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洋 姜 晶
(重庆市图书馆,重庆 400037)
2017-06-15
郭洋(1987-),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抗战美术史。
姜晶(1987-),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情报学。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战大后方木刻文献整理研究”(编号:2016QNLS52)。
战火硝烟下的印记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期刊整理研究
郭 洋 姜 晶
(重庆市图书馆,重庆 400037)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木刻运动,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抗日救国的木刻成为最广泛的抗战宣传武器。期间,重庆发行美术期刊种类繁多,1940年和1942年出版发行的《现实版画》《胜利版画》是迄今仅有的可查木刻期刊,它们为重庆木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抗战;重庆;木刻;《现实版画》;《胜利版画》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大批美术社团、艺术院校纷纷内迁,诸多美术家、美术工作者汇聚于此,重庆美术界抗日救亡运动日趋活跃,重庆波澜壮阔的木刻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抗战期间,木刻配合抗战以现实主义形式表现抗战救国,成为最广泛的宣传武器,究其原因:一方面,木刻制作较其他画种制作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就战时的印刷技术而言,木刻便于印刷。
通过整理抗战时期重庆木刻文献发现,当时发行美术期刊种类繁多,包括1938年的《抗战画刊》《抗敌画展特刊》、1939年的《漫画与木刻》《战斗美术》、1940年的《抗建通俗画刊》《中华全国美术会会刊》、1944年的《美术专号》等,在这些刊物中木刻作品数量较多。1940年至1942年在重庆出版发行的《现实版画》《胜利版画》是重庆现今可查的木刻类专刊,值得专门介绍和论述。
1.《现实版画》
《现实版画》共五期,创刊号发行于1940年11月1日,1941年1月、2月分别发行第二期、第三期,1941年4月出版第四、五期合刊。《现实版画》由梅健鹰任社长,李慧中、梅健鹰、蒋定闽、罗颂清担任编辑委员,该刊由重庆柏溪国立中央大学编印,社址设在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
图1 《现实版画》第二期封面
“现实版画社”1940年秋成立于重庆,是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学生自发组织的木刻研究团体,他们把木刻当做课外的研究,目的不仅是研究练习抗战宣传题材,尤其着重于表现现实,讲求技巧与艺术本质的结合,抱着为木刻艺术打开一条正常出路的用心。在此背景下,社团成员为提高木刻学习兴趣,加强学习能力,创办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份期刊——《现实版画》,社团联系了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并为刊物解决了出版经费问题,纸张和印刷等问题也相继得到解决。期刊文字有中英文对照,但最终因为经费问题于1941年停刊。
1940年11月1日第一期,刊登了梅健鹰《封面画》、《前记》(文)、罗颂清《蒋委员长像》、梅健鹰《抗战》、梅健鹰《木工》、罗颂清《赶制寒衣》、劲《长心嫌线短,聊慰出征人》、宗其香《炸后》《新基》、尤玉英《日本军阀的末路》、李慧中《出征》、梅健鹰《收获在四川》《老农》、蒋定闽《香港的回忆》、刘文清《动乱的黄昏》、孙宗慰《版画作家必要具备坚实的素描基础和充分的思想修养》(文)。
1941年1月1日第二期,刊登了梅健鹰刻封面画、吕斯百《卷头语》、宗其香《雪中行军》、李慧中《铸铁厂》、李慧中《肖伯像》、蒋定闽《香港的回忆(夜景)》、夏纬图《雪中杀敌夜制寒意》、白云《临时伤病医院》、岑学功《青海塔尔寺喇嘛塔》、罗颂清《林主席像》、夏纬图《征途》、罗颂清《农村风景(之一)》、梅健鹰《建国》、宗其香《嘉陵江畔石工》、梅健鹰《浣妇》以及《现实版画》的目录、版记。
1941年2月第三期,刊登了梅健鹰刻封面画、梅健鹰《英雄墓畔》、宗其香《越过土元山》、梅健鹰《嘉陵风光(造船)》、罗颂清《农村风景(之二)》、宗其香《錬验厂》、夏纬图《起来,起来》、俞云阶《熔铁工人》、尤玉英《渔船》、李慧中《梦》、罗颂清《小桥》、卢□寰《耕耘》、夏纬图《搜索前进》、林社学《加紧战时生产》、李慧中《风景》、梅健鹰《论木刻版画的绘画成分及雕刻成分》(文)、《现实版画》的目录、版记。
第四、五期合刊,李慧中《火炬》、夏纬图《话旧》、蒋定闽《日出而作》、梅健鹰《制面店》、罗颂清《空袭下的面孔》、宗其香《打铁》、夏纬图《枪口齐向前》、李慧中《铁流》、卢□寰《自流井盐池》、陈道惠《前进》、李慧中《小景》、梅健鹰《自耕自织》、卢□寰《逃难者》、罗颂清《挣扎》、李慧中《石灰窑》、梁白云《日本鬼子来了》、沃野《战利品》、梅健鹰《木刻批评》(文)、编后记、《现实版画》目录、本刊启示。
图2 《枪口齐向前》夏纬
《现实版画》以刊登版画为主,每期一般还会刊登一、两篇理论文章。办刊内容不涉及党派,以严正的立场表现抗战建国及后方生活。发刊期间,除了收录了几位编委的版画作品,还收录了宗其香、梁白云、沃野、吕斯百、尤玉英、岑学功、刘文清、孙宗慰、夏纬图、俞云阶、卢□寰、林社学、陈道惠等的创作。第一期刊出前记1篇,版画作品14幅(包括封面),理论文章1篇;第二期刊出版画作品15幅(包括封面);第三期刊出版画作品15幅,理论文章1篇;第四、五合刊刊出作品18幅,理论文章1篇,另外刊登了一篇编后记。《现实版画》不仅以抗战为主题,更注重木刻的品质,追求木刻艺术的发展和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3月28日至30日,以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名义在中苏文协举办的“战时木刻展览会”中的部分作品已在《现实版画》刊登过,如第二期夏纬图《征途》、罗颂清《农村风景(之一)》、宗其香《嘉陵江畔石工》等;第三期罗颂清《农村风景(之二)》、李慧中《风景》、梅健鹰《嘉陵风光(造船)》等,后来都在“战时木刻展览会”中集中亮相。
《现实版画》的出版受到广大木刻爱好者的由衷喜爱,一些读者提议增开其他版块,如美术理论、批评,艺坛消息等,但《现实版画》在1941年出版第四、五期合订刊后由于种种原因而停刊,这些提议未能付诸行动。停刊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费紧张,纸张、印刷以及其他开支费用高涨,申请补贴经费未能到位;另一方面由于人员变更,李慧中、罗颂清二人相继离校,其他编委也囿于工作没有足够精力顾及刊物。《现实版画》是重庆木刻期刊的开端,从中可以看到木刻工作者对木刻艺术的热爱,而且通过发展木刻艺术,来传达抗战精神,表达爱国情感,发挥了艺术回应现实、拯救民族于危亡的作用和价值。
2.《胜利版画》
《胜利版画》共出刊三期:1942年6月1日第一期、1942年7月1日第二期 、1942年8月1日第三期 ,该刊是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出版,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梅健鹰任助编。《胜利版画》创刊的目的在于体现中国与英美两国结盟,为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共同努力的立场,另外则是展示中国艺术家为抗战所作之贡献。正如创刊号《卷头语》所言:
今日得将《胜利版画》月刊创刊号献读者,同仁等甚以为幸,本刊之出版目的有二:第一,愿籍本刊向读者昭示吾人之盟邦英美两国,现正从事于伟大之作战努力,用以早日促成民主国家反侵略阵线之最后胜利……第二,愿籍本刊向读者昭示中国艺术家战时之贡献,下列各页之精彩木刻,反映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五年来能与暴日之蛮强猛击对峙者,此精神也。而此精神,更将因盟邦之协助,为中国及其他自由国家获得最后胜利。[1]
图3 《胜利版画》第一期封面
第一期主要由《卷头语》、梅健鹰的《蒋委员长像》《反攻》《美国战斧式战斗机之雄姿》、夏纬图的《行军》、岑学恭的《冲锋》、白云的《广州中山纪念碑》《秋收》《锡兰风光》、陈艮的《昆明湖上之游艇》、俊昶的《英国乡村教堂》、伯旻的《印度之门》、宗其香的《同盟阵线》、杨茗英的《同盟国国旗》、华采真的《中国陆军官佐领章》、谭勇的《坦克车》、宗其香的《美国战舰》《英国战舰》、梅健鹰、梁白云、谭勇的《英美飞机大炮在制造中》《粉碎纳粹坦克车》等构成。
第二期内容包括《卷头语》、梅健鹰《英首相丘吉尔像》《盟机轰炸日本》《争取最后胜利》、谭旻《中国空军美志愿队》、夏纬图《重庆跳伞塔》、华采真《英国陆军肩章》、尤玉英《八铳高射机关枪》、力夫《喷火式战斗机击落德机》《中国战时大学》、白云《澳洲牧场》《黄果树瀑布》、俊昶《保福式轰炸机》、谭勇《军民合作》《英勇射手》、杨若英《怀故乡》。
第三期的木刻作品包括:力夫《寂静之英国教堂》、梅健鹰《英国莎士比亚纪念剧院》《勿忘失地》、白云《四川峨眉山景》《中国大诗人杜甫故居》《加拿大之湖光山色》、俊昶《美新式潜艇下水》《保卫三峡的战士》、小瑜《美国制造之坦克车》、谭勇《美国最新式轰炸机》《使用平射炮之印军》、 尤玉英《守卫埃及之英哨兵》《无线电工作训练(英国妇女战时工作之一)》、华采真《磨钢(英国妇女战时工作之二)》、宗翘《中国水手》、陈艮《西沙漠英空军击落德机之遗骸》。
图4 梅健鹰之《勿忘失地》
《胜利版画》发行期间共刊登木刻作品50幅,第一期19幅,第二期15幅,第三期16幅。版画期刊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前线战场的中国军队坚毅不拔、英勇杀敌的壮烈之景,也表现了军民团结、同仇敌忾的鱼水之情,如部分作品专门刻画了农民为士兵指路和勘察地势的一幕,读来十分亲切可敬。同时,木刻版画还表现了盟国的抗战题材,如:有在远东上空称霸的盟国空军,美国轰炸机——北美B25米基尔轰炸机,也有沙漠作战中的英军士兵在遍地黄沙、烈日熏蒸中抵制德意联军的情景。这些同盟国抗敌场景、战争武器、自然风光、后方生产等,展现同盟国协同作战,抗击法西斯暴行以及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如第二期《卷头语》所言:
中国不但不再单独作战,而且在世界上获得二十七个同盟国。我们共有十万万以上的人口,有比轴心国家数倍大的土地,并且有更富饶的资源,现在都只为了一个单纯的目的而战——打倒侵略……我们应该觉得最后的胜利定属于我……但愿全球人民联合起来反抗侵略,向共同美满的时代前进![2]
《胜利版画》以木刻作为抗敌武器,通过描绘现实以唤醒爱好和平的民众,促进民族团结,号召广大军民联合起来全力从事抗战和后方生产,发挥了积极的现实作用。
木刻艺术因为材料简便,便于民间创作,其强烈的黑白对比与表现现实社会的内容相辅相成,极富视觉效果。新兴木刻的倡导,使得大批青年尝试木刻创作。20世纪30—40年代,木刻在中国的发展是飞跃性的,尤其在战时,木刻艺术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命运相呼应的发展态势,同时又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正如刘建庵所说:“假如没有对日的抗战,木刻运动也不会到像现在这样的开展。从另一方面说,木刻要不是大众的革命武器,也早被抗战摒弃。”同时,必须承认的是,木刻运动发展中也普遍呈现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相比近现代国外知名版画家的作品,国内木刻尚有粗糙简薄的一面,其创作思想和理论也存在相应的不足。
1940年8月,中、英分别在百团大战、不列颠空战中击退日、德,这两场胜利增强了军民抗击法西斯、赢得胜利的信心。1940年秋以后,英国开放滇缅公路,准备中、英、美的军事合作。在此背景下,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发行的《现实版画》和《胜利版画》在中国面世。它们的出版印证了反法西斯同盟在中国战场的实现,见证了同盟国的文化交流。
《现实版画》和《胜利版画》作品多由留渝国画家创作而成。梅健鹰,擅长绘画及陶瓷艺术, 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宗其香,1933年绘制传统山水作品入选南京全国美展,多次参加了美术界画家作品赈灾义卖活动,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从此开始了中西美术改革的道路。梁白云,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学国画。岑学恭, 1944年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擅长中国山水画,在校任中央大学嘉陵美术会会长。蒋定闽,抗战初期入读中央大学美术系,南京沦陷后随校辗转广西桂林。华采真,193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他们刻刀下的木刻形式简朴,内容简明,紧密结合战争形势,为重庆木刻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两刊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为宣传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提供了更为广阔、生动的宣传平台。
《现实版画》和《胜利版画》是抗战期间重庆众多美术刊物中独具特色的木刻期刊,具有典型性及代表性。两份刊物对抗战美术研究和历史研究有着珍贵的文献价值。
[1] 梅健鹰.卷头语[J].胜利版画,1942,(1).
[2] 梅健鹰.卷头语[J].胜利版画,1942,(2).
TheAnti-JapaneseWarofChongqingWoodcutJournals
GuoYang Jiang Jing
(Chongqing Library, Chongqing 400037,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hongqing launched a mammoth woodcut movement, with realism performance resistance to build saving wood carving as the most extensive anti-Japanese propaganda weapon. During the perio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Chongqing issued art journals, published in 1940 and 1942 the real engraving and victory prints is so far the only available wood journals. They are for Chongqing woodcut movement development played their part.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Chongqing;wood carving; real print; victory print
J21
A
1673—0429(2017)05—0042—04
[责任编辑:左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