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演奏音响版本比较

2017-11-07 18:36赵燕
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赵燕

【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初期俄罗斯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浪漫派音乐的传统继承者。拉赫玛尼诺夫在作曲、指挥和演奏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全能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十分丰富,作品涉及歌剧、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协奏曲、交响诗和大量的钢琴前奏曲、变奏曲、练习曲等。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创作极富民族性,旋律优美流畅,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与柴可夫斯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钢琴作品处于中心地位。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演奏版本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60-02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平与前奏曲

(一)生平与创作。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1943)是20世纪初期,俄罗斯的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自幼学习钢琴,先后进入圣彼得堡、莫斯科音樂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学生时代就创作了独幕剧《阿列科》,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还不够成熟,但也初步显露了他的创作才能与天赋,得到了莫斯科音乐界的关注。十月革命后他离开俄国,定居美国。其出国前的作品以抒情风格为主,具有俄罗斯风味,出国后头10年主要从事演奏活动,公开向人们表示他对家乡的怀念。他的音乐创作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6-1897),音乐学院学习以及毕业后成为自由艺术家时期。他随塔涅耶夫与阿连斯基等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由于创作的《第一交响曲》(op.13)在1897年首演失败,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打击,一度对自己的创作失去信心。后经治疗,恢复了自信,继续创作。

第二阶段(1897-1917),他一直在莫斯科等地以作曲家的身份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有《第一奏鸣曲》《第二奏鸣曲》以及两组《前奏曲》《音画练习曲》。

第三阶段(1917-1943),苏联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俄国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了家园,前往美国定居,这一阶段的创作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色彩,创作力减弱。

(二)前奏曲。前奏曲是一种器乐体裁形式,早期巴赫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含48首赋格曲,每首赋格第一首为前奏曲;19世纪肖邦也创作了一套前奏曲,共24首,分布在大小24个调上;拉赫玛尼诺夫在1892年也模仿肖邦的方法先后写了24首钢琴前奏曲。

二、《升C小调前奏曲》的音乐分析

《升C小调前奏曲》为24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完成于1892年,在俄国演出后受到了许多钢琴家的喜欢,作曲者也因此广为人知。这首乐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献给老师阿连斯基先生的。

该乐曲曾以《莫斯科的钟声》为标题出版。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钟声给学生时代的拉赫玛尼诺夫留下深刻印象,它深沉、浑厚、庄严,象征俄罗斯民族精神,由此启发作曲者创作这首乐曲。

第一部分:14小节,lento慢板。为重复结构单乐段。主导动机(MI)陈述后,反复呈现了8次,而副动机(MII)跟随做出扩展、模进等运动,形成连贯而紧密的态势。

第二部分:31小节,agitato激情的。为对比性中部重复结构单乐段。半音阶构成的第三动机与低音部半音运动的发展,推动着情绪不断激化;短促的呼吸与动机的起伏如潮起潮落。

第三部分:12小节,lento慢板。再现前面的华彩经过句为(MI);再现后,力度和音响更加浑厚。

结尾处7小节。

三、《升C小调前奏曲》的风格特点

(一)浪漫主义风格。拉赫玛尼诺夫由于长期的钢琴演奏与学习,使他的创作直接承袭了肖邦、李斯特等人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总是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似乎处于一种精神释放之中,深沉中又有宏大的一面,带着无尽的人世沧桑和变幻感,还将个人体验、吸收和继承的前辈经验结合起来,将个性表达体现在传统形式中。

(二)民族风格。强烈的民族性。俄罗斯是一个富有艺术天赋的民族,音乐作品一般都旋律优美、深情动人,在演奏上对于作品的歌唱性要求极高,拉赫玛尼诺夫以特有的艺术天性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对本民族诚挚的热情,他的演奏有着巨大的温暖与激情,蕴含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道德力量,既研究本民族的旋律与艺术思想,又继承发展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手法上可以看出,他的创作内容和题材与浪漫主义和俄罗斯民族音乐有着紧密联系,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但他个人的音乐风格也很独特。

四、版本比较

选取了演奏《升C小调前奏曲》的阿什肯纳奇、亚历克斯威森伯格、穆拉林帕尼三个音响版本进行比较,结合自身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和演奏提供依据及参考。

(一)演奏家与演奏版本

1.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奇(VladimirAshkenazy)。莫斯科人,出生于1937年,自小开始学琴,9岁跟随中央音乐学校的塞巴蒂安老师学习。1972年入冰岛籍。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曲目极广,最擅长俄罗斯作曲家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

2.亚历克斯·威森伯格(AlexisWeissenberg)。保加利亚著名钢琴演奏家,出生于1929年,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钢琴大师,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的代表人物。格拉基洛夫为他的钢琴与作曲教师,1946年考入朱丽亚音乐(下接第62页)学院,1947获列文特里特国际钢琴大赛一等奖,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3.穆拉·林帕尼(DameMouraLympany)。英国著名女钢琴家之一。1923年被送往比利时的女修道院,她的音乐天赋很快受到修女们的注意,送她到比利时列日音乐学院学习,后考入皇家音乐学院继续深造。随后,穆拉在维也纳跟随PaulWeingarten、MathildeVerne继续钢琴学习,并于1938年赢得Ysaye钢琴大赛亚军。

(二)演奏特点分析

1.音乐情绪上进行比较。这首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上的第一首,阿什肯纳齐演奏的比较严谨沉稳,好比在一个特定框架内,不允许超出一丝一毫;而威森伯格演绎的中部是最淋漓尽致和剧烈的,像疾风迅雷。阿什肯纳齐在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内敛、更柔一点。穆拉的演奏温柔细腻,像是在苦苦追问,寻求答案。

2.乐曲结构的分析。这首前奏曲为典型的A+B+A的单三段曲式。三位演奏家在A段演奏稍慢,在B段中,阿什肯納齐的演奏比A段稍快,形成对比,威森伯格的演奏生动活泼,穆拉的演奏自然柔美。A段同A段相同,尾声处三位钢琴演奏家都以弱音结束。

3.分句。阿什肯纳齐的分句从乐曲第一小节A、升G、升C三个音后开始,其他连线按乐谱分句子;威森伯格的分句按乐谱标注来演奏,同阿什肯纳齐有相似之处;穆拉的分句准确按乐谱标释来演奏,同时加入自己的见解与风格。

4.踏板。阿什肯纳齐的踏板作品中,幵头的三个和弦使用了长踏板,烘托出钟声的回声效果,其他旋律部分使用长踏板使旋律更为优美;威森伯格的踏板用得比较少,所以他的音色十分坚硬,较少使用踏板对情感的表达有较大的影响;穆拉使用长踏板较多,把女性柔美气质发挥到了极致。

(三)演奏风格

1.阿什肯纳奇。他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具有俄罗斯学派的严谨,对钢琴的音色要求较高,演奏精巧细腻,优雅流畅。

2.威森伯格。他的演奏有浓郁的现代风格,速度明快、技巧高超,不同于传统的演奏,具有独特的个人特点。

3.穆拉林帕尼。其演奏风格温柔细腻,情感丰富,自然流畅。

五、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中,蕴含着深刻的悲剧力量,这种悲剧力量常体现在他下行的旋律线条,末日版的音调中,表现了他的深沉与对命运的思考。这首作品虽然是拉赫玛尼诺夫青年时期所作,但他的表现在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也不多见,所以至今仍是24首前奏曲中的经典之作。他把俄罗斯的文学、历史,尤其是那些广为流传的丰富民歌民谣,都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当中,处处渗透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参考文献:

[1]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

[2]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5]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