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 、日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2017-11-04 13:54薛贯鲁
学习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技术制造业日本

薛贯鲁

一、美日制造业发展简况

日本制造业的真正发展基本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端正“技术立国”发展的方向后 开始的。确立了以民用技术发展为中心,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道路,成功地将 美、欧国家的许多新发明、新产品通过先模仿后创新并转化为更实用的商品打造世界市场。至20世纪80年代,在家用电器、钢铁、汽车、半导体等众多领域赶上了欧美,并在一些领域如工业基础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控机床及机器人的应用等方面超过了美国。20世纪日本人推出许多令世界惊奇的新产品,比如半导体收音机、计算器、录像机、随身听、游戏机、汽车、电视、空调、半导体芯片、收录机等,有的优势一直维持至今。日本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很强,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工程管理技术(包括质量管理)的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日本对美出口长期保持大量顺差,其原因之一就是对美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有优势,即使到20世纪90年代亦如此。如1996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前几位产品的排序是轿车、半导体等、与计算机有关产品、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计算机零部件和化学工业产品。

20世纪90年代发展信息技术使美国制造业又领先于日本。到了2O世纪9O年代,主张“技术立国”的日本,信息化动作迟缓,不但远远落后于美 国,甚至落后于韩国。例如,1998年每万人拥有电脑台数美国 4772 台,日本仅2605台 ; 美国个人电脑普及率为50%,日本仅有32.6%;电脑联网人数美国每万人765台,日本每万人仅为93台;互联网用户数美国每万人有3329人,日本每万人仅有774人。总之,在信息产业领域,日本除在某些硬件产品、游戏软件和工业软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外,几乎都远落后于美国。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企业结构的改造有着重要影响,可使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外制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由于普遍使用信息技术,2O世纪90年 代“内制化率”从70%下降到30%,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与之相反,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继续走“内制化”道路,制约了企业结构改造和竞争力的提高。

1993年美国汽车业总收入重新超过日本,1994年汽车总产量也重新超过日本。在半导 体方面,1985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半导体生产大国,但是1993年美国又重新夺回领先权。信息化时代日本落伍,表面看来是日本企业用于发展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少,仅占企业投资总额的20%,而美国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的34%,是日本的 1.5倍。但是,其实质是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独立创新、开发的能力远低于美国。

为对付日本和欧洲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出台了数十项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创造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改变 美国人创造价值的方式,1996年,在美国制造业花费的约111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中,90%是集中在航天业、电器设备、化工、非电器和科学仪器 5个高技术产业中。美国的传统产业在生产和管理上都已普遍使用信息技術、计算机数控机床,统计程序控制以及其他先进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据1998年美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报告统计,航空航天、医药产品、办公机器和计算机、通信设备4个高技术产业的产出,1995年只占制造业总产量的15%,但其出口却占了美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 27.5%,如果包括其他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产品出口占美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3。

带着避免成为信息化时代落伍者的危机感,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要求日本告别模仿改良时代,积极开发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主攻超导材料、超导器件、信息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宇航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民间企业进一步开发下一代制造技术,巩固产业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保持日本作为高技术零部件、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出口大国的地位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 力发展高附加价值的组装加工业,促进日本的组装加工业升级;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与新能源 技术等。

二、缩小中国制造业发展与美、日差距的对策

第一,积极推进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加速发展,改造中国传统制造业。21世纪将没有一种工业会像电子、 通信与计算机工业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虽有较 完整的电子工业体系,但水平落后,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 中国应集中全力打一场硬仗,下决心解决好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基础类产品的研发制造,以重点支持电子和现代信息、通信等产业的发展。

第二,抓好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大城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是知识、 信息、科研开发部门和人才集中的地方,又是政府和市场的集中所在地。抓好大城市制造产业结构的建设,就会为中国制造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和优化奠定基础。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周边地区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带头兵,构成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层次; 大连、西安、成都、重庆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二层次。以这些城市为核心,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沈大高速公路以及西安、 成都、重庆等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

第三,抓好企业。制造业中的大型企业是产业群体的核心部分,是带领众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中国大企业规模过小,严重影响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抓好世界级大公司的建设和调整,使其成为带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强大的“航空母舰和旗舰”。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强大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群是制造业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从国际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正走向不断适应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的要 求,走以创新为其生存基础,以“精、专、特、优”为特色,集群式发展的轨道。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各自为政,专业化程度低,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低,严重制约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借鉴外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建立“中小企业园区”, 办好“ 高技术小企业孵化器”,促进其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集群式发展、各有特色的中小企业群,使他们成为中国高技术制造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技术制造业日本
探寻日本
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区域集聚效应突出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日本神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