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
9月28日,全球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在北京举办“2017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发布会,IQ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车质量的差距已连续第七年缩小,从2000年至今,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的PP100差距已从396分缩小至13分。
在引领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品牌正在逐渐向国外成熟市场拓展,而在谈到中国品牌如何才能进入国际成熟市场时,J.D. Power中国区业务拓展副总裁张华认为,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品牌要对自身要求更高,只有达到国外主流市场的质量标准才能够进入,否则没有任何优势。
在进入J.D. Power中国区之前,张华曾在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工作逾12年,在这期间,张华一直负责自主品牌的海外市场拓展和运营,对中国品牌切入国际市場的趋势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和经验。
张华在接受汽车周刊专访时表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条件和投入,能否做到根据目标市场对产品定义和开发,进行产品质量管控是关键因素,在收益方面,做好可行性分析。
Q:研究机构是最能发现问题的,您觉得对于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包括厂家、消费者,您有什么建议吗?
A:您也看到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分值缩小很多了,在生产制造方面大家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现在大家都开始转向提升感官质量上,怎样提高客户或消费者进车以后整个感官的舒适性,提高消费者的感受,这是主机厂后面需要下很大工夫去了解的。包括对合资品牌也是一个道理,随着中国消费者开始成熟,他们对终端消费产品要求也提高了,如何在品牌原有的产品上,或者说如何为中国消费者开发出一款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这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Q:中国消费者与国外消费者在新车质量问题反馈方面有何不同吗?
A:我就举欧美市场的例子,欧美消费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文化背景、教育以及汽车市场的发展,他们的购车理念相对成熟,他们对车非常了解,甚至有的会自己修车,美国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车库,而且他们购车一般已经不是第一辆了,甚至是第二辆或第三辆,所以他们在开一辆车的时候很容易知道这个车的设计缺陷在哪里,故障在哪里,所以他们反馈更多的是车的设计缺陷。中国消费者还处于起始阶段,所以大家反映更多的是故障问题,比如车子缝隙大不大、好不好开,更多的是直接的感官问题。从我们调研发现中国消费者特别在意车内的异味,这可能跟整个中国空气质量不好、环境污染有关,但相对来说异味反而不是国外消费者特别关注的地方,甚至有些消费者觉得有味道才表明是一辆新车。
Q:我知道您之前在自主品牌车企工作多年,而且都是在负责海外市场拓展,您觉得自主品牌走出去会遇到瓶颈吗?
A:是的,我虽然在海外工作,但接触的竞争对手基本是国内的合资品牌,其实就是国外的品牌。还有,合作的伙伴基本都有销售日系、韩系、欧系、美系汽车的经验,因此接触的体系等各方面会更全面一点。但就终端来说会明显感觉到国外消费者对车的要求和国内消费者要求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仅仅在乎低价,还更要求质量保证,而且质量保证对他们来说只是底线,除此之外他们更希望看到你的车有些什么样的亮点才会愿意尝试,毕竟对他们来说中国制造在过去很多年都不意味着高质,只是意味着低价,所以怎样说服海外消费者,事实上自主品牌在海外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在国内面临的挑战更大。
Q:通过这些年对新车质量的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反馈有很明显的变化吗?
A:是的,我们从消费人群观察发现,过去有90%以上的消费者是第一次购车,这几年比例降到了85%以内,也就是有15%的消费者已经不是第一次购买车辆了。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未来几年还会持续下降。这个比例的变化会反映在终端,他们对车已经有一定了解,对基本的操控性、刹车、缝隙有所了解,这些问题在他没有上车时就已经发现做得好不好,所以他在买第二辆车时会更多关注他的感官质量,比如材质好不好、有没有异味、雨刮,中控台,车内电脑显示等等,所谓的缝隙好不好,涂料涂得怎么样,这些东西已经不是他们主要的关注点。
Q:J.D. Power的新车质量研究已经做了很多年,但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是在购车后才反映了很多问题,除了投诉和维修,J.D. Power做这项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A:事实上目前中国主要的途径还是通过去厂家指定的维修站维修,要不然就是通过合理渠道投诉,但事实上我们调研最大的意义在于把这些客户反映的情况让将来打算或计划买车的客户参考,比如对异味特别在意的客户,可以看一下哪些品牌在异味方面表现比较好,会考虑从这些品牌中进行选择;有些车辆操控性比较好,他可以从这些品牌中选取,尽量选取他最在意的点打分比较好的品牌,对他不在意的品牌相对分值不那么敏感,所以我们的调查价值主要是在于这部分,当然同时我们也有跟主机厂合作,帮助他们如何解决产品的问题,从设计阶段开始就避免解决这些客户比较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