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群
【摘 要】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传情,以声激情,使学生在愉快、满意之中积极能动地接受知识。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创新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情感;关爱;蓄情于声;寄情于生
情感是人對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传情,以声激情,使学生在愉快、满意之中积极能动地接受知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一、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当学生有了缺点或不能正确解答问题的时候,往往一意孤行,不理解学生,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关爱他们,而去批评、甚至辱骂学生,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教师的敌对心理。如此缺少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真挚的爱,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人生的快乐,从心底里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并对他们给予期待,给予信任,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与他们同唱共舞,以自己不灭的童心、真挚的爱心去吸引学生,从而缩短师生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和谐的基础,为学生消除人为的心理障碍。
二、蓄情于声,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
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充满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设计出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教法;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教学语言去调控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去思考,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方法有: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无动于衷的教学,不能打动学生的心,更是离开了教学的宗旨。如何让学生感受真切,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善于设置、创造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使学生自觉产生内驱力,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自觉地“可见可闻”收到好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兴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还可以利用录音、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意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诱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蕴。
2.体态语言,传达情感
体态语是通过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口语交际的辅助形式,又称为态势语。注重体态语言,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和蔼、热情、开朗,常带微笑。这样的面部表情,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情感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教师的体态语应是教学的晴雨表,并非是教师个人生活情感的流露,教师不要将自己个人的喜怒哀乐情感带入课堂,它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
3.角色扮演,拓展情感
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既要引导学生去体味文章的情感,又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入课文,通过恰当的角色扮演,去拓展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扮演小医生、小动物,甚至是爷爷、奶奶等都会激发儿童内心的情感,投入到一个新的意境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魅力和成功学习的愉快,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三、寄情于生,加强在课外辅导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要有一颗贴近学生心灵的童心,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情感投入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外,同样也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寄情于生。
重视课外辅导中的情感教育,可根据辅导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当学生有了疑惑需要教师解答的时候,不论这个问答难易如何,教师都要首先给予学生鼓励,赞扬他问题提得好,对他说老师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教师用情感来打动学生,必然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接下来的问题解答,学生一定会牢记在心,永远难忘的。同样在作业批改中,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不惜笔墨给予夸赞,特别是习作的批改,教师更应该同学生一起走进习作,与学生同乐、同喜、同忧、同怒。当你的情感不足以与小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你就应该用自己火的热情,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让他们在善意的教育中,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不足,从而加以修改。学生不仅改出了一篇好习作,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以情定教,融洽师生关系,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创新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