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江苏 扬州, 225200)
改良支持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
张 霞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江苏 扬州, 225200)
改良支持护理模式; 早产儿; 生长发育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时体质量小于2 500g, 身长小于47 cm, 头围小于33 cm[1-2]。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及留下后遗症,病死率较高[3-4]。多研究[5-6]指出,早期护理对早产儿预后和发育有着决定性作用。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本科在早产儿中应用改良支持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46例早产儿为护理对象,均符合临床早产儿诊断标准,包括糖尿病产妇所生早产儿,排除先天畸形、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性疾病患儿,其中男29例、女17例,胎龄34~36周,体质量1.85~3.60 kg。以随机数字法将46例早产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8例,胎龄34~36周,体质量1.85~3.40 kg; 对照组中,男14例,女9例,胎龄34~36周,体质量2.10~3.60 kg。2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及出生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对早产儿实施传统护理方法,包括预防感染、注意保、保持稳定体温、呼吸道护理、合理喂养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早产儿实施经改良的支持护理模式。⑴ 重视护理专科培训,不断提高护理水平。科室选派业务素质较强、具奉献精神的护理骨干参加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 科室不定期选送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资格等级证书; 日常借助网络等方式查阅文献资料,参考先进的早产儿护理知识与服务理念,并在工作中实施。⑵ 建立支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含不同层级医师及护理人员,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或住院医生1名、高年资及低年资护士各2名,高年资护士每日随同医师查房,了解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根据医师制订的针对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在年轻护士协助下共同完成早产儿院内护理工作,并负责指导家属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工作。⑶ 改良支持护理模式。医务工作者通过查房、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了解到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及个体化需求,及时修改在院期间照顾计划; 为早产儿提供连续性护理,强调父母的参与在早产儿院内外护理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除提供早产儿院内支持护理外,还担任指导、教育、培训父母相关护理技能的任务,院外通过随访及电话、微信等方式指导并督查父母正确护理,以满足早产儿身心需要,促进生长发育最优化。⑷ 实施改良支持护理模式。① 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 将早产儿置于温箱中,根据病情、日龄及体质量及时调整箱温,维持中性温度; 减少光线刺激,暖箱外予深色布套遮挡,以模拟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 制订24 h照顾计划,根据早产儿活动规律和睡眠周期实施规律性照顾,护理诊疗等各项操作尽可能避开早产儿睡觉时段,以免干扰其休息; 予鸟巢式护理,将浴巾按照长轴卷成条状,从头部开始环绕早产儿身体1圈,再将浴巾两头相接,在其周围提供软支撑,四肢放松可自然屈曲,以便身体活动[7]; 减少病室噪音,声音强度尽量控制在45 dB内,暖箱上勿放置物品,也不要趴在暖箱上写字,医务人员进出、说话、操作时动作轻柔,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设立最小报警音,如有报警及时回应并消音。② 早产儿抚触: 根据早产儿身体耐受状况予以抚触,一般在生后72 h内进行[8], 在暖箱上方悬挂颜色鲜艳的玩具,每天沐浴后或哺乳前进行,注意保暖,抚触前护士做好手消毒并润滑双手,从早产儿面部开始首先划出一个微笑,逐渐按摩至胸部及腹部,注意避开患儿乳头及脐带部位,再挤捏四肢,最后按摩背部,抚触时注意需以双手指腹进行,动作轻柔,适当用力,以皮肤微红为宜[9], 2次/d, 10 min/次。抚触时面带微笑,保持与早产儿轻声交谈及目光交流,通过抚触及目光的交流,刺激早产儿皮肤,增进感情,抚触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及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停止。③促进舒适: 静脉输液时采用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穿刺前2 min喂糖水或予非营养性吸吮以减轻疼痛[10-11]; 称谓式护理,早产儿无语言能力,但有心理活动,存在精神和安全感及亲情的交流需求,因此护士在护理操作前均应与早产儿进行语言交流,提前告知需做的操作; 做好皮肤护理,每天沐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刺激; 协助早产儿取舒适卧位,四肢自然屈曲,无特殊禁忌尽量保证患儿双手可自由活动,每2 h更换1次体位,根据病情需要,仰卧位、左、右侧卧位、俯卧位交替更换,俯卧位时需在护理人员看护下方可进行; 音乐疗法,早产儿清醒时,在暖箱内播放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每次约10 min, 音量控制在35 db左右。④ 喂养护理: 尽早建立母乳胃肠内营养,防止低血糖发生,减少病理性黄疸,缩短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时间[12], 教会母亲将母乳挤入储奶袋,注明挤奶时间,放于2~4 ℃冰箱内冷藏可保存24 h, 按照挤奶时间顺序进行喂养,如母乳条件不足可予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人工喂养,开始喂养为每2 h奶量1~5 mL, 观察有无呕吐、腹胀情况,逐渐增加喂奶量,吸吮无力可予滴管喂养,待吸吮和吞咽功能正常后,改为经口喂养或指导吸吮母乳。⑤ 非营养性吸吮: 将安慰奶嘴放入早产儿口中,使其产生吸吮动作刺激胃肠蠕动,增加肠道喂养耐受性及体质量增长,可在患儿睡眠间歇、哭闹及需护理操作时进行, 5~10 min/次。⑥ 鼓励父母参与护理: 家庭护理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与早产儿父母充分沟通,并教会其相关护理技能,如臀部护理、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等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父母认同并参与照顾患儿; 利用患儿外出检查及隔日探视的机会,增加父母与患儿接触机会,鼓励母乳喂养,并指导父母在喂养过程中和早产儿多说话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患儿出院前,护士要教会家长掌握发育支持护理方法,并对父母掌握程度进行评估。患儿出院时,责任护士与家长再次留下相关信息包括联系方式、电话号码,并与部分家长建立微信群,发放书面出院指导,指导父母平时多观察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发育迟缓需及时就医进行早期干预; 患儿出院后,护士实施电话跟踪随访,由连班护士在患儿出院次日进行第1次电话回访,内容主要了解患儿回家后一般情况,包括进食、睡眠、大小便等,并解答家长的新问题,指导正确的支持护理方法,将回访内容记录在科室回访本上,对于暂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也一并记录并交班; 需由医师解答的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帮忙解决; 告知家属护理早产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均可随时拨打科室电话咨询,由值班人员负责解答。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增加以及食奶量情况。① 体质量测量: 定时间(每日晨7: 00空腹,沐浴前)、定体质量秤(科室统一固定的婴儿电子秤,结果精确到1 g)测量。② 日食奶量(出生后第10天): 由于根据医嘱统计的奶量与患儿实际食入的奶量会存在误差,因此奶量统计每日由当班护士按照实际食入奶量记录,最后由夜班护士汇总当日总食入奶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增加、食奶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早产儿体质量增加及食奶量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早产儿因胎龄不足,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各类疾病,使得生长发育落后于正常新生儿,最终导致体能、智能、健康方面欠缺,生存质量受到很大影响[13]。早期的身体机能建立及功能发育将为早产儿成长过程的追赶提供有益支持[14], 因而在追赶生长期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早产儿神经细胞修复,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改善预后。护理人员针对各早产儿实际状况尽早给予支持护理,对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5]。
研究[16-17]表明,长时间、高声调的噪音刺激不仅会使早产儿烦躁不安、血压上升,而且会导致早产儿听力受损甚至出现耳聋; 早产儿眼睛受到灯光或一般光线照射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住院早产儿由于母婴分离,影响母乳喂养的实施,母亲也会因此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缺少对母亲角色的认可,可影响母婴感情及出院后家庭护理。在院期间的治疗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注射等的疼痛刺激,不仅会引起早产儿不适,而且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呼吸改变,直接影响早产儿康复; 改良支持护理模式通过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促进舒适护理、早产儿抚触及喂养护理等,可规避风险,促进早产儿正常发育。采用抚触、称谓护理与早产儿进行语言交谈及情感交流,床头悬挂颜色鲜艳玩具进行视觉刺激,温箱内播放音乐等造成听觉刺激,可使早产儿大脑皮层受到刺激,促进神经行为发育和大脑细胞发育[18]。鸟巢式护理既能保暖又可提升患儿的适应能力,减少机体能量消耗,增加体质量[19]。非营养性吸吮能兴奋口腔迷走神经,加强口腔满足感,减少早产儿因哭闹造成的机体能量消耗,促进对肠道喂养的耐受性及体质量增长[20]。改良支持护理模式重视早产儿父母的感受,护士积极创造机会让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护理中,如实行袋鼠式护理,即护士将早产儿全身裸露放在父母胸前,皮肤直接接触,让患儿听到父母心跳,得到父母照顾,既增进感情,也提高了家长成就感,使其对患儿康复树立信心。出院前护士再次针对性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培训,并在在回访时给予指导,使早产儿支持护理能在家庭中继续实施。
综上所述,改良支持护理模式包含早产儿由院内护理到院外护理的整个过程,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在NICU需加强护士培训,积极推广改良发育支持护理模式,努力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1] 姚联珠, 朱耀华, 王跃飞. 游泳抚触联合母乳喂养对早产儿发育影响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5): 581-583.
[2] 王小娟, 刘晓梅, 韩宇枫, 等. 微信平台在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 130-132.
[3] 蔡文晖, 黄琼, 庞洁. 体位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2, 10(10): 2727-2728.
[4] 张彬彬, 朱敏蓉, 邵志英, 等. 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状况比较[J]. 临床儿科杂志, 2012, 30(5): 450-452.
[5] 谢泽娟, 庄婵芝, 钟晓珊, 等. 舒适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4, 12(10): 584-585.
[6] 杨岭.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7): 216-217.
[7] 夏晓玲, 卢慧君, 高志, 等. 抚触配合“鸟巢”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0): 1436-1438.
[8] 马丽丽, 梁燕, 陈劼. 新生儿抚触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 2015, 22(20): 20-22.
[9] 徐奕, 李蕊. 900例新生儿抚触的临床效果观察[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16): 2206-2207.
[10] 魏振英, 于桂玲, 王爱敏. 非药物疗法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4): 226-227.
[11] 崔国凤. 早产儿疼痛护理管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212-212.
[12] 吕翠媚. 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极低体重儿体质量和睡眠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 14(1): 90-91.
[13] Satterfield J M, Becerra C.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stres - s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medical resident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upport groups [J]. Med Educ, 2010, 44(9): 908-916.
[14] 刘艳春, 武艳霜, 廉德花, 等. 早期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8): 2113-2117.
[15] 谢立华, 伍玲, 杨郁, 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25): 42-43.
[16] 万桂莲.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8): 1111-1113.
[17] 吕元红, 周雀云, 麦瑞琼.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9): 799-801.
[18] 危娟, 徐富霞. 音乐疗法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初步应用[J]. 护理研究, 2014, 28(3): 329-330.
[19] 陶桂霞, 李志燕, 谭晓清. 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和疼痛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5): 489-489.
[20] 黄美霞, 张美莉, 吴联强. 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及体质量增长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21): 2929-2932.
R 473.72
A
1672-2353(2017)20-211-03
10.7619/jcmp.201720079
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