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璋敏++刘璐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影中的知觉现象场的研究,将视觉、听觉、深度等电影元素进行知觉现象分析。研究发现,各种知觉元素相互配合协调,能够使得观众的知觉连贯性增强,而这一连贯性则保证了电影放映过程中知觉现象场的完整性。越完整的知觉现象场,越能够带给观众深度的沉浸体验,这一研究结果对未来电影元素的准确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未来电影制作人在对于电影知觉现象场与真实知觉现象场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深度沉浸之后的虚拟感官脱离恢复,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关键词:电影元素;知觉现象场;知觉连贯性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008-02
一、电影知觉现象场概述
电影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的共生产品,在诞生之初就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和观感性质。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人体感官随着电影内容的展开得到充分调动,从而进入一个由电影模拟营造出的知觉现象场。
(一)知觉现象学在电影领域中的概念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直接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影响。在其著作《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试图直接描述我们的体验之所是,不考虑体验的心理起源,不考虑学者、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可能给出的关于体验的因果解释” [1]。梅洛·庞蒂将人的身体作为感知世界的基础介质,并提出了运用感官知觉去解释现象的哲学。在他看来,人的生存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空间来说,人也是客观存在物。然而,人的存在意义并不是只是两个客观物体的简单相加,只有人调动自己的感官知觉,通过身体融入意向性,才能表达存在的意义,构成一個完整的现象场。
在电影领域中,对于观看电影的观众来说,电影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描述性质的信息进行输出,而是通过调动身体知觉,使得感官得到充实的一种高度的知觉体验。在这个知觉现象场中,视听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配合,使得视听体验远远高于视觉和听觉感知的简单相加。众多电影元素集合成的一个庞大的虚拟知觉空间,给观众造成了强大的感官冲击,可以说,当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就会置身于一个高度仿真模拟的“知觉现象场”中。
(二)电影知觉现象场的探讨意义
杜威认为,审美的敌人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2]。一个电影知觉现象场的构成,是由电影元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在目前电影市场中,一部电影是否能够给予观众足够高的代入感和情感上的共鸣,是评判这部电影质量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情感共鸣的产生需要时代与文化的共同作用,而这里所说的代入感,就是指电影所营造出的知觉现象场的沉浸体验。
知觉现象场的营造,基于生理知觉、习得性联觉以及心理情感的共同作用。知觉现象场正是电影中,外在视听语言的运用,内在故事核心表达的一个完整体现。可以说,借助知觉现象学理论分析,有利于影视工作者更好地把握电影领域未来的推进发展。
二、电影知觉场的发展分析
电影是一种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将静态画面叠加播放形成动态影像的技术产物。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影元素逐渐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二维到三维,知觉信息得到了不断的叠加与提升。这种知觉信息的提升使得电影中的知觉现象场正逐渐分化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真实的高模拟现象场,另一种是极度虚假的幻境现象场。
(一)知觉现象场的单一到复合
1872年无声电影诞生,这种模拟视觉知觉的技术从此正式进入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到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诞生,电影从单一的视觉知觉变为了视觉与听觉共同作用的知觉场。随着1953年胶片3D电影诞生,1985年第一家4D电影院开张,2009年数字3D电影面世,电影所营造的知觉现象场逐渐从单一知觉体验变为复合知觉体验。
电影调动的人体知觉元素增多,产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在电影中,视觉改变了听觉,听觉也改变了视觉,在二者化合作用的基础上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质”[3]。电影知觉场正逐渐变得高度拟真,这一现象在数字电影,特别是数字3D电影诞生之后更为突出。
(二)电影知觉元素的演变趋势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是一种被动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电影的单向知觉传达。高度模拟仿真的视听语言以及深度信息,通过一个发光屏幕进行传递,没有了人体知觉的参与,这些信息都是毫无意义的。“单向性”是电影知觉不同于现实知觉的重要特征,它使观众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不动,始终处于低动能、高知觉的状态,从而能够制造完整的“现实幻觉”[3]。这一特点也解释了,为什么观众在电影院中观看时,感受到的电影知觉更为震撼。
电影知觉元素与人体的感官体验息息相关,大脑的知觉合成过程非常复杂,知觉能力和联觉感知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人的知觉感官体验,能够在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中得到提升和强化,并将各个知觉进行经验联动,因而,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沉浸体验就越来越深入。
三、电影元素对观影沉浸体验的影响
一部电影中,电影元素包括了色彩、线条、光影、视角、动态、剪辑手法等各个方面,而几乎每一个电影元素都对应了一种知觉体验。就电影知觉现象场的完整性方面来看,观看电影时感官的知觉体验是否连贯,直接影响到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沉浸体验,也就影响到了观众与这部电影之间所建立的感官联系,对电影进行更一步深入的情感带入,引起观众共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影响知觉连贯性的电影元素
就目前的电影市场来看,2D电影和3D电影覆盖了整个院线电影的市场。在这其中,对观众知觉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视觉、听觉以及3D电影中的深度知觉。
在视觉方面,画面对比变化过于强烈,画面跳跃式变化过于频繁,会使得眼睛加重适应画面环境的负担。特别在一些有高饱和度以及快速切换镜头的片段中,视觉上的负担极易造成由于心理反应滞后而造成极大的知觉错乱。因此,一些强调知觉体验的段落,常常会运用快节奏高饱和度的电影元素,而一些强调叙事内容的段落,则会大量运用长镜头和低饱和度的电影元素。endprint
在听觉方面,电影中常常利用声音完善和交代环境状况。音乐对观众情绪的带动是十分强烈的,一些视觉画面无法表达的情绪氛围,可以通过听觉语言来营造。这一现象在惊悚电影中尤为突出,一个普通的视觉环境画面可以通过听觉元素的加入而将画面赋予新的知觉意义。在视听语言的共同配合下,知觉连贯方面的不足互相得到了弥补,即使在一些有突变状况的片段中,依然能够保证观众知觉始终保持在一个不间断的知觉现象场当中。
在3D电影中,深度信息元素的加入使得深度感知不再仅停留在心理经验的积累。与数字平面电影不同的是,3D电影通过对双眼的生理功能进行了高度模拟,将深度信息与视觉感官相叠加,延伸了视觉的维度。一些电影院运用了立体环声技术,拓宽了听觉感官的维度信息。多种维度感知信息使视听语言的知觉作用效果翻倍展现出来。而由于目前3D电影的拍摄与放映技术还没有成熟,一些画面的3D电影视觉中心深度落差过大,同样的运动镜头的运用由于深度信息的加入,使得摇晃感过于强烈等等。由于深度知觉的不连贯,就容易导致人体产生心理落差和生理排斥反应,比如晕眩,恶心,视觉疲劳等等。
总而言之,对知觉感官调用越多,电影的模拟知觉现象场就越趋向于真实感知,由此,对知觉连贯性的感官要求就越高。
(二)知觉连贯性对高度沉浸式体验的影响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不论是拍摄技术还是放映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观众的观影沉浸体验也越来越深入。
在现实生活中,知觉体验都是连贯的,当一些知觉发生突变时,身体会下意识的进入自我防御状态,从而能够保护自身的安全。高新技术将观众引入一个极其逼真的“虚拟幻境”中,感知高度沉浸式体验。在这个“幻境”中,观众知道荧幕上出现的人物环境人是虚假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方式被高度模仿,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会不自觉的将电影内容当做真实存在的“新世界”进行感知。
由于“虚拟幻境”存在的特殊性,电影知觉现象场的完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观影的沉浸式要求越高,观众的知觉就越连贯,电影营造的知觉现象场也就越完整。
电影对知觉现象场的这种高度模拟同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质疑。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者本雅明就提出,电影将“人-环境”的知觉模式转变成了“人-机械-环境”的知觉模式,电影对知觉现象场的模拟越真实,人要想接触真实知觉现象场就越遥远。
在高度沉的浸体验的环境下,观众在观影结束之后需要剥离电影知觉现象场而重新融入现实,这个过程涉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值得引起重视。
四、结 语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调动自身的感官知觉,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由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深度等电影元素构成的高模拟知觉现象场中。各种元素相互配合协调运用,使得观众的知觉连贯性增强,保证了电影知觉现象场的完整性。越完整的知觉现象场,越能够带给观众深度的沉浸体验,这对电影元素变化的准确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以外,未来电影制作人在对于电影知觉现象场与真实知觉现象场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深度沉浸之后的虚拟感官脱离恢复,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法)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美)約翰杜威.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王文斌.数字3D时代的电影知觉——一种现象学的勘察[J]. 当代电影,2010(7):108-109.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