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藏
【摘 要】在当今社会,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大众对于教育的投资和关注力度也是越来越大。上到国家政府,下到普通老百姓,一提及教育,大家都是聚精会神。然而,由于社会分工日渐合理化,岗位分类越来越细,国家政策对教育的大力扶持吗,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不好做。笔者作为一名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深感压力山大,面临的挑战也很大。本文试图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众多的原因、班主任教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以及面对压力教师的自我调节和疏导办法入手,为当今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添砖加瓦,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班主任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众或多或少地分享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福利,社会大众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日渐攀升。从幼儿园开始,家长的“教育投资”竞赛就正式拉开了帷幕,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有些还延续到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方才稍作停歇。更有甚者,提出了“竞争从娘胎里开始”,让人一听,紧张的不由得捏了几把汗,总之,当今中国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从家长角度来看,都是如此。就拿农村家庭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全力以赴,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现象。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近些年都在关注这个群体。笔者所在班级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于学校周边地区以及附近的农村,他们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工作地点较远以及其他原因,忍痛把孩子放到笔者所在的寄宿制小学中,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家长都会想办法让孩子读书。据笔者观察和思考,以下原因导致了寄宿制小学生源的“源源不断”。
第一,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主席令第52号)第58条就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未按法律规定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乡级人民政府,对经教育仍拒绝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罚款的处罚。既然当前国家已经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国家法律体系中,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就是说,家长如果没有让适龄儿童入学,就意味着触犯了教育法,这是要受到罚款的。而送适龄儿童入学以后,尤其是送入寄宿制学校后,儿童的一日三餐都由国家财政买单,部分地区还会给学生发放营养费之类的补助,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最终实现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978年,计划生育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二胎政策才放开。也就是说,在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城市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而农村家庭则是两个孩子。孩子“量”的减少,使得家长开始重视“质”的提升,受到良好的教育则成了家长们的不二选择。
第三,教育投资收益高。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和思想觉悟都明显提升。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长们。在阶层越来越固化的今天,对于普通老百姓家庭的孩子来说,似乎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才能打破阶层的藩篱。读书不再是高大上的事物,全民都能消費。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变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就是金钱,就是力量。这让广大家长对教育也是信心倍增。从理论上来说,教育的收益不是能拿钱衡量的,但在世俗生活中,又确实如此。起码,受了教育的孩子以后的生存不仅仅是用体力,更多的是用脑力。相对于父辈们的辛劳而言,生存代价和难度明显降低。总之,教育可以让生活更轻松些,如若够努力,还有不断发展的潜力。
然而,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笔者认为,小学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起点,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正面临着一些无法推卸的责任和挑战。
首先,班主任责任重大,既是任课教师,也是父母,还是心理辅导老师。这是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上来说的。进入寄宿制小学的孩子,家长要么远,要么忙,顾不上孩子。而此时进入学校的学生才是6岁左右,他不仅仅要学习,还要生活,更要心理辅导。有同事开玩笑说,他现在文武双全:会唱会跳会上课会开导学生,还会当爸妈。话糙理不糙。虽名为老师,但要承担很多教书以外的工作。
其次,班主任工作面临较高的风险。前文已经提及,现在孩子数量少,家长都注重对孩子“质”的培养。从理论上来说,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生都是第一,门门考100分;实际上,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努力程度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学生个体的功课成绩差异。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学生学习好是学生学得好,学习不好是教师教的不好。总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有明显的将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合理化”的归因行为,使教师无论在怎样的场合之下都处于劣势。自从阅读并学习了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后,我明白了这种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大部分人习惯于将失败的原因归因到自己无法掌控的或者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上,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然而,这对于教师来说就很有风险,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尚未形成,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仅仅通过同龄人的片段性的描述或者家长、老师的一些提醒或者劝告得知,缺乏一定的客观而准确的判断力,这就使得这个阶段的孩子天真幼稚,很容易发生被人拐骗、性侵等产生恶劣影响和后果的事情。而一旦类似的恶性事件发生,家长和社会第一个谴责对象就是教师,其次是学校,这在寄宿制学校尤其明显。
另外,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工作对教师个人的奉献能力、抗挫力、人品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职位一样,对于教师这份工作,民众对教师的整体期许还是相当高的。而一旦某些教师无法达到社会期望的高度,整个教师队伍就会被连累,成为众矢之的。总之,教师是不能犯错的。平心而论,从社会、家长的角度来看,这种心理完全是能被理解的。但是从作为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从教师只是一份工作的角度来看,这对于教师时是极其不公平的。在市场经济今天,让一个人无条件无私奉献,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得到一些物质上的实质性补偿或者精神上的成就感。
提出问题的终极目的不是揭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究竟如何做方能做好工作呢?
第一,做好自己的心理疏导工作。近些年,新闻上总时不时地出现某某教师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等一些恶性事件。这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今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明显存在问题的事情。退一步说,如果教师自己遇到问题都无法想通,还能开导好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吗?据笔者观察,近几年,在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付出和收入不对等的问题,教师经常调侃自己“睡得比狗迟,起的比鸡早”,且在教师行业中,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职称越高,工资收入就越高。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学校,尤其是偏远小学,职称、工资收入高的课少,而职称、工资收入高的反而是那一批工作量少的老同志。这就得教师做好自我心理开导工作。
第二,学好心理学。现在国家很多教育性质的问题都在明确提出,学校必须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然而,这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心理咨询服务在学校的重要性。教师学点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专业功底必须很扎实。事业有专攻,有专攻就得学好,方能教学生,这是原则也是底线。
总之,想要做好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它更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不忘初心的死守。
参考文献:
[1]凌燕.《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幸福感之探索》,《小学德育》,2009年第16期.
[2]张菊兰.《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革新》,2015年第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