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
摘 要 本文总结归纳了我国航天科普传播中存在主要问题,即内容准确性不够,资源开放性不够、开发不足,针对性不强,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举措为:建设专业化传播队伍;开放航天设施;建设规模化的航天科普基地,加强航天科普规律研究,增强传播的针对性。
关键词 航天科普;传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7-011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发射活动越来越多,通过各类媒体的报道,公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鉴于有关航天的新闻报道多会涉及到公众比较陌生的技术名词和概念,无论是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大多要做科普性的解读。因此,各类媒体对航天知识的传播,成为航天科普传播最重要的渠道。
除了媒体传播外,科协系统、航天系统有关单位以及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利用重要航天发射活动的时机开展了面向公众的多种科普活动,使航天在公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些科普活动,是航天科普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的来看,航天科普传播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内容准确性不够,资源开放性不够、开发不足,针对性不强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1 科普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普内容的准确性不够,经常出现常识性错误,易对公众产生误导
因为航天的专业性较强,许多概念对于没有航天专业背景的人士来说比较陌生,容易混淆。即便是一些“跑口”记者,如专门跑科技新闻或者航空、航天类新闻的,也常常将一些概念弄混。
例如,中国探月工程分“绕” “落” “回”三步走,整个工程都是无人探测,但有的媒体就是搞不清无人探测与有人探测的区别,弄不清中国的“嫦娥工程”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区别,时常使用类似“登月”这样的词汇。其实,“登月”一般意义上是特指载人登月,无人探测器降临月球一般使用“落月”。诸如“中国将在2017年实现登月”这样的标题,极易让人产生误解。还有,目前中国的载人登月尚处于论证阶段,国家并未立项,距离进入实施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一些新闻媒体已经迫不及待地对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进行报道,诸如“中国已经具备载人登月能力”“中国将在2025年实现载人登月”等不实或不准确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上时常出现。虽然作者的本意是为了宣传中国航天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但这种基于猜测基础上的所谓“新闻”,除了能达到一时“吸睛”的目的外,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它只能誤导读者获得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增加错误的“常识”。
1.2 科普资源开放性不够、开发不足,影响科普传播深度
相比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中国航天科普资源的开放性远远不够,开发更是严重不足。
作为美国政府的航天管理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高度重视航天科普工作。为了让公众尽可能地参与空间探索,NASA一直将国家航天计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免费公开。在其官方网站上,媒体、教育者、爱好者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到精美的航天图片。因为 NASA认为这些影像是来自纳税人的贡献,公众及媒体有理由使用和
传播[1]。
肯尼迪航天中心不仅是NASA最重要的航天发射场,也是一个重要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中心有一座航天教育馆,馆中各种航天实物模型和高科技模拟演示仪器一应俱全,可让观众真实了解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航天员在其中工作的真实情景及有趣镜头。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营地老师可借助现场实物模型及高科技模拟等教学手段,讲解航天的基本理论,整个学习过程充满趣味。位于休斯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游客参观中心于1992年对外开放,里边陈列着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和80年代航天飞机以及国际空间站相关的实物和模型。为了提高少年儿童的空间探索兴趣,馆内还开设大量的体验式游乐设施。游客还可以参观飞行任务控制中心、航天员训练训练中心等核心设施。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市,建有一座封闭的专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各种训练的太空营。太空营项目是具有教育性质的公益性项目,它配有美国太空总署(NASA)设计的专为美国航天员培训使用的太空模拟器及各种训练设备,学生们在这里可以制作、发射小火箭,担任航天飞行任务中的一个角色进行太空作业,设计月球基地建设方案,体验月面漫步等。太空营倡导让学生在动手和体验中学习,使青少年有机会去探索发现未知事物,并激励他们的学习热忱。太空营培训项目非常成功,受到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高度好评并且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从2002年开始,中国宇航学会每年夏季都组织赴美太空营训练夏令营,深受中国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位于莫斯科郊区的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不仅是俄罗斯航天员的培训基地,也是一个开放的科普教育基地。在那里,普通公众不仅可以参观展现俄罗斯太空探索辉煌历程的博物馆,还可以参观与“和平号”空间站一模一样的空间站设施,可以参观各种航天员的训练设施;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航天员正在训练的真实场景。
与美俄两大航天强国相比较,中国的航天科普设施差距很大。一方面,中国没有成规模的类似美国太空营这样的专门的航天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另一方面,中国的航天设施或者因保密等原因不能开放,或者开放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浮光掠影式的参观,观众难以有更加深切的体验与
感受。
1.3 对传播对象的细分不够,针对性不强,传播效果有待增强
目前,中国的航天科普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
第一,科普传播基本上跟着新闻走,在没有新闻事件的时候,科普仿佛消失。在有重大航天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如航天员乘飞船升空、“嫦娥”探月、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等,各种媒体的报道以及科普性解读文章可谓铺天盖地,而任务一旦结束,伴随新闻“消失”,“科普”也烟消云散,没有形成日常的长效机制。endprint
第二,科普传播的层次还基本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看热闹”阶段。当重要航天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为吸引受众的“眼球”,各路媒体纷纷跟进,但类似于“是什么”的表面报道居多,深究几个“为什么”的有深度的科普文章偏少。
第三,科普传播还停留在“笼而统之”的阶段,对受众目标群体尚未细分,操作过程比较粗放。实际上,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传播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对航天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来说,更是如此。目前的航天科普传播尚未做到根据受众需求层次的不同,而提供不同层次的内容,而是只能笼统地打包“出售”内容。在初期,这种方式或许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将使得部分要求较高的受众失去兴趣。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航天科普传播效果不够理想,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不能让受众满意的现状。
2 多措并举,提升航天科普传播效果
2.1 建设专业化传播队伍,提升专业素养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航天科普传播队伍,首先是传播者的专业素养要提升。目前,航天科普的传播队伍,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二是没有专业背景但热衷学习并成为准专业人士的“爱好者”;三是既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特殊爱好,只是因为分工而从事了这项工作的从业者。对于航天这样一个有很强专业性的领域来说,没有专业背景,做科普传播工作不仅很难深入,而且容易犯低层次错误,因此建设专业化的传播队伍十分必要。当然,没有专业背景而又确实爱好、肯学习、善于钻研者,也可以逐步成长为专业人士;而对那些纯粹因工作需要而加入到航天科普传播队伍里来的人来说,只能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此外别无他途。
2.2 开放航天设施
国内的航天设施,无论研制基地还是发射场区,开放的程度都非常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航天系统作为保密单位有对外封闭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单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使然:与其因开放而带来隐患不如干脆全封闭起来。要促成航天设施的开放,一方面需要航天系统有关单位加强社会责任感,将对公众进行航天科普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开放行为进行引导和鼓励。原则应当是,只要不是涉及核心机密,能开放的尽量开放。因为开放是吸引公众关注航天、支持航天事业发展的最佳契机,也是吸引青少年走近航天甚至未来投身航天事业的重要手段。
2.3 整合资源,建设规模化的航天科普基地
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航天大国,至今没有一个高层次的、权威性的、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无论如何是个很大的缺憾。美、俄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基本上是公益性的,虽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营成分,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没有政府的支持是难以建成和长期运营的。NASA作为美国政府的航天管理部门,设有专门的教育办公室,每年有固定的预算,专门支持航天教育。对美国公众进行航天科普教育,是NASA的一项重要职能。阿拉巴马的太空营里,到处可见NASA的元素。众所周知,中国航天是多头管理,缺乏航天科普教育的总体协调管理部门,航天科普教育多由社会力量自发进行,不成规模,难成气候。这种状况要改变,需要国家赋予航天管理部门进行航天科普教育的职能,投入一定经费,整合社会力量,多元投资,兴建权威性的代表国家水平的航天博物馆和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以造福青少年,造福后代子孙。
2.4 加强航天科普规律研究,增强针对性,提升普及效果
与任何事物一样,航天科普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航天科普也越来越熱,但是总体上看,作为科普传播者,主要还是制造“热闹”给人看,而受众也基本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要从“看热闹”晋升到“看门道”的阶段,对航天科普的传播者来说,要想受众明白,首先自己要当个明白人,要确实练好内功,提升层次,对“航天的那些事”真正了然于胸;其次要深入思考,如何针对受众群体不同的特点,采用怎样不同的方式,去传播不同的内容;第三,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摈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将略显枯燥的科学内容做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科普大餐,奉献给广大公众。
3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这段话既高度概括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全面加强航天科普传播指明了方向。航天科技和科普传播工作者要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以科技创新带动科学普及,让科学普及惠及科技创新,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同时,开创航天科普传播工作的新
局面。
参考文献
[1]NASA.让空间探索属于普通人[EB/OL].http://discovery.163.com/12/0807/00/ 8890RTGU00014N6R.html.
[2]习近平,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