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在半坡飞扬
西安半坡,是坐落在白鹿原畔、浐河东岸、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遗址,现建有博物馆,中外驰名,属拓荒启后的仰韶文化系。前不久,我随友人再游半坡,感慨良多。
由半坡博物馆向南望去,晴空下,被称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巍巍秦岭清晰可见。在半坡博物馆的东南方向约四十里的秦岭北麓、灞河的源頭有个叫公王岭的地方。大约一百一十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林密草茂,气候温润,浐灞河流域最早的原住居民、人类的先祖“蓝田猿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先祖们在这里打制石器,捕获野兽,发现并保存火种,驱逐黑暗,过着简朴的生活。当族群不断扩大时,族人逐渐走出山坳,沿倒淌的灞河在白鹿原周边发展。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看似弹指一挥间,先祖们却历尽坎坷,历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跋涉,艰难地行进,爬至半坡。长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觉得,广袤的原野更适宜生存。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制作工具、打渔、捕猎、耕种,烧制极具力学原理的尖底瓶、几何图案人面鱼纹盆,创造发明出汉字符号雏形等原始文明。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两千年!从此,华夏民族的祖先们由深山走向河川、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繁衍,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看着博物大厅的尖底瓶、陶罐、陶盆,我仿佛看到赤身裸体的先民在制陶劳作中,忽然来了例假,经血淋漓,顺着双腿滴入脚下的泥土,年轻的老祖母们毫不在意,伸手一摸,朝陶坯上抹,将陶器泥坯送入烈火熊熊的窑炉……至今,那陶罐瓦盆尖底瓶仍红红火火,色彩斑驳,气息扑鼻,令人眼热!
我仿佛看到年轻力壮的老祖母们,在奋力围猎野兽时,硕健的胴体被阳光抚摸得油光铮亮,体毛该茂盛的地方茂盛、该疏朗的地方疏朗,乳房盈溢,顺着胸膛流出,和汗水一起滚落体外、滚落下坡。血乳交融汗水蒸煮汇一河,溢出希望,溢出鲜活,水滨芳草茵茵,河里鱼壮蟹肥虾儿多,溢出生机勃勃!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知羞耻、明礼仪。为了必要的避讳、雅观,以便扩大交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年轻的老祖母们用兽皮做面料、兽骨当针梭、兽筋充丝线,制成时装腰间裹;用兽牙当项链、石头当斧钺,战天斗地,摩拳擦掌,声威赫赫;那彪悍粗犷的勃勃英姿,生龙活虎,影映浐河。
啊!我仿佛看到白鹿原上“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宏阔场面,我仿佛看到浐灞河畔制陶稼穑、驯狗养鹅、鹿鸣啾啾的生活是那样安乐祥和。祖先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只铭记老祖母那赤裸的身躯,或丰盈或娇弱,抖动的胸乳或坚挺或垂落,分不清谁是爸爸,谁是哥哥。衣食住行的伴奏是老祖母们的笑语欢歌,还有童年的探戈、迪斯科。每到约定俗成的月缺月圆之夜,祈福祭祀、驱邪降魔,围着篝火,劲舞狂歌,有情有义日月长,无私无欲天地阔。
蓦然回首,时光如梭。老祖母的基因传给你传给他传给我,正在各人的血液中活跃着。然而,有人沉湎于把玩老祖母干瘪的老乳,纵情欣赏体验那无遮掩的赤裸,更有人思谋着,如何用老祖母的基因,还老祖母一个繁荣昌盛、辉煌亮丽的半坡。博物馆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风驰电掣的汽车火车就是无声的诗,无韵的歌。
半坡博物馆院内,有一女先民执瓶汲水雕塑。微笑,如她手中瓶里的水,永恒地流;微笑,如她青春的魅力,永恒地飘!
走出半坡博物馆大门,我耳畔萦绕着博物大厅里一块石头的诉说,她说:“我不是什么圣物,不是什么宝货,我只是有记忆的一颗石头。人类的童年,用我打猎、用我燧火、用我耕地、用我削割,历经几千年的沉默,重见天日入史册。风剥蚀的是我身上的沙土,雨洗去的是我身上的泥垢,留下铜、留下铁、留下火,为华夏文明史铸造骨骼!”
噢,半坡,吾源吾母吾之根,这分明是丰碑一座!噢,半坡,祖先的希冀和传说,我们,怎能不奋力前行,冲上高坡!
激情洋溢五棵柳
古往今来,一提起柳树,人们想到的就是妩媚、飘柔、婉约、妙曼。一棵柳树营造一片风景,在生机勃勃中给人以风情万种、柔肠千般、令人销魂的愉悦感。到了陕西南大门的镇坪县洪石镇,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这里的柳树,虽也有千般柔肠,却是以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给人的印象不是妩媚、飘柔、婉约、妙曼,而是勇敢、壮观、伟岸、挺拔,舍己为人而不言,以身许民而无怨。
在距镇坪县城北约四十公里左右的洪石镇政府,悠悠碧水,河畔岿然挺立着一排柳树,以其朴实无华却洋溢着神奇魅力的身姿吸引着路人的视线。冲天如伞的树冠,随着视线延伸成一道绿色的长廊,其中有五棵平均树龄超过五百岁的麻柳树更是高大硕壮,宛如几万串珠子的嫩叶在微风的怀里轻轻摇曳。在去年深秋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我随“陕西茶人媒体及艺术家走进大美镇坪采风团”来到这几棵老柳树前,不禁屏住了呼吸,生怕吵醒这几位熟睡的“老人”。
我对这些有灵性的老柳树如此敬仰,不仅仅在于它装点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更在于受到了红石人对它的崇敬的感染。当地人都称这五棵柳树为“英雄树”。
看着这五棵老柳树,我眼前浮现出一九九九年六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降临在洪石镇的场面。当时,大片粮田被淹没,庄稼在暴雨洪水里痛苦地呻吟。无数房屋被冲毁,家园在泥石流中撕心裂肺地痉挛。电力通讯全部中断,除了一道道闪电带来间或的光亮,四周黑云压顶,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更要命的是,滔滔浊流呼啸着向红石镇张牙舞爪而来,仿佛要将镇政府及附近的村庄和群众一口吞掉,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奇迹出现了,河畔的五棵老柳树面无惧色,仿佛迎着来势凶猛的洪水扑将过去,凭着威武不屈的坚强意志和静心修炼五百多年的不败身躯,顽强地阻挡着旁若无人、横冲直撞、咆哮不已的洪水。第一棵倒下的老柳树和另外四棵老柳树携手并肩,与顺流而下的树枝檩椽及杂物筑成一道坚实的围墙。汹涌而来的石块砖瓦没头没脑地撞击着它们的身躯、肢体,随流而下的电线杆等各种漂浮物,肆无忌惮地蹂躏着它们的心灵。老柳树们没有退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昂扬的斗志,拼搏到自己都感到无能为力,坚持到自己的行动足以感动上天。终于,凶猛的洪水认输,远离村庄和群众,归流乖乖地进入河道,驯服地向前行进。没有任何人提示,老柳树自愿地用无言的行动,保全了洪石镇政府和附近七百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谱写了现代版神树佑民的经典传奇。
洪水退后,人们望着早已伤痕累累的树身,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难过得不能言语。乡亲们纷纷自发来到五棵老柳树前,虔诚地抚摸、抚慰他们,有的长跪不起;有的焚香燃烛,祷告上天,为老柳树祈福,愿老柳树雄风常在,福民佑舍;更有村民主动用塑料薄膜包裹树体,为它们披红挂彩。五棵柳树的英雄事迹从此传遍四方。时任陕西省省长的程安东同志得知后,曾绕行几百公里,专程前来看这五棵佑民护镇的英雄树,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时过境迁,“6·25”洪灾留给人们的记忆虽早已被时间抚平,但人们对五棵柳树的崇敬之情却愈发浓厚。被人们悉心呵护的英雄树,显然是有灵性的,当年被洪水冲得东倒西歪的柳树,在人们的精心照料下又慢慢地挺直了腰杆,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清澈见底的碧水河畔上,发了新芽的五棵老柳树更加昂扬向上……它们永恒而忠诚地守护着这地方,守护着这里的乡民,成为洪石镇一道亮丽的景观,成为陕南群众热爱生活、情系故园、不向命运低头的形象名片!
我伫立于五棵柳树下,听河水在微风中轻语,观微风在绿叶间穿梭。近观河水烟波迷离,远眺群山云隔雾绕,大自然在这里被渲染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而五棵老柳树如身披绶带、胸挂勋章的五位战斗英雄,又如洞明世事的五位慈祥尊者,拈花而笑,一言不发,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只在用行动向人们诉说:当你付出的时候,就不要期待回报;当你觉得付出是一种快乐的时候,你就享受那种快乐的过程,不要去想别人会不会把相同的付出回报到你的身上。人在做,天在看,彩虹总在风雨后,种下善缘,终得福报。
站在五棵老柳树前,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强大的人,其实都咬着牙度过了一段没人帮忙、没人关注、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过去了,这就是你的成人礼,疤痕也会像功勋章一样熠熠生辉;困惑了、恐慌了,本该过去而丧失信心、畏缩不前导致求饶了,颓废了,最终没跨过那道坎,便成就了终生缠绕你的梦魇,令你陷入无底洞般地懊悔!
雨,淅淅沥沥。柳叶,在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圣哲——不,是这几位得道成仙、悟禅成佛的老柳树轻轻地在我耳边诉说:“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己、甚至改变环境的能力。或许我走得很慢,但我从未停下。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最困难的选择,无非只有两个选项:你敢,或不敢。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却没有人愿意付出别人无法付出的。责任是唯一能令你觉得这事儿必须由你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正当理由;勇气是唯一能挽回你在人生牌桌上颓势的一张好牌!”这声音,我不知道同行的朋友听到了没有,反正我是真真切切地听到了。
有人说这五棵老柳树是“观音大士受佛祖之命下凡救苦救民普度眾生”;有人说这是“五岳山神结伴同游时路过此地化身五棵柳救护黎元”……其实,这些说法都低估了老柳树的灵性,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这五棵柳树在洪石镇都生活过五百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都了如指掌,它们难道就不热爱自己的修行地?它们怎能忍心看家园被毁而不奋起抗争呢?听老人们说,年龄超过百岁的树木都有灵性,尤其是柳树。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仍然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种有灵性的树木越多,我们的家园就会越美丽,就会得到更多的福祉!
楼观台,竹影摇风风送爽
北方不像南方,竹子很多,竹林竹海也比较常见。在北方,尤其在关中地区,可称为竹海的只有两处,即周至的楼观台和白鹿原的鲸鱼沟。这两处的翠竹,吐纳道家之清气,根根仙风道骨,颇具神韵。
丁酉盛夏,与友人漫步隐天蔽日的竹海,头顶啾啾鸟鸣,面前清风习习,缕缕凉气袭人,曲径通幽的感觉油然而生。观茂林修竹,如瞻仰心无旁骛的高士修身。身边竹涛轻摇,在耳畔簌簌作响,如同雨落晴瓦,似老祖讲经,置身其中,犹进画屏。站在高处,远眺竹海,靓影摇曳,叠翠泻碧,心旷神怡,留恋忘返。虽说早就知道楼观台有竹林,但猛然看到眼前这茫茫无际的竹林,舒卷着翠绿的烟霞,仿佛一片烟波浩淼的湖泊,荡漾碧波,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惊诧。
据史料记载,楼观台秦汉之际已经绿竹成片,蔚为壮观。东汉班固的《汉书》中也有:“户杜竹林可与南山檀、柘相媲美”之说。“户杜”即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至周至、户县一带。此地处于秦岭脚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便于竹子生长。南山所出山笋壳薄肉厚,色白鲜嫩,细腻清脆,香气馥郁,质量不输江南美笋,秦汉以来就是朝廷贡品。《唐书·地理志》记载:秦岭山中的不少地方每年都向朝廷贡笋,渭川竹笋,户杜竹笋,长盛不衰。
我到过不少有竹的地方,对竹也是情有独钟。我不知道周朝都城的竹当时是如何茂盛,也不知道函谷关的竹后来遭遇什么变故,我只觉得白鹿原的竹与楼观台的竹一脉相承,极为神似。这两处的竹,都清瘦奇崛,不像井冈山的翠竹,虽粗壮、豪放,却不内敛;都蔚然成林,不像桂林阳朔的竹,一小簇一小簇,虽秀气却不壮观;都干净豁达,不像九?山的斑竹,泪流满面,虽婉约却有失优雅风度;都对环境有极高的要求,不是什么地方想移植就能移植得了的,不像分布范围很广的芦竹,虽则不择土壤却置身污淖秽泥姿秀而根臭;都是历经几千年而不败,且至今愈发欣欣向荣的。据传,这是因为老子带着自家庭院的竹根竹笋,西行经过函谷关、武关来到陕西隐居,走一处栽植一竹,过一地布道一方。途经白鹿原考察华胥古国,在白鹿原畔俯视华胥陵,远眺黄帝陵,在白鹿原上的鲸鱼沟畔隐居整理思绪和著述,然后到周至的楼观台讲经。这两处的竹子都由老子亲手所植的竹子的慧根繁衍而成,故而这两地的竹子不像文竹那么娇贵,也不像龟甲竹那么雍容,更不像佛肚竹那么“短节短视”;它比金丝毛竹质朴,比紫竹阳光,比花毛竹俊朗。白鹿原与楼观台这两处的竹,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常茂,都启迪着当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成就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华章。白鹿原下的陈忠实门前就栽植着从鲸鱼沟移来的几株青竹,现已连片成林。当年,忠实老师观竹听风读世界,文思泉涌,最终写下闻名中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将儒释道阐释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北方平原一段乡村故事。烹饪得色香味美,令人垂涎,放在地球村的文化餐桌让世人尽情咀嚼、品啖。不论美食家还是普通食客,都用味蕾发出由衷的赞叹。楼观台下的张兴海,多次来楼观台观竹悟道,品茗听经,焚香抒怀,为世人烹饪出一部《圣哲老子》的精神大餐,再现了老子的精神世界、处世理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漫步楼观竹海,不知别人从中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一条条龙在飞舞,那是一条条清瘦而充满活力的青龙在踏歌劲舞。我看到竹海里,一位相貌奇崛的白眉毛白胡子老者对一位气宇轩昂的黑发壮汉侃侃而谈。喔,那是先师孔子在和圣哲老子交流。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知无不言:“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财物隐藏起来,好像并不富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去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的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了。”
听着老子非常直率、中肯同时又充满希望的话,孔子幡然醒悟:“夫子是说我应该去掉骄气和奢望,审时度势、守拙归真、大智若愚方能成就大业吗?”
老子笑而不语,但微颔之。我却听到竹风送来一阵阵老子的话:“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如果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远处一阵阵稚童朗诵《弟子规》的声音飘进竹海:“扬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加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孔老先生当然也听明白了,那是李老先生在指出自己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没有从别人的角度甚至没有从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些会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这是何等的语重心长啊!他起身抬头,望着竹海上空的鸟,转身踱步,看看竹海深处小溪中的鱼,喟然长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于是,孔老先生改变了以前周游列国的做法,回家后一心一意搞教育“传道授业解惑”了。
“其猶龙耶!”我细细地观看这眼前的翠竹。是啊,楼观台的竹,龙也!难怪人们传说老子的母亲怀了身孕七十二年,才从腋下生出他。你看那竹竿的竹节处一只只旁逸斜出、努力向上的竹枝,像不像腋下生出的新儿?你再想象一下那竹底一条条俯首向下的气根、根须,像不像腋下生出的新孙?能上天、能入地的圣者,非龙莫属。竹,也有此志向和能力,它伴随老子从周都到函谷关,由函谷关到白鹿原,由白鹿原到楼观台,一路走来,一路播撒龙子龙孙、传播龙生龙韵,其犹龙耶!我更觉得,老子的话,是对孔子说的,也是对所有人说的;孔子的话,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的,也是对世人说的。只是我不知道,世人是否听得到、听得懂?
阵阵竹风送来阵阵清凉和阵阵歌声,我仿佛看见诗人王维在鼓琴、吟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洒脱的神情,那物我两忘的境界,令人艳羡;我也听到了另一个声音在吟诵:“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那是最终“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郑板桥在提醒后来者,郑老兄在人上开仓放粮得罪上司,不得以辞官挂印“囊橐萧萧两袖寒”时,仍是“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卖画为生不易其节。当然,置身楼观台竹海,漫步林荫小径,我听到更多的是人们在吟咏郑老兄的另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首励志诗,更是对楼观台竹海的所有竹子竹笋的写照!楼观台森林公园有“百竹园”,荟萃了各种名贵竹品,虽也妩媚迷人,但我觉得还是不如此地原生态的竹子更具神韵。楼观台原生态的竹,跟随老子传经布道几千载,它身经过岁月荣枯,目睹过道德兴废,刚劲挺拔,高风亮节,集坚贞、刚毅、挺拔、淡泊、清幽于一身,时代变幻不改初衷、寒暑交替不易其节,知而不言,为而不争,在陡岩之旁,在溪流之畔,成片或成林地生长,互相依存,根根相连,各自独立向上。虽无牡丹、芙蓉那艳丽的花朵,也不散发春兰、秋桂那浓郁的芳香,但时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和自然的风韵,装点着这片圣地净土,让这里始终洋溢着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魅力。
楼观台灵山秀水,所谓“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名,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胜。”没到过楼观台的人,也绝对难以想象,这里竟隐藏着两万三千多亩的连片竹林。竹影婆娑,灵气浮动,为楼观台背依终南山增添了无限神韵。竹海竹涛,把老子说经处的楼台亭阁映衬得分外地庄严雄伟和幽静空灵。我更觉得不是翠竹美化了楼观台的山水,而是圣哲老子的道德经点化了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