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娇
【摘 要】通过情绪诱发、问卷调查和点探测实验,探讨道德同一性和自我意识情绪对大学生道德注意偏向的影响,揭示二者对助人倾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大学生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大于利己信息;②高道德同一性大学生对利他信息存在注意警觉,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回避,低道德同一性大学生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警觉;③内疚情绪的诱发使大学生对利己信息产生注意回避。
【关键词】道德同一性;自我意识情绪;道德词汇;注意偏向;大学生
1引言
自我意识情绪是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而产生的道德情绪,是道德情绪的晴雨表,具有道德反馈、道德动机、道德行为调节等功能。[1,2]道德同一性是指个体有益于他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人对自我道德形象的自我概念图式,[3]具有道德动机和道德自我调节功能,[4]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情绪和道德同一性都与助人倾向相关,但是其内在的影响机制目前还没探明。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及已有的研究(聂衍刚,2005;陈建文,2001),认知是影响社会适应的要素之一,并导致社会适应行为。[4]因此我们假设,自我意识情绪和道德同一性通过影响个体对不同道德信息的注意偏向从而影响他们的助人倾向。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与认知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即人们倾向于加工与其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信息,做出与情绪相一致的行为。如Bower(1981)发现被试不论对词表还是对生活事件的回忆都与其情绪状态相一致;Forgas(1984)的研究发现愉悦的被试对录像中自己的谈吐非常满意,但郁闷的被试则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自信;Niedenthal(1994)发现愉悦被试判断正性词汇的速度比郁闷被试要快。[6]因此我们认为个体在不同自我意识情绪诱发下会对与之相一致的道德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道德同一性作为个人对自我道德形象的自我概念图式,决定个体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期待对相关道德线索进行筛选和过滤,并依靠自己的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具有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其道德图式在社会信息加工中是习惯可及和容易被激活的。[7]Markus的自我图式理论也认为,图式能影响个体对道德信息的知觉、注意等过程,使个体对特定的道德信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向,从而影响个体对特定道德信息的判断加工和道德行为的决策。[4]因此,我们认为道德同一性水平高的个体,即道德图式在自我概念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個体,能够对道德信息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从而提高助人倾向。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道德同一性问卷》[8]对12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将得分排在前27%的被试作为高道德同一性组;排在后27%的被试为低道德同一性组。再从高低道德同一性组中各随机抽取60人,共120人为被试。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两组被试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上的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2研究工具与材料
2.2.1自我意识情绪诱发问卷。根据情绪行为回忆诱发范式编制开放式的自我意识情绪诱发问卷,分为内疚、自豪两类。控制组不进行情绪诱发实验。先是让被试回忆自己做过的感到最内疚/自豪的一件事,并在10分钟内尽可能详细地写下来,然后再对该情绪强度进行五点量表评定。
2.2.2本研究中点探测任务所用到的实验材料主要参考刘莉(2013)的研究方法,即以具有利他、利己含义的双字词语及中性词汇作为实验材料。该研究中所有词汇均选自《现代汉语常用词频词典》[9]。
2.3研究程序
2.3.1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道德同一性:高道德同一性组和低道德同一性组)×3(自我意识情绪:内疚组、自豪组和控制组)×2(刺激类型:利他词汇-中性词汇配对和利己词汇-中性词汇配对)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为道德同一性、自我意识情绪和刺激类型,因变量为被试对探测点的注意偏向分(attentional bias score,ABS)。道德同一性和自我意识情绪为组间变量,刺激类型为组内变量。
2.3.2实验流程
2.3.2.1将道德同一性高低两组被试再分别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内疚、自豪情绪的诱发实验,第三组作为控制组,不进行情绪诱发实验。情绪诱发实验结束后立刻进行点探测实验。
2.3.2.2点探测实验根据Macleod的点探测任务改编而成,采用E-prime2.0软件进行编程,在17寸液晶显示屏电脑上进行实验。为了防止被试在实验中对探测点的位置进行预测,研究中加入了1/5的干扰 trail ,即在呈现刺激词汇后不出现探测点,被试不需要做按键反应。[10,11]因此,正式实验的材料包含两种呈现类型。
进入实验程序后,屏幕上会出现灰屏黑字的实验指导语:“欢迎参加本次实验!实验开始后,请您注视屏幕上的‘+,接着屏幕左右两个位置会同时出现一对词汇,请注意观察词汇,500ms后词汇消失。词汇消失后会在其中一个词汇的位置出现一个‘●。实验中请您将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键盘的‘F键和‘J键上,如果‘●出现在左边,请按‘F键,如果‘●出现在右边,请按‘J键,请在词汇消失之后尽可能又快又准地按键。如果在词汇消失后不出现‘●,则不用按键,这时会自动进入下一组词汇。首先请按空格键开始练习。”
2.3.3数据处理
2.3.3.1删除情绪诱发实验中情绪强度评定小于3的被试的数据。
2.3.3.2数据整理:首先,去除错误率大于10%的两位被试的所有数据,得到有效被试109名;其次,剔除被试按键错误和反应时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第三,参考以往文献,小于100ms表明被试过早按键,即实验操作失误,大于1200ms则表明被试可能对词语刺激过度关注而对探测点产生注意转移或丧失,或其他无关因素导致数据偏差较大,因而剔除反应时小于100ms、大于1200ms的数据。endprint
2.3.3.3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SPSS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
3.1操作性检验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道德同一性高低分两组被试在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問卷的平均得分差异进行分析,以检验分组是否有效。
两组被试在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的平均得分差异极其显著(t=22.273,p﹤0.001),说明被试的分组是有效的。
3.2大学生的注意偏向特点
为更好地研究个体对利他或利己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偏向,在此引入“注意偏向”的指标。注意偏向(ABS)通过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时进行计算得出,具体计算公式为:注意偏向(ABS)=RT(异侧)—RT (同侧)。[10]“RT(异侧)”表示探测点与道德词汇异侧时被试的反应时,即探测点位于中性词汇所在位置时被试的反应时。“RT(同侧)”表示探测点与道德词汇同侧时被试的反应时,即探测点位于利他或利己词汇所在位置时被试的反应时。利他注意偏向分等于利他词汇-中性词汇配对中,探测点与中性词汇同侧时的反应时减去探测点与利他词汇同侧时的反应时;利己注意偏向分等于利己词汇-中性词汇配对中,探测点与中性词汇同侧时的反应时减去探测点与利己词语同侧时的反应时。正值表示注意警觉,负值表示注意回避。各个方向上的绝对值越大,表明注意警觉或注意回避的倾向越明显。不同自我意识情绪诱发及高低道德同一性水平的被试对利他信息和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
道德同一性高分组的被试在内疚、自豪和无情绪诱发下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分都大于0,而低分组被试在内疚、自豪和无情绪诱发下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分均小于0;道德同一性高分组在内疚、自豪和无情绪诱发下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分均小于0,而低分组在内疚、自豪情绪诱发下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分小于0,在无情绪诱发下的注意偏向分则大于0。说明道德同一性高分组被试在内疚、自豪和无情绪诱发下对利他信息均存在注意警觉,对利己信息均存在注意回避,而道德同一性低分组被试在内疚、自豪和无情绪诱发下对利他信息均存在注意回避,但在内疚和自豪情绪诱发下对利己信息也存在注意回避,在无情绪诱发下对利己信息则存在注意警觉。
将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注意偏向得分与0 (没有偏向)进行差异显著检验,结果显示,高道德同一性被试在自豪(t(17)=3.502,p=0.003)和无情绪(t(18)=3.988,p=0.001)诱发下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分以及低道德同一性被试在无情绪诱发条件下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分(t(18)=3.258,p=0.004)与0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高道德同一性被试在内疚情绪诱发下对利他信息(t(17)=2.081,p=0.053)和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分(t(17)=-2.031,p=0.058)均达到边缘显著,其余条件下的注意偏向分与0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为了考察被试在不同道德同一性水平和自我意识情绪诱发下对不同刺激信息的注意偏向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以自我意识情绪、道德同一性为组间变量,以利他与利己刺激为组内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利他利己刺激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分(3.03)显著大于对利己信息(-2.29);道德同一性的主效应显著,道德同一性高分组的注意偏向分(2.82)显著高于低分组(-2.33);自我意识情绪的主效应呈边缘显著(p=0.054),内疚情绪诱发下的被试的注意偏向分(-3.187)显著低于控制组(3.942);刺激与道德同一性的交互作用显著,刺激与自我意识情绪、刺激与自我意识情绪和道德同一性、自我意识情绪和道德同一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通过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分析发现,不同道德同一性水平的被试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分存在显著差异(F(1,103)=24.364,p=0.000),道德同一性高分组被试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分(10.60)显著高于低分组(-4.954);不同道德同一性水平的被试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不存在显著差异(F(1,103)=2.385,p=0.126)。由于自我意识情绪对利他、利己刺激的主效应呈边缘显著,再分别以利他注意偏向分和利己注意偏向分为因变量,以自我意识情绪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自我意识情绪诱发下的被试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显著差异,内疚情绪诱发下的被试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分(-7.947)显著小于控制组(4.099)。
4讨论
4.1大学生对不同词语刺激的注意偏向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知道,大学生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要大于利己信息。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在认知上具有较强的助人倾向,知道应该舍己而为他人,能将注意力放在有利于他人之上,这与以往的研究较为一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大学生普遍都懂得助人为乐的道理,对利他信息非常熟悉,具有一定的助人倾向。
4.2道德同一性对不同词语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道德同一性水平的个体在内疚、自豪和无情绪诱发条件下对利他信息均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并且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回避,特别是在内疚情绪诱发下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回避达到边缘显著。而低道德同一性水平的个体在无情绪诱发条件下对利己信息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在自豪、内疚情绪诱发下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回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说明道德同一性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影响更加显著,高道德同一性水平个体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高于低道德同一性水平个体,道德同一性水平高的大学生对利他信息存在注意警觉,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回避;而道德同一性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对利他信息存在一定的回避倾向,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警觉。正如Lapsley和Narvaez(2004b)所指,道德同一性是个体解释行为事件时道德图式的习惯可及性,而道德图式作为个体认知——情感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是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同一性水平高的个体,其道德图式居于自我概念的中心,在社会信息加工中是习惯可及和易被激活的,因而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朝向助人信息。[12]Markus的自我图式理论也提出了图式能影响个体对道德信息的知觉、注意等过程,特定的道德图式能使个体对特定道德信息表现出一定的偏向。[4]因此,道德同一性水平高的个体,即道德图式在自我概念中居于核心位置的个体,能够对道德信息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从而提高助人倾向。endprint
4.3自我意识情绪诱发对不同词语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
研究结果还表明情绪诱发对大学生关于道德信息的注意偏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自豪情绪和内疚情绪的诱发也使大学生对利他信息产生了一定的注意警觉,对利己信息产生了一定的注意回避。特别是内疚情绪诱发下的大学生对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显著低于无情绪诱发的大学生,这说明内疚情绪的诱发使大学生回避利己信息,而无情绪诱发的大学生则相对更趋向利己信息。也就是说在内疚情绪的诱发将使大学生对利己信息产生注意回避。这与以往的研究也是相一致的,即在自我意识情绪中,内疚对助人倾向的影响要大于自豪情绪和羞耻情绪,自豪情绪对助人倾向的影响并不大,特别是在对助人信息注意度的影响上。而内疚情绪对助人倾向能够产生影响可能是由于内疚的补偿性功能。《社会心理学词典》将内疚定义为一个人做了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后所产生的一种不安、惭愧或自责的情感体验[13]。Vangelisti 和Sprague (1998)的研究发现,内疚情绪能促使个体避免不道德的行为,产生道德行为。[14]还有研究者认为,有内疚经验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利他动机,把移情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取向,进而更加抑制侵犯和反社会行为冲动的表达。[2]因此,处于内疚情绪之下的大学生,由于内心的自责和不安感,会更加避免不道德的行为和信息,对利己信息产生注意回避,而趋向利他的信息,以补偿自己所做的过错,因而也会产生更多的助人倾向。也就是说内疚对助人倾向的一个影响机制在于对利己信息等不道德信息的回避,和对利他信息的趋向,从而做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回避利己行为,增强助人倾向。
5结论
5.1大学生对利他信息的注意偏向要大于利己信息。
5.2大学生对不同道德信息的注意偏向受到道德同一性的较大影响,高道德同一性大学生对利他信息存在注意警觉,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回避;而低道德同一性大学生对利己信息存在注意警觉。
5.3内疚情绪的诱发使大学生对利己信息产生注意回避,这可能是由于内疚情绪的补偿性功能。
参考文献:
[1]司晓霞.中学生道德情绪的特点及其与宽恕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2.
[2]俞国良,赵军燕.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2,116-120.
[3]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刘莉.大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对利他行为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3.
[5]李妍.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少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自尊、情绪加工偏向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
[7]李红梅.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1.
[8]许丽莎.道德同一性和敏感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1.
[9]刘源等.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音序部分).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0.
[10]武琦..非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表情注意偏向的点探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
[11]宋扬.不同心理弹性初中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及情绪认知特点.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12]Lapsley, D. K., & Narvaez, D.(2004b).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moral personality. In D. K. Lapsley & D. Narvaez(Eds.), Moral development, self, and identity(PP.189-212). Mahwah, NJ: Erlbaum.
[13]费穗宇,张潘仕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35.
[14]王爽.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碩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