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骏
慕课最早出现在2008年,阿利克·克劳斯教授首次开设基于网络的课程——《传媒与开放教育》,为之后慕课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技术准备。2011年,慕课开始井喷,在短短几年中,获得了不亚于印刷术的赞誉。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Udacity课程与Couraera和edX联盟,创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慕课平台。从此,慕课快速蔓延至全球,与慕课三大联盟合作的高校越来越多,全球有上千万的学生学习过慕课课程。慕课时代已然到来,世界正处于慕课引起的教育革新的风暴之中。翻转课堂兴起于2007年的美国 ,“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就被翻转成“先学后教”。后来这一教育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逐渐传播开来。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施先学后教的课堂教育,不仅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的自主权,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也推动了教育制度的变革。慕课与翻转课堂紧密相连,慕课的出现使得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刻,也完善了翻转课堂的教育环节,两者将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陈玉琨田爱丽编著的《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翻转课堂与慕课,从客观、理性的视角描摹翻转课堂与慕课的发展演进,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出发一步步深入探究慕课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发展与完善,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生态的影响。本书共有六章,从慕课与翻转课堂的诞生发展实践讲到两者依据的知识理论基础、微视频的制作、进阶作业与诊断性测验等细节问题,再到慕课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发展实践与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深层次问题中,结构紧凑。本书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第一,内容详尽,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通俗易懂。慕课与翻转课堂兴起,并依托先进技术迅速走遍全世界,它们的兴起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网络学习风,各种学习资源在网上都可以便捷地获得,传统的教育方式正面临巨大的挑战。编者首先详细介绍慕课与翻转课堂兴起的背景,及其兴起过程、特征与意义,让读者对慕课与翻转课堂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美国、加拿大等的实施经验加深读者对慕课与翻转课堂的了解。然后,编者详细介绍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系统设计的学科知识图谱的构建,详细讲解了慕课的知识结构与翻转课堂进行的过程,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展示慕课的科学性以及翻转课堂中蕴含的逻辑规律。接下来,编者用两章的篇幅介绍教学微视频的制作和进阶作业域诊断性测验,这是与传统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同的环节,也是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特色。这两个章节在向读者交代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关键所在的同时,也是通过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对比肯定慕课与翻转课堂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最后,编者跳出翻转课堂本身,从整个社会教育的高度俯视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肯定翻转课堂所肩负的教育工作,深入探讨翻转课堂对于整个现代教育生态的巨大影响。可以看出,编者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胸中有乾坤,循着清晰思路层层铺一开,然后一步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将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展示给读者。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用大量的实例说明增强说服力。如,在第一章编者介绍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兴起及其意义和价值后,特意举例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实施翻转课堂的措施,以及慕课在这些国家的实施情况,印证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价值。在第五章,编者为了让读者对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与优势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采用了美国与中国的翻转课堂实践对比,考察了中国重庆市聚奎中学、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温州第二中学的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给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
第三,视野开阔,紧跟潮流。编者着眼于世界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出发,引导出慕课与翻转课堂这两种广受好评的教育模式,体现出编者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态度。慕课与翻转课堂都是起源于国外,所以要论述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必须要研究国外的慕课發展与翻转课堂的实践,但若只介绍国外的慕课与翻转课堂就显得过于片面了。编者凭籍深厚的教育学功底,在介绍过程中适当穿插慕课和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就将对慕课与翻转课堂的介绍转到在中国实施的问题轨道上来,不仅更具有实践性,也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所接受。全书并没有流入理论介绍的俗套,特别是在最后一章对翻转课堂改变现代教育生态的探讨将本书的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展示出编者的学识高度与对翻转课堂的认识的深刻性。
当前,受科技进步的影响,人们的知识结构与认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大爆炸中海量信息快速传播,让知识成为共享信息的一部分。教育也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传统的发生在教室中的面对面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慕课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望,翻转课堂的实施也推动了教育模式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应试教育备受诟病,当前的教育生态受到慕课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影响正在逐步向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对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的研究,尤其重视翻转课堂对改革教育模式的推动作用。本书对慕课背景下翻转课堂的研究探索无疑可以给人们以启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重大价值,所以受到读者青睐。
(作者系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圣达楼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