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彩玲
【摘 要】高中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自卑、猜疑、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调适,很容易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受损,因而,探析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广泛的文献搜索基础上,提出高中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归因,同时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一、高中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主要是指高中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突出表现为学生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而且极易产生悲观情绪,封闭心理会妨碍新友谊关系的建立,使个体产生孤独感。
2.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指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言行持怀疑态度,是一种无端猜测的心理现象,有猜疑心理的人表现为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他人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学生当看到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做出过低评价的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内心脆弱,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卑者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4.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学生表现为为人处世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而且他们固执己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自我中心会缩小一个人的交往范围。
5.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恐惧别人优于自己,在别人比自己占优势后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消极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对别人的优点或取得的成绩怀有憎恶情绪,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加以攻击,如有的同学发现他人考试得了高分很生气,决心再也不搭理他。
二、高中生人际交往沟通的促进方法
良好的人际沟通对高中生心理的健全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要使高中生人际沟通状况得到改善,需要指导高中生学会改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塑造优良的性格,养成健康的交往态度。
1.端正交往的态度
(1)树立平等的观念。平等是交往的基础,也是支持交往的必要条件。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2)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前提。要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地接纳自己,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与他人正常交往,相信交往能力也可以通过训练不断习得和提高。只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态度,自然就会主动去进行人际交往。
(3)以诚待人,珍重友情。交友贵在交心,而要交心,必须以诚待人。应引导学生用“真诚”去叩开心灵的大门,以诚换诚,以心换心。
2.改善沟通技巧
善于交谈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交谈时态度要诚恳、坦率。过于恭维,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太过傲慢,又会让人感到难以接近的感觉,感情受到伤害。因此,交谈要真诚、谦和,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给人以信任感。
沟通时要学会运用各种言语沟通技巧,正确表情达意,措词要得当,说话简单明了、清楚易懂、风趣幽默,用通俗、文雅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不要故弄玄虚。还要运用微笑、点头、亲切的目光接触等非言语沟通技巧,微笑可传达友好的含义,点头有肯定的意思,亲切的目光接触表示对人的关爱、鼓励。
沟通时要善于倾听,要讲究礼貌,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插话、反驳,也不要滔滔不绝说个没完,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同时要专心倾听,不要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做各种小动作。
沟通时要做出适当反馈,一方面要善于察言观色,交谈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对话题不感兴趣,则要巧妙转移话题,以照顾他人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说话要做出积极反应,用微笑、点头表示赞许、肯定,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以示鼓励。
3.塑造良好性格
性格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具有宽容、友好、大度、热情、合作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深受欢迎,别人都喜欢与他交往、交谈。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和依靠学生性格中原有的良好品质,引导其不断发展、增强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此外,可通过榜样示范、实践活动等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教师在生活过程中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自信、關心学生、文明礼貌、有责任感,待人热情、友好宽容,乐于助人,使高中生接受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友好互助、文明礼貌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总之,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困惑是正常的,只要能够端正交往的态度,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在合理的指导、帮助下,每一个高中生都能学会交往,学会生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