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东童谣特色音乐走进课堂盛开艺术的奇葩

2017-11-07 12:50罗珺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童谣广东特色

罗珺

【摘 要】广东童谣作为地方音乐有着它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但近几年一直受到社会文化教育领域的忽略,而且对于广东童谣(或广东儿歌)记录的文献也极其的有限。近几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出生在九十年代以后的大多数广州地区的孩子却对以往流传在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广东童谣知道的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是会唱上几首,因此,地地道道的广东童谣也渐渐消失在人们耳边。

让广东童谣走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使目前渐渐消失在人们耳边的广东童谣能够继续地传唱下去,同时发扬我国的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从而加强学生对广东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关键词】广东童谣;音乐课堂

一、广东童谣的来源及流失情况

广东童谣主要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据历史记载广州童谣一部分为客家民谣。当时,随着人们不断的传唱,渐渐地将这些童谣变为广东地区儿童孩时广为流传、富有地方语言特色的歌曲,这些童谣歌曲具有鲜明的节奏型、韵律感强,短小精悍、幽默诙谐、琅琅上口、言语生动、直观形象等特点,非常的适合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歌唱。正是因为广东童谣它所特有的文化地域性、生活性、审美性、开放性和随意性,使当地的孩子们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如,被大家广为流传的粤语童谣《落雨大》:“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其语调通俗易懂,音乐的旋律与文字的编排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音乐风格,该歌曲描写的是当时的广东地区在雨水季节人们的生活情景,非常的贴近生活现状。而歌曲的旋律比较轻快,唱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广东地方特色曲调。

但是,近几年广东童谣等本土音乐在歌唱教学乃至整个地方特色教育领域中被忽视的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大部分出生在九十年代以后的孩子们对广东的本土历史文化并不是有很深的了解更不要说是能够唱上几首特色的童谣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广东童谣的流失?试想,当年广东童谣曾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广东人成长,但现在却要失传于世。原因之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广州近几年是沿海城市当中突飞猛进的城市之一,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再加上为了与世界接轨,政府上上下下提倡讲普通话,并将普通话列为教育教学的首要语言,从而忽略了地方语言,这样就导致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原因之二:部分广东童谣已经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比较遥远了,除了语言因素外,一些传统童谣的出现的歌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孩子们不容易理解或不明白歌词所讲的意思。就以刚刚所举例的传唱最广的童谣《落雨大》为例,很多孩子可能都听过,但却不想去學唱,因为歌曲里所唱的情景,与现在孩子们生活现状有所不同,童谣里面有些内容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孩子们也无法理解从前的时代背景。再加之随着社会信息发达化,音乐文化也与世界接轨,当今大部分的孩子相对来讲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多过地方特色化音乐,他们认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比较俗气、土气,不洋气化,所以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学唱,这样就使本土的大部分童谣逐渐走出了人们的听觉视野,以上这两个主要的原因造成了广东本土音乐的流失。怎样才能让广东童瑶再次走入广东人民的生活中,使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呢?

二、让广东童谣走进音乐教学课堂,使音乐教育盛开一朵美丽的奇葩

本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也有十几年了,近几年,随着广东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提倡弘扬广东地方特色文化艺术,音乐教学领域也逐渐开始向地方特色音乐展开相关的研讨,随着地方文化教育的日趋深化,近两年已经引起了音乐教育人士和专家的重视,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所说:“一种米养百样人,每个地域的人都应有其本土特色的文化”。广州话童谣简单又易上口,对锻炼孩子的粤语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很有帮助。她建议,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都应该把这类极具“广府特色”的文化编入乡土教材和排入教学内容中。以广州本地教育强区越秀区为例,区教研室也开展研讨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研发性相关内容的课题研讨,我校也光荣的成为课题实验学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在普通话教学的基础上,上音乐课、兴趣课和课外活动中专门教授粤语童谣和广州民俗文化知识,将部分广为流传的广东童谣请进我们的音乐教学的课堂中,让孩子们知道了解更多的广东特色音乐文化。其实具有乡土气息、粤韵腔调的广东童谣很多,也很珍贵。为了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逐渐地、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广东地方音乐走入课堂,走到孩子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广东童谣的讲解与教唱,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学习演唱广东童谣,从中了解到相关乡土音乐文化的特色,同时利用好学校的广播,早上进校门、中午用餐、下午上学以至于课间的铃声全部都是用粤语童谣歌曲,兴趣小组也学唱广东童谣,使校园处处都有广东童谣的歌声,让孩子们时时刻刻都能受到广东童谣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广东童谣的认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六年的艺术熏陶,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孩子们了解广东、热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本人在实施广东音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去深入的了解有关广东童谣的历史文化出处,以及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歌词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每一首童谣所适合的学生年龄段演唱等等,这些的实践研究主要是想让广东特色的童谣能够潜移默化地走进音乐课堂,将广东童谣融入音乐歌唱教学中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同时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对广东音乐的兴趣和认识,从而更好将广东童谣传唱发扬,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例如: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音乐课堂中将广东童谣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从认知——感受——学唱——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作这一教学体系,让学生先自己到图书馆或网站上去搜集有关广东童谣的相关资料,形成一个初步了解广东童谣的认知过程,在通过音乐课上教师做相关的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全方位感官上的体验来感受广东童谣所特有的地方特色音乐风格从而培养学生喜爱广东童谣的兴趣;通过以上的情操培养基础上,教师再教唱歌曲时就比较容易,同时在教唱的过程中,让歌曲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广东的三四月份属梅雨季节,这期间可教唱学生们《落雨大》,又如,荔枝熟的季节教学生学唱《点虫虫》:“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红,摘满屋,满屋红,陪住个细蚊公。”快过年时,教唱学生《行花街》等等,将广东童谣与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相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广东童谣的情趣。在学会歌唱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身边的生活创编歌词、律动等等。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逐渐将广东童谣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爱唱广东童谣,传唱广东童谣。让广东童谣走进音乐教学课堂,使音乐教育盛开一朵美丽的奇葩。

同时也希望教育界权威人士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融入到新课标教材中,并对音乐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培训。愿广东童谣这只美丽的奇葩永远绽放在广东音乐教育的这片热土上,同时也愿我们的广东音乐走出广东,迈向世界的舞台,展示出我们广东特有的文化底蕴。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谣广东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广东舆情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