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桂
摘要:中国画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它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术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由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关乎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因而近几年被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值得探索和思考。本文将从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两方面来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创新
中国画发展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不仅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世界独有的艺术形式。笔者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国画的基因不容改变”这句话,感触良多。中国画在不断地发展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画法和特点,这些类似于“基因”的东西,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但中国画要想走出国门,就不能封闭地进行传承,不能在国际绘画的洪流中保持独特却孤芳自赏,而应该与时俱进,创新绘画形式,让中国画彰显出自己的东方魅力。
一、中国画的“基因”特点
(1)笔墨美
运用笔墨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笔墨又有粗细、方圆、疾徐、转折、干湿浓淡、皴擦点染等不同的具体运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以形写神、意到笔到的笔墨艺术理论。
(2)“诗书画印”之美
“诗书画印”作为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中国画另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宋代以前的画作题字较少;宋代之后,出现一些会书法绘画的诗人,他们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画题一段题记或一首诗;到了元代,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造就了“诗书画印”的独特之美。
(3)民俗美
任何一种形式的美学创作都源自于生活,中国画也不例外。作为生产生活的符号,它是人们劳动的产物;而作为一种艺美学术,它又将民族特点和精神风貌融合为一体。可见,中国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藏。
二、中国画当前的传承状况
(1)极端继承观念形成影响
上文中提到了中国画的特点及价值,但是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有些画家膜拜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欣赏前辈画家们留下的画论资料,常常在这些艺术遗产迷失自己,有些画家甚至沉迷在这些瑰宝中无法自拔,终生食古不化,最终沦为传统的奴隶。与此同时,又有另一类画家,他们不屑于国内浩瀚的艺术资源,一味地批判中国画,梦想建造空中的阁楼,从而陷入了极端的传统“虚无主义”。
以上两种极端的思想观念中,人们只是单一的欣赏或批判,不知变通,更不去思考如何让传统的东西跟上时代节奏,如何让中国画在世界平台上展现东方之美,阻碍着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2)西方绘画艺术造成冲击
21世纪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文化艺术争相绽放着自己绚烂的花朵,人类奔向文明的步伐越来越快,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与传统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受西方绘画观念的冲击,中国画艺术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创新,助力中国画发展
(1)创新中国画的“基因”
中国画“基因”的传承是保持中国画历经世事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基因是生命力的源泉,让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丛林中屹立几千年而不消亡,更是中國画继续发展的前提背景,帮助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持续发光发热。当我们仔细研究每个时代的中国画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每一幅流传下来的中国画都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在新时代,唯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基因”虽不能改变,但是可以改变基因的形式,让其多彩多姿,具有现代感。因此,可以尝试在保持中国画原有“基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延续和革新中国画艺术语言,努力改变笔墨美、诗书画印美、民俗美三方面的基因形式,让中国画既突破传统艺术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可以将中国画的视野抛向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中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特色,在民族团结的背景下,中国画可以借助传统的民族风情,大胆创造,将民族艺术语言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有民谣传说、民族服饰、泥人剪纸、刺绣印染、图腾崇拜、创世神话、缅寺佛学、洞经乐舞、密宗秘规等等,这些不同民族风俗、艺术特色都将成为中国画独特的素材,给中国艺术带来新鲜血液和连续不断的刺激,这种全新的思想也将形成独树一帜的新风格。
(2)中西方绘画的融合
中国文化艺术,受多民族组成的影响,先天就有一种强劲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海纳百川的容量。在绘画领域,中国画与西方艺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随着西方美术种类、样式的引进,中国画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画不得不迈出了东方封建主义的大门,抛弃传统中国画数千年来的大一统的格局和形式,参与到世界美术的发展行列。这是中国画走出国门的趋势,也是中国画与西方流行艺术相结合的趋势。只有将东西方的艺术精华融合后再创造,才能使世界的绘画艺术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中西方绘画的融合,绝不是对西洋画的生硬、机械地效仿。19世纪的徐悲鸿与林风眠均是在留学之后有所成就。徐悲鸿以人物为主体,善于将笔墨与素描相结合,他笔下人物画中的形象装束现代,并且基本依照西画中对人体结构的精准理解来进行形体勾画;而林风眠的才抹风景,虽然使用西洋画的某些材料与工具,但是以“骨法用笔”劲挺线条为基本支撑,让风景画气韵生动。无疑,这二位画家前辈是中国画借鉴西画的先驱,是创新的先驱。
当下,中国画家更应该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中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意识到创新的环境更加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 对中国画的突破与创新应该有充足的信心,努力走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结合创新的路子,画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又张扬个性艺术风格的作品。但无论如何,中国画独有的洒脱、意境、神韵、气息是中华美术的精魂,其驾驭笔墨的能力并非西洋画所能企及的。在实践过程中,也应该摆正态度,正确认识中西绘画艺术的彼此长短,清醒地看到相互影响的利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借鉴创新,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俊梅. 中国画的笔墨美探究[J]. 美与时代(中). 2017(03)
[2] 马晶. 中国画写意精神探究[J]. 祖国. 2017(04)
[3] 李慧民. 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J]. 现代交际. 2015(09)
[4] 余晖. 中国画的基因不容改变[J]. 茶博览. 2016(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