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悠悠在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思考第一个哲学问题。有一天,她忽然问我:“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你是妈妈生的,是爸爸在妈妈肚子里种了一棵种子,然后种子慢慢长大,就长成了小宝宝,最后小宝宝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
还好,女儿没有继续追问。如果她再问:爸爸是怎么种的?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一位朋友也分享了他们父子间的对话:
“爸爸生你养你不容易啊……”
“可我是妈妈生的呀!”
“爸爸也帮忙了呀!”
“爸爸,你是医生吗?”
还有一位妈妈跟孩子的对话更有趣:
“爸爸把小蝌蚪送到妈妈肚子里,小蝌蚪长大了,就变成小宝贝了。”
“那小蝌蚪为什么没有变成青蛙呢?”
我想,“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朋友并不陌生,现在的父母对待孩子们这些棘手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些准备,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一定也问过父母相同的问题。当我这样问妈妈时,妈妈说,我是从垃圾堆捡来的。有一天,妈妈从医院里抱回了“亲生”的妹妹,我当时5岁,心想,完了,妈妈一定更爱亲生的妹妹,想到这儿,我竟然哭了。“我是捡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小学。后来跟同学聊天,他们说,他们也是被捡来的,我才知道我上当了。还有一位同学说,他妈妈被蜜蜂叮了一下,就有了他。
那个年代,对孩子们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大人基本上都是回避的,所以孩子们都是“自学成才”。有一两个早熟的同学会私下里普及一下性知识,那时候我已经上初中了,知道真相那一刻,我下巴差点掉下来,回家看父母怎么看怎么别扭。性在我的心里成了一个秘密,一件让人觉得羞愧的事情。
当今年代,关于性的话题不再那么讳莫如深,但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性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谁来为孩子们进行性教育?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前段时间,网上热议某大学出版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一部分网友认为读本非常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一部分网友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忧,认为读本尺度过大。特别是读本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认同的,认为同性恋很平常,同性之间的爱情同样美好。这种表述代表观念上的新变化,但出于科学的态度,我認为也应该增加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比如注意预防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的严重后果等。
所以性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普及,也是心理健康、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孩子“我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其实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问答。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也有着循序渐进的过程。3岁的孩子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五六岁的孩子会问:我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等到十来岁的时候,孩子会问:精子和卵子是怎样结合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们年龄阶段来回答问题,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对3岁的孩子讲精子卵子明显是不妥的。
我有个同事的老公是医生,当他们孩子很小的时候,医生爸爸已经把性教育当成单纯的性知识都教给了孩子,所以这个孩子会当着很多人的面夸夸其谈,令当时的局面很尴尬。
确实,性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值得家长朋友思考的学问。我想,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应该遵守一些原则。
孩子的性教育老师一定是父母,不应该是网络、同伴。这就要求父母与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在父母那里寻找答案。当孩子3岁询问第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时,我们就正面回答,而不是搪塞和欺骗。这也要求父母一定要有准备,当你不知该如何回答时,就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等妈妈查一下再回答你”。
有问才有答,不问就不答,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认知特点。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这些话题可以私下里问父母,但不应当在公众场合讨论。
要认识到,性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该把性教育也看成品格教育,是价值观的引导,要让孩子们逐渐认识到性与情感的连接,在家庭中有传递爱的氛围,爸爸爱妈妈,妈妈敬爸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