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PICC两种置管途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7-11-06 03:26涂满梅辛萍余英李翠
当代医学 2017年31期
关键词:早产儿异位出血量

涂满梅,辛萍,余英,李翠

(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早产儿PICC两种置管途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涂满梅,辛萍,余英,李翠

(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两种置管途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早产儿病房行PICC置管的153例早产儿,根据其置管途径不同进行分组,将采用上肢静脉置管的7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下肢静脉置管的7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PICC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6.6%、6.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1.3%、39.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组14.5%(P<0.05)。结论 早产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早产儿;PICC;置管途径

早产儿吮吸功能差,常无法通过经口喂养提供所需营养,或者部分伴有肠梗阻、肠闭锁等先天性消化道疾病需要禁食,为了维持营养必须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而早产儿血管壁薄、脆性高,临床常采用PICC置管,在输注药物以及补充营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2]。本研究对153例PICC置管早产儿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法,主要探讨PICC上肢及下肢静脉置管途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早产儿病房住院且行PICC置管的15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置管途径不同进行分组,将采用上肢静脉置管的7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下肢静脉置管的7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0例,女36例,胎龄25~33周,平均胎龄(29.2±2.1)周;置管体质量0.5~1.7 kg,平均(1.2±0.2)kg。观察组男41例,女36例,胎龄25~34周,平均胎龄(29.6±2.2)周;置管体质量0.76~1.65 kg,平均(1.1±0.3)kg。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置管前,医护人员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使其了解PICC置管的必要性。取得家属同意签字后,由具备PICC置管资质的护士进行,操作中均采用新生儿专用1.9FrPICC导管,将患儿置于已预热好的远红红外辐射床。对照组患儿采用上肢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穿刺时,将患儿手臂外展呈90°并保持水平,测量预穿刺点沿静脉至右胸锁关节再折向下0.5~1 cm的长度。按置管流程规范操作,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常规消毒,用预冲导管后根据测量长度进行切割,穿刺见回血后调整角度再进少许,按压穿刺鞘前端血管并将针芯完全撤出,固定穿刺鞘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在导管送至肩部时,助手将患儿面部转向穿刺侧,退出导入鞘后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止血后固定封管,并予摄X线定位。观察组患儿采用下肢静脉置管,首选大隐静脉。穿刺时,将患儿穿刺侧下肢放平,测量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腹股沟至脐至剑突的长度,按照操作流程穿刺并将导管送入预测长度,无需变换体位,其它步骤同对照组。

1.2.2 维护方法 穿刺后第1天将去除按压止血纱布,更换透明敷贴,同时注意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渗血、红肿、感染等情况;每天对患儿的两侧肢体围长进行测量,并同时注意观察穿刺肢体是否出现增粗或者是静脉炎状况,出现异常要及时向医生反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另外每个周患者至少更换1次透明敷贴及正压接头,出现污染等现象时要遵照护理要求及时进行处理;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合理进行输液速度控制,一般以3~36 mL/h为宜;对于持续输液患儿采用预冲式导管按q 8 h脉冲式冲管,在两种药物之间、出现回血等情况时须脉冲式冲管,停止输液时用10 u/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严禁使用小于10 mL注射器进行冲封管。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对比两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以及留置时间。②统计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异位发生率。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导管断裂、堵管、静脉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SP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以及留置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以及留置时间对比(±s)

P值<0.05<0.05<0.05项目置管时出血量(mL)操作时间(min)留置时间(min)对照组(n=76)1.9±0.6 34.8±10.9 17.5±4.6观察组(n=77)1.0±0.4 22.6±8.7 23.0±4.3 t值4.257 6.248 5.524

2.2 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异位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6.6%(59/77)、6.5%(5/7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1.3%(39/76)、39.5%(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4、7.935,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较之对照组1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常见有创性操作,近年来随着导管制作材料以及型号不断改良,早产儿使用PICC置管机率逐步增长,因其可以建立可靠静脉通路,也可有效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治疗方式[3-4]。相对传统置管方法而言,PICC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耐高渗”等优势,但是其仍属于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疼痛等不适感,造成早产儿常出现“哭闹不止、躁动、体位变换”的现象影响置管成功率,也可导致穿刺点出血、异位[5]。

PICC置管途径较多,其中粗直静脉较为常用,上肢静脉暴露不明显且体表位置不清晰,穿刺过程中定位较为困难,再加之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汇合处存在静脉角,置管使容易误入颈内静脉、胸廓内静脉。下腔静脉是最粗直静脉干,由左右髂骨静脉汇合而成,经研究证实,当导管尖端处于肾静脉上方或者下方,其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输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几乎较为相似,因此可认为下肢静脉置管具有可行性,与导管尖端在右心房以下的下腔静脉上部置管同等安全[6]。相对上肢静脉而言,下肢静脉粗直且体表位置较为明显,更利于操作者定位及穿刺。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可沿下肢静脉即可直线注入深静脉送至下腔静脉中上段,简单方便。肾门是肾动脉、静脉以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体表投影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夹角内,一般认为,在下腔静脉置入导管其尖端在除第12胸椎以及第1胸椎外的第5腰椎以上指右心房入口下腔静脉内均属于安全范畴,而早产儿上腔静脉长度较短,于下腔静脉选择大隐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范围相对更大,很容易穿刺成功[7]。当然临床还可经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但操作过程中容易穿刺失败、异位且送管难度较高,容易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也给患儿造成了极大的不适感[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以及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下肢静脉置管创伤小、操作更为简单,且后期留置及使用寿命长,对于护患均较有利。此外观察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6.6%、6.5%,提示下肢大隐静脉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较高,且不容易异位,可作为早产儿PICC置管的首选血管。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组14.5%(P<0.05),可见下肢静脉置管安全性好,不易造成堵管、静脉炎等症状。

综上所述,早产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 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等.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51-353.

[2] 胡永群,刘欢,朱立珍,等.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途径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27(21):54-55.

[3] 杨惠质.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11(32):114-115.

[4] 袁瑞琴.PICC不同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4):527-528.

[5] 崔蓓蓓.PICC不同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3):3285-3286.

[6] 邱凤.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J].医药前沿,2014,11(16):250-251.

[7] 赵霞,薄杰.不同置管方式与导管维护对早产儿 PICC置管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7):94-95.

[8] 廖和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12):135-1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83

猜你喜欢
早产儿异位出血量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