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琦
【摘 要】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诵读经典,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读写能力,还能很好的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通过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借鉴经典,孩子们在经典中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习到了古人伟大的智慧,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孩子们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国学教学进行浅显的探究,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国学;必要性;方法策略;补充课文内容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滋润人的心灵,同时能够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作为小学生,正是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国学经典的学习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经典的学习, 可以培养孩子们孝顺父母,热爱祖国,增加词汇量,对孩子的背诵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习国学经典的必要性
国学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二、教学国学经典的方法策略
1.趣味化的形式
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時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贵在力行
中国传统文化“贵在力行”。我们要在生活学习的小事中落实国学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时更是机会的教育点。比如见到学生在读书时心神恍惚,到处张望时,我会提醒学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当学生讲粗口时,我也会教育他们“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当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不如坐姿站姿和走姿不文雅时,我会教他们要有礼节,做到“步从容,立端正”。经典贵在“学以致用”,我们不要照搬,要活学活用,唯我所用。
三、国学经典补充了语文课文内容
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学生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国学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在纯净空廓的心灵奠基灿烂的中华文明.
[2]沈德利.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