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才
钧瓷烧制始于唐盛宋,到了元代其烧制技术就失传了。后来,卢家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掌握了钧瓷烧制技术。卢家分外看重信誉、名声,烧制的钧瓷只要有瑕疵,就决不出售。卢家长辈规定“宁砸器,不砸名”,把它作为一条家训传承下去。在这条家训的指导下,卢家人代代都把卢氏钧瓷的质量摆在第一位,把名声视同生命一样重要。而重视和珍惜名声的人,无疑都能成为大家。
胡适在写文章方面成名很早,他在成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格外小心谨慎。尤其对写作,更是这样。他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李宗仁曾对胡适在写作上的极其慎重态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评价:“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胡适的写作态度和行为,真的令笔者肃然起敬。是啊,人生在世,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得自尊自重,都得爱惜自己的名声。
梁启超对自己的书法是慎之又慎的。胡适曾对人说起,梁先生在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3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何以故?胡适以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梁启超如此珍惜名声,令人敬仰。
吴冠中历来爱惜画名,晚年几近苛求。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如果追求市场行情,则无异于艺术的自杀。虽然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寸纸寸金,但他从不屈从金钱,更不附庸世俗。他把艺术看得格外神圣,他要做到:“绝不让谬种流传。”他每每将“不满意之作”付之一炬。对有些画,有时连他自己都不忍心下手。于是,他就狠心地让家人去烧。就这样,数百幅浸染着他无数血汗的画,转瞬间就在他眼皮底下化为灰烬。即便如此,他也不发出一声叹息。吴冠中只想保留那些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给后人。他说:“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老对画画的虔诚和谨行,是对名声珍惜啊。
麦家曾经用3个月时间,一口气写出了一部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刀尖》。后来他在修订这部小说时,发现该小说中有许多破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他为此后悔得不得了。于是,他在做客央视《开讲啦》时,公开自责自己:“我为什么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呢?我做得太不应该了。”在此之前,他还向外宣布,从此不再写谍战小说。麦家在写作态度上变得十分慎重起来,生怕写出经不住推敲的作品。这几年,麦家只出版了一部新杂文集,没有出版新写的小说。他也不是不写小说了,而是写得分外慎重,分外爱惜羽毛了。据他自己透露,这三年一直在进行小说创作,但并没有一个特别时间计划。“现在在写的小说,光是开头就已经写了六七稿,最长的一稿写了两万五千字,然后被自己枪毙了。”麦家由一度不够珍爱名声转变为格外珍爱名声,这就是悟。
蒙古有句谚语:“孔雀爱惜尾巴,好人爱惜名声。”名聲标志着一个人生命价值,爱惜名声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行。但愿我们都能像卢氏钧瓷家训“宁砸器,不砸名”那样,爱惜名声。
(编辑/张金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