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矩敏
俯拾记忆
□ 周矩敏
我以“散淡人生”为主题,以民国文人入画已有近十载了,其间所绘成的布衣先生难计其数。
2009年我去加拿大,在多伦多一家华人开的中餐厅用餐,偶然发现一张美术辅导班招生广告。从我笔下走出的布衣先生竟然驻立于青松下,在异国土地上也那样从容淡定,丝毫不见水土不服的倦意,相反小眼愈发炯炯有神,大有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的风范。招贴是中英文书写,文字和图形设计在一起,竟也妥帖。细细品味:咖啡中悠悠地飘出了茶香。其实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先生很多,如胡适、徐志摩、郁达夫、梁实秋、梁启超、林语堂……他们都留过洋,通晓洋文,又有深厚的中国旧学功底,着装上也是忽而布衫忽而西装,文言中掺杂着白话,白话中掺杂着英文。这是新文化复兴运动所出现的一种新语体,影响悠久。而现在能用文言、白话、英文相间写文章的人不多了。董桥先生是位佼佼者,文章写得漂亮,但由于中文不达意而掺入英文却苦了不懂英文的读者,无疑,滞碍了阅读的快感。
以前是中国学人留洋,学习西方文哲理学的经验,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改革。而今,中国学人赴洋,传授中国文化,让天下人更了解中国。文化使者谓何人?不相知,却似曾相识。
以民国先生入画,从初始的一点感觉到现在的日久生情、满怀情意,提笔自觉或不自觉间地涌现出的民国人物亲切而自然,再画古人高士、道释人物反而就觉得浅白、太假。在这过程中,我没有刻意去追求身份证式的众生相,而是抓住几位典型,始终让他们在画面中悠哉晃荡。像不求肖,就没有对号入座的嫌疑,反而在营造一种新的视觉语境时,丰富了意象空间。
我作画,并无意去专门说事,兴至笔随,类似闲记式的文字随笔。叙事、状物、说理、寓意、寄情皆不刻意而为,构图也不拘传统章法,开合转承,随意而择,完全是在一种平和状态中,让情绪放松后的信手拈来,全无定律可循。记得,有人曾请教汪曾祺,写作该如何讲究结构,汪说:“随便。”一个文友不服:我教了一辈子作文结构,你却说随便?汪先生便圆转其词道:“是苦心经营下的随便。”随便中不露经营痕迹,苦心后尽现信手的轻松,这是我想追求的技艺境界。
我早期的画作以人物为主,稍后人物被引出庭堂踯躅于树木繁花中,现今完全游履于庭园山水间。亦景亦人,模糊了山水画与人物画的界限,没有依循传统规矩走,仅凭自己的想象去编织理想中的家园,这是被诗化后能寄情的家园。
当然作者忘情,却不能苛求观者同感。当年俞平伯在清华讲诗词,正言未启,自己先在讲台上闭着眼睛摇头晃脑朗诵之,诵毕,连称“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其实诗人和画家一样,一旦入境,茕茕孑立,一叶一花皆自在,别人要理解个中味,也必须趋步渐进,随之熟悉、品味,再生发遐想。画与诗同,百嚼百味,一定要细究画中桃源今何在,就没意思了。刘文典讲曹丕《典论·论文》边讲边吸烟,一支接一支,一小时只讲了一句,全场仍为之陶醉,有时隐喻的玄虚比直白更增添诗意的空间。
人的认知能力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经历,二是阅历。经历促生记忆,阅历累积经验。我没有直接经历,但有间接经历。建国初,民国的生活做派仍俯拾可见;文人尚有闲情找个园林雅集,书场夜夜爆满,剧院高挂着黑白明星照,茶馆跑堂的声声吆喝,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充斥中外广告的月份牌……新中国一时难改变的旧时俗,我适时相遇。那时穿着打扮不是唐装,就是中山装;女人穿旗袍或列宁装,以烫卷长波浪发型为时髦。我们理发叫剃头,式样是三七开,或者是中分头,不留发际,光脑袋像扣着一只锅盖,我们小孩不像大人抹上一点凡士林,吹理一下,簇新发亮,煞是风光,只能用小喷壶喷上一些水,梳一下,发型最多保持十分钟左右,等干了、蹦跳一下,发型不见了,就剩一典型的马桶盖。儿时我外婆家有一只民国时期珐琅嵌银丝的座钟,每到准点,一个肩扛钟锤的报时人准时敲击,顺时针进出,依左循右,风雨不怠。我好奇报时人不工作时在做啥?一天趁大人不在,终于动手去揭秘,把报时人从门里硬是拽出来,但再也回不去了,从此,悠扬悦耳的钟声不再。这种记忆在以后的阅读经验中慢慢累积丰满,最终引发出用图式语言唤回前尘印象的冲动。
我羡慕那些从民国江山走过来的人,那种带有老派风格的着装。中装、长衫、马褂、旗袍,素妆中总透出几份清气(现在也有人穿,但属时装,味道远不及以前)。他们的雅兴和举止现时人是学不来的。那时,渊博温煦的能人多,三五知己怀才相遇,说金石、说考证、说轶闻、说掌故,话题散漫。表面上看,他们的闲聊天马行空,一议多题,内容也时时转换,飘移不定,但是他们个个满腹经纶,长言短句皆复渊然,随便说说也能说出杂著似的有趣事来。这种安然于后花园中的闲情,这种超脱政治漩涡的淡然,正是民国文人十分小资的生活状态。尽管物质生活不及现时丰饶,但是他们在品味人生时那种快活,那种透出机敏、闪耀灿烂的享受,那种浸淫书斋文化后洋溢出的丰泽,怎不让人羡慕,让人追怀。
怀旧真好。吟旧不管风和月,是对纯粹文化回归的一种向往。如今,民国风雨桥上行人稀,阑珊处的期盼渐行渐远,忽隐忽现。在街上真碰上一位蹒跚而至的民国遗老,恐怕也和文化记忆中的灿烂相去甚远。
怅惘回顾民国,能不忆当年?文言不及则画达矣。■
周矩敏 林深养闲情 70×28cm 纸本设色 2015年款识:林深养闲情。乙未,矩敏。钤印:矩敏印信(白)
周矩敏 跳方格 46×35cm 纸本设色 2016年款识:跳方格。女童游戏之一。矩敏。钤印:周矩敏(朱)
周矩敏 轧牛棚 46×35cm 纸本设色 2016年款识:轧牛棚。丙申,矩敏。钤印:周矩敏(朱)
周矩敏 长忆故乡月明时 70×28cm 纸本设色 2015年款识:长忆故乡月明时。乙未夏,矩敏。钤印:周矩敏(朱)
周矩敏 弈棋图 70×28cm 纸本设色 2015年款识:弈棋图。乙未秋,矩敏画。钤印:矩敏印信(白)
周矩敏 泛舟往来皆是客 70×28cm 纸本设色 2015年款识:泛舟往来皆是客。乙未,矩敏。钤印:周(朱) 矩敏(白)
周矩敏 荷塘钓闲 70×28cm 纸本设色 2015年款识:荷塘钓闲。乙未,矩敏。钤印:周(朱) 矩敏(白)
周矩敏,1953年生,江苏苏州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曾为苏州国画院院长。现为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出版有《周矩敏国画集》《散淡人生系列》《水墨花鸟》等。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