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红艳
【摘 要】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英语教学的重要性逐渐的凸显出来。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是可以让学生们的英语成绩得到充分的提升。互动教学是目前比较契合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之一,应当受到小学英语教师们的重视。小学英语教师们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在小学英语中运用互动教学。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
0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许多的小学英语教师们所采用的英语教学方式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师们所采用的英语教学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现今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的现状堪忧。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们应当要学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互动教学,要注重自身与学生们的互动,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1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1使用比较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
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师们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方式是比较传统的,并且他们认为自身的教学方式是无数前辈们教学经验的集合是适合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学的[1]。然而,他们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方式是将自身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是比较枯燥的,许多的小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逐渐的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他们的英语成绩自然是难以提高的。
1.2缺失互动导致课堂氛围的下降
当前许多的小学英语教师们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方式是缺乏互动性的,没有互动性的英语教学方式只是教师们一个人的独角戏。现今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既是教师们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讲课下面的学生们却没有丝毫的触动[2]。这就是缺乏互动所导致的后果。由于缺乏互动,教学信息的反馈效果是相当糟糕的,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的下降。
1.3对于互动式教学没有理解透彻
当前许多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他们也开始在英语课堂中使用互动式教学,然而其效果却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今许多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并没有对互动式教学理解透彻,他们认为互动式教学就是放松课堂。众所周知,小学生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极其差的,一旦放松课堂就会导致课堂纪律严重的下滑,从而影响小学生们英语成绩的提高。因此,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应当要充分的理解互动式教学。
2如何提高师生互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2.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应当要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要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这是提高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3]。在实际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们就应当要成为一名合适的引导者,例如在教授学生们英语词汇的时候,教师们可以抛弃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让学生们记住英语单词,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寻找单词的实物来让学生们去进行单词记忆,进而让学生们记住这个单词,从而扩充他们的词汇量。
2.2注重提问方式的完善
现今的初中英语教师们应当要注重提问方式的使用,良好的提问方式是能够让初中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的,是能够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例如在教授学生们新的英语章节的时候,小学英语教师们就可以采用分阶段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们快速的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成绩。教师们在提问方式的选择上应当要使用递进式的提问方式,要一步一步的将学生们带入新章节的学习中去,从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新的英语知识点。
2.3要使用鼓励的语言进行英语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是有兴趣驱动学习的群体,因此维护和建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师们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小学英语教师们应当要意识这一点,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多多的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切记使用命令式的口吻进行教学,以免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4]。除此之外,教师们也可以使用一些小小的奖品来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进而让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也应当要进行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是难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成绩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们就应当使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英语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契合学生们心里的提问方式和教学语言,要让自身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洪利.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
[2]王惠芳.课堂互动与第二语习得——“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与运用[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5(04)
[3]朱铭.外语课堂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
[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4]王耘,王晓华.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与学生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