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工作发展的环境与需求分析

2017-11-07 22:50任珂刘波王海波
科技视界 2017年17期
关键词:发展环境需求

任珂 刘波 王海波

【摘 要】随着国家和公众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及需求越来越高,气象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了解目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外在和内在环境,准确定位国家和公众的需求是下一步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取得飞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气象科普业务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公众的需求,重点针对政策法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评估考核机制建设等五大方面来分析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环境和需求。

【关键词】气象科普;发展环境;需求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7)17-0087-002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Needs of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Work Development

REN Ke* LIU Bo WANG Hai-bo

(Meteorological Propaganda and Popular Scienc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and demand of popular science and science work,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work has achieved some achievements,but it also faces serious problems.How to accurately and earnestly understand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work,and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ublic is the next ste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demand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demand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work in five aspects:policy and regulations, infrastruc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assessment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science;Development environment;Demand

0 引言

近年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频发,与民众相关的科普需求增长较快。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下,公众更加广泛地需求应对气候变化及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的气象科普知识。同时气象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近几年来雾霾多发,对人们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带来了威胁,公众对生活气象服务及相关科普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从大方向上,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活气象服务的科普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小的细节上,公众对科普产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科普活动的内涵和深度、科普场馆(基地)展项的科技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也有了更高的期望。虽然同其它行业相比较,气象行业的科普工作由于起步较早,一直走在前列,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其它行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气象科普工作受其经费、人员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的“短板”逐渐显露出来。公众需求既是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鞭策,更是气象科普工作发展的机遇,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下,如何紧紧围绕社会需求,结合重点人群,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是我们目前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本文从气象科普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公众的需求,重点针对政策法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评估考核机制建设等五大方面来分析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环境和需求。

1 气象科普政策法规环境及需求

1.1 气象科普政策法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普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气象科普政策法规体系由与气象科普有关联的国家的综合性科普的政策法规、气象相关政策法规中的气象科普条款和专门的气象科普政策法规三个层次的政策法规内容组成[1],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等都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提出了要求,并对气象科技应用、气象设施与探测环境保护、科普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经费投入、激励奖励措施保障等都做出了规定。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为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了诸多机会和广阔舞台。我们需要有机结合国家规划、公众需求以及气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推动气象科普工作。endprint

1.2 气象科普发展的政策法规健全需求

气象科普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为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策保障,然而,随着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生活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这都将会对气象科普工作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也会对气象科普政策法规对气象科普工作的保障支撑也提出更高、更全面、更细化、更具体的要求。目前的气象科普相关政策法规仍存在不健全、不系统、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不够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对政策法规的监测评估还是空白。

在这种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就对气象科普政策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气象科普人才、气象科普基础设施、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共建、气象科普标准化、气象科普多渠道投入及气象科普监测评估等方面。

2 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环境及需求

2.1 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环境

气象科普基础设施是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为公众提供气象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是气象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发展,拥有一大批气象科普场馆(基地)、公共场所科普宣传设施及流动气象科普设施。截至2014年,全国有288个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成1150个校园气象站。组织开展特色气象科普活动5278次,参与公众达570万人次,发放科普宣传材料(含光碟)400余万份[2]。

通过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展现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活气象服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公众进行传播、普及。

2.2 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尽管我国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致使我国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很好的达到理想效果。关于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行业性指导的标准及规范不够全面和完善,缺乏对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成以后的业务管理、评估及考核,缺乏创新性、互动性的气象科普展品展项,建设理念落后僵化,各地气象科普场馆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性发展。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扩张建设,我国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加深了气象科普基础设施不足及水平不高的矛盾,公众对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就要求加强对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功能定位、公众需求、发展趋势、先进经验及案例等);健全建设标准及管理规范,建立评估考核机制;融合高新科学技术,注重展品展项设计思路和参与度;结合自身条件和气象资源优势,追求自身特色,突出差异性发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气象科普服务品牌;走进综合类科技场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集约化建设道路。

3 气象科普资源建设环境及需求

3.1 气象科普资源建设环境

气象科普资源是气象科普工作的基础。气象科普资源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有图书报刊、影视动画、展品展项、游戏等,为气象应急科普服务、气象科普活动、气象科技场馆开放等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图书主要依托气象出版社,期刊、展品展项主要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报纸主要依托气象报社,影视、动画主要依托华风影视集团。当然,各成员单位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类型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中国气象局其他直属事业单位及各省级气象部门也十分重视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

3.2 气象科普资源建设需求

目前,气象科普资源来源广、数量众、种类多,但由于缺乏前期整体规划与计划,缺乏资源信息沟通,造成气象科普资源重复建设,创新性气象科普产品缺乏,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气象科普资源建设的关键在于抓好“内容”和“服务”建设。以内容开发与信息资源为突破口,以创作队伍和机制建设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全力发展气象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立气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及时交流科普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信息,结合各单位业务工作,对科普职责进行分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步骤、有侧重、有特色地开展工作,对全国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进行整体规划、管理,避免资源重复开发。既能为公众提供气象科普教育服务,同时又为全国气象科普机构和科普工作者提供科普资源服务,并以互动交流和互动体验为主要特征形式。規划建设气象科普业务系统,为全国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共建、业务交流培训等提供平台。

4 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及需求

4.1 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环境

中国科协制定公布的《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科普人才分为农村科普人才、城镇社区科普人才、企业科普人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普志愿者以及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六大类。气象部门可立足实际需求,侧重气象信息员(农村、城镇社区)、校园气象站辅导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科普志愿者)以及气象科普专职兼职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目前,全国气象科普专职人员近200人,兼职人员近2000人。

2012年8月,中国气象局成立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其主要职责包括全局性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策划与组织实施、全国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业务指导、全国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规划与计划的编制、气象宣传与科普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等。宣传科普中心的成立及业务运行,有利于对气象科普人才工作的统一部署,研究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制定气象科普人才规划。

4.2 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求

目前,气象科普队伍主要集中在从事气象工作的业务人员,兼职业务人员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从事气象科普宣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情势,在当前气象科普需求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其表现的更为明显和严重。

随着气象科普事业的深入开展,气象科普人才的匮乏问题日益突出。专职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短缺,高端科普人才匮乏;科普人才选拔与培养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建立科普专业人才的技术职务认定标准及相关实施办法,建立气象科普人员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及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和科技创新最新进展向公众传播普及,将科普工作绩效正式纳入科技评价体系。

5 气象科普评估考核机制建设环境及需求

5.1 气象科普评估考核机制建设环境定期开展气象科普统计工作和调查是评价气象科普工作效果的重要内容。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评估与考核有利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改进工作,进而使得气象科普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目前我国现有气象科普评估指标的设计在气象科普发展规划、科普成果、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3],主要用于气象科普的宏观评估,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估指标体系。

5.2 气象科普评估考核机制建设需求

气象部门目前对全国气象科普工作的调查与研究在时间频次及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逐步将气象科普调查统计工作纳入气象科普日常管理工作中,定期开展气象科普实施工作监测评估,逐步建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实效、保障措施,通过自查自评、验收考评、汇总审评等,进行评估进而予以表彰奖励,促进各单位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孙健,等.我国气象科普政策法规现在研究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8):25-29.

[2]中国气象局,编.2014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

[3]陈翀,马孝文,李忠明.论我国气象科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193-195.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环境需求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