性,可以有的放矢。打好齐读的基础,保证齐读的质量。齐读则做到全员投入,面向全体,但是齐读过多,会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
(2)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引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这两种朗读训练方式灵活多变,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高,尤其适合于中低年级的学生。
(3)给课文配上好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加。如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写景抒情的文章、古诗、词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4)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较多,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喜爱。适合于那些故事性强、有人物、有个性特点的对话描写的课文。如《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一次抱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等等。
(5)轻声读与自由读这种训练方式重在要求学生领略教材的情趣和内涵,通过细嚼慢咽来感悟课文的美好。如《燕子》、《林海》、《草原》等等。在训练前要明确要求,指导方法,手上拿笔,或圈或点。必须克服一目十行、大致浏览的随意性。
总之,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更换调味品,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尽可能的留多些时间让学生来练读,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更快地促进孩子朗读能力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