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园林之“诗”、“境”

2017-11-04 00:41崔明霞李娜娜
城市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园主古典境界

崔明霞+李娜娜

摘要:追溯到汉字起源来说,“诗”、“境”二字历史悠久,在考察了“诗”、“境”的起源及其在文化和科学领域的拓展意义后,分析二者内在的联系,并结合网师园从其整体空间“渔隐”之喻、“诗”化“境”、“境”生“诗”的角度探讨古典园林的诗境。并注重将“诗”与“境”的创造运用到现代景观创作之中,通过创新生成途径建立古与令的对话和重建。

关键词:“诗”;“境”;古典园林;网师园

海德格尔说“艺术是诗意的发现”,“全部艺术在本质上是诗意的”,“艺术的本性是诗”。雅克·马利坦也曾写道:“诗是所有艺术的神秘生命。”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灵魂。自古以来,诗能生“境”,带给鉴赏者的具体形象和具体故事,创造一个无限的联想空间和感悟空间,实现鉴赏者心灵的净化与提升,给人以诗的享受和无穷的味外之味。这一点是古人无论在诗画创作中,还是生活境域上都追之、向之、乐之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美学艺术的品评标准。所以说“诗”支撑“境”的营造,“境”维系“诗”的氛围。

一、古典园林之“诗”与“境”

陈从周先生曾精辟的说过论述过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应先从中国的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必究其源,然后又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中国古典园林因有限空间的无限诗化,具象形体的空灵意境而闻名遐迩,所以研究古典园林,首先应探究其“诗”、“境”本质起源。

1、先论“诗”字

从文字的形义学来解读,周代的“诗”字起源于甲骨文“寺”字。可见“寺”是“诗”的初文,诗是“寺人之言”。寺人,内小官也,掌祭礼。祭礼吟诵的祷告词即为诗。所以,诗从来是有形式的。同时“诗”这个字是“言”与“寺”的结构,其字义则似指一种“言志”的文学形式。《说文解字·言部》曰:诗,志也。从言、寺声。古文“诗”省。《尚书·尧典》云“诗言志”,《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先秦经传与诸子也多称“诗以道志”,都把“诗”解释为一种表达“志”的形式。

所以说“诗”即是在有限制的空间内,进行有形式地自由创作,以抒发志趣,顿悟人生。

2、再谈“境”字

文化或审美意义上的“境”即“意境”或“境界”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郭象《庄子序》中有“玄冥之境”之说,《世语新说·排调》中也出现了“渐至佳境”的用法。这里的“境”已超越物质空间上的字义,有了精神、文化和审美意义。

从文字的形义学来看,汉代“境”字源于甲骨文“竟”。甲骨文“竟”的字形上部为“音”,下部为人,字义为“乐曲终止”。汉代“竟”与“土”结合为“境”之后,“境”又增添了“空间”的因素,从而形成“境”字时间、空间和人三重复合字义结构。

数千年来,“意境”与中国传统思想、宗教、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水乳交融,产生了“诗境”“词境”“书境”“画境”“艺境”“实境”“虚境”“心境”等等,尤其是诗文意境,成为古典园林及园中景点境界的主要艺术蓝本。

3、“诗”与“境”

诗对园林意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代表性的庄周派思想一直是封建士大夫、园主所维系的重要精神支柱。如李渔“芥子园”,取自于《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潾,水浅则舟大也。”这里的“芥”即小草,后比喻“小舟”,形容此园极小。“一枝园”取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园主清心寡欲,远离朝野,安于栖身之所。至于园林景点中采用庄周意境的更是数不胜数,如“知鱼轩”、“濠濮间想”、“集虚斋”等。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词对园林意境营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言志诗,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命名的拙政园“见山楼”;取“少无适俗韵”之意的藕园“无俗韵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颐和园“夕佳楼”……王维“辋川别业”中诗意化的景点,每一处都以诗画描绘,置身之间如若画里之感,其意境之美,妙不可言。

二、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

1、网师园主题——渔隐

江南这座秀美的古城,自明代到清初的400多年间,经济文化发达,物产丰饶,文人雅士聚集,造园之风盛行,大量私家园林产生。这些园林诗境深远,仅就数亩之地,亭、台、楼阁悄然立于其间,树影婆娑,花木扶疏,竞显清丽脱俗、纤巧精美。

以“小园极则”著称的网师园,于南宋初年,史部侍郎史正志罢官,购得吴中之地,想来在此建“万卷堂”,并于堂前建花圃,圃内满植牡丹,题名为“渔隐”。“渔隐”一词中“渔”通“鱼”,取自《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园主在建园之处就想借此园,表露心志,向往自由舒畅生活,“隐”字更是直抒逃离勾心斗角的政治,退隐江湖,享受出世之安逸。所以,以“渔隐”为园名,使全园笼罩了质朴寡欲的气质和园主心系山水之乐的悠然生活。

2、网师“诗”化“境”

网师园占地面积不大,仅八亩,纵观全园,建筑纤雅,山韵水秀,花木扶疏,自然与人文诗意融为一体。漫步园中,举手投足之间轻易可见诗意,而这诗意又是如何幻化出诗意的呢?众星拱月的空间元素布局下,以彩霞池为中心,建筑物临水而建。伫足而立,静观园中各景点的诗意,匾额楹联上的诗文让园林景境得到凝固,使游人在片刻休憩间仍能与景观进行审美和情感的交流,体味其中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致,由此获得对人生深永的感悟。

“小山丛桂轩”,轩名取《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丛生山之阿”,及北朝庾信的《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轩南有湖石堆砌假山,山上种植桂树,此景在“小山丛桂轩”的轩名及来源诗文下幻化出无限的情感,仿佛使人感受到立于浓香四溢的金秋,满园金黄;或联想到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的意境,从而经实景感悟到的空灵之境,涤荡心灵。“樵风径”取意于宋人诗句“归舟何虑晚,日暮有樵风”、杜牧诗“陶潜官罢酒瓶空,门掩杨花一夜风”,月落西山之际,园主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隐士,背上薪柴夜归,所携酒早已饮尽,但归途中凉风习习,微风携花香,心情畅爽。游人步行于此,似乎也已被带入到这样的境界之中。“月到风来亭”取宋理学家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与亭正对是一面镜子,将周围景色延纳其中,每当夜幕降临,水中月、镜中月、天上月、心中月,相交辉映,妙趣横生。偌大的彩霞池收拢了园内之景、园外之景和天地之景,“须弥芥子”之园显得无比辽阔,延绵不绝。人置身其中,顿生小中见大,濠濮间想之感,这便是景物赋诗文所幻化的境界感,开阔无垠,深远隽永。游沧浪之水,咏沧浪之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濯缨水阁”,步入阁间,极目所见两幅对联,一幅为“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讲的是曾子“三省吾身”,颜子仁人“四勿”和“大禹惜寸阴,众人惜分阴”的故事,此联给游者展现的是发人深省、珍惜光阴、格言励志的古代修身养德之境界,引导人们面对混乱的外部世界,着重于自身性格、品德的养成,要时刻反省自我,就如同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诗化园林建筑方式在创造美妙意境的同时,也对游者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教育与休闲相结合。取自宋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和苏轼《超然台记》的阁中另一联“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关于此联曹林娣先生解释为:“人们不但要有内在文化修养,而且更要有广泛的交游和见闻……心志不为外物所诱,逍遥于物外,超脱一切,随缘自适,才能达到安恬潇洒的生命境界,安然自得。”体现一种超然于物外,审美思辨、安乐自得的禅意境界,就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实现生存境界的审美化,即所谓的“诗意的栖居”。类似的以“诗”化“境”的园内之景还有“殿春簃”、“竹外一枝轩”、“蹈和馆”等等。这些景物的题诗,饱含了园主创作时的思想情操和人生态度,移天缩地间刻画出诗情画意的境界。endprint

3、网师“境”生“诗”

园林意境的营造,可以是经由事先构思好诗意的主题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设计好的意境构思出某种诗意主题,这种主题的构思可以是基于园主自身的经历,或是由鉴赏者的心境而定。

高低起伏的园林构筑物,主次相辅的花木、山石,全园景色承转相合,无疑就构成了钱大昕《网师园记》中“柳子厚所‘奥如旷如者,殆兼得矣”之诗意。园内,清池一泓,亭、台、楼阁,山石花木临水参差错落地分布着。在光影艺术下,池水将周边美景倒影于怀,微风拂来,泛起道道涟漪,池中之景笑语嫣然,生机勃勃。水池西面有石桥——引静桥,微微中拱,低矮贴水,这些曲折多变的布置使池水有水广波延和源源不绝之意。游目骋怀,游人即入其境,感受到虚、实或虚实相济的空间意境,同时,在鉴赏者眼中,此境也会为己赋诗:“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月光如水水如天”,此时的“境”生出无限的“诗”。池西部的黄石假山——云岗,山间种枫、桂、玉兰,山缘点缀龙须草,游人沿着石径登临而上,极目环顾,全园之景尽收眼底,不禁感叹这数亩之地,却包纳天地山水,俨然壶中天地。“须弥之境”体现了“小园极则”的意境,同时也将这一景幻化成一曲幽静之诗——意象悠闲,不类人境。每至夏秋之际,绿荫荷香,清风徐来,绿云自动,游者耳畔既有水声潺潺,此情此景便有“冷风飞上诗句”的妙趣了。这样的境界营造的诗意自是妙不可言。从水池西北的平板曲桥西行,穿过“潭西渔隐”的小门,就来到殿春移小院。院内不大,但景色柔和淡雅,明快工整。庭院的东南侧空隙地处有芍药圃,每至春末夏初,芍药绽放,院内凉风习习,花香阵阵。院北有书房两间,较大的一间北墙开窗三扇,窗外天井中分别种植腊梅、芭蕉、天竺和翠竹三种类型的植物配置,分别营造了“暗香疏影”、“雨打芭蕉”、“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的诗意之景,形成三幅随四时而变的天然图画。院南面的庭院中布置着半亭、清泉和山石,半亭名为冷泉亭,倚墙而筑,高檐翘起,体态轻盈。院西南角有泉——涵碧泉,泉内洞壑幽深、怪石嶙峋。院正南则有高耸的石峰。这组山石、半亭、清泉所形成的山水写意画,简练优雅,确有以“尚留芍药殿春风”诗意立景的内涵。

一园之中,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亭一廊,“境”无处不在,“诗”亦随处可寻。

三、小结

周维权先生曾说过:“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开始受到重视,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藉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象外之旨。”古典园林中的“诗”与“境”,二者相辅相成,境中有詩,诗中有境,诗文与景色的完美结合,展现境界之深远无穷。

然而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得到了房子却失去了土地,我们得到了了装点着奇花异卉、亭台楼阁的虚假的“造景”,却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的、籍之以定位的一片天地,因而使我们的栖居失去了诗意。我们要基于传统园林的诗化与意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通过创新生成途径建立古与今的对话和重建,传承、发展现代型的“诗情画意”的休闲场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园主古典境界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还原
最高境界
生活的三个秘密
轻古典风
康熙御笔点园主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