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莉莉,陈 伟,曾桂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广西 桂林 541002)
协同护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评价
俸莉莉,陈 伟,曾桂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广西 桂林 541002)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间使用任意抽样法抽取心内科急性心绞痛病例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护理治疗,实验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高胆固醇、血压值、心电图等指标变化规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随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患者病情复发情况。实验期间终止6例,最终实验组共留41例,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高胆固醇、血压值、心电图等指标对比情况如下: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心绞痛复发概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协同护理模式;治疗效果
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对于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发作后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即可有效缓解,而病情严重者则疼痛难忍,甚至出现濒死感,需要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心绞痛具有无先兆的发病、发病较急、病情发展快、反复性等特点[2],其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且发病患者通常为老年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深,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因此在急性心绞痛的治疗上对患者予以适宜的临床护理干预也尤为重要[3]。目前,仅仅依靠传统的医院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无法满足大多数急性心绞痛患者的需求。为了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预防症状复发,需要一种更综合化、细节化和应用化的新型护理模式。协同护理模式(collaborative care model,CCM)即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种开放性的护理模式[4]。其由Lott依据自我管理理论而提出,被定义为“用于指导和支持患者疾病自我管理,医疗健康专家与患者的互动”[5],即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充分发挥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鼓励患者参与健康护理。该模式重视患者生活、心理、情绪等多方面调节,强调护士作为临床教育者、支持者、协调者的作用。在近十余年间,CCM是众多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国外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发展也比较系统化,综合护理化的特点突出[6-7]。国内也有研究者开始将CCM应用到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都证明了协同护理模式下的患者病情控制更为稳定,治疗效果更加明显[8-10],但是对于CCM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还较少见。本研究选取我院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86例,对其临床护理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临床协同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CCM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采用任意抽样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3例,将其按照随机分配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患者26例,女患者17例;实验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16例。
纳入标准:① 符合冠心病急性心绞痛诊断标准,每周心绞痛发作大于等于2次Ⅰ、Ⅱ、Ⅲ级的劳累性心绞痛患者;② 心电图检查结果具备普通心电图阳性(ST段压低≥0.05 mV和/或R波为主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普通心电图ST段压低≥0.05mV者、运动试验心电图阳性等任意一项;③ 18岁以上成年人;④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目的、过程,且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 伴随严重的疾病,如重度心律失常、重度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② 合并高血压但经药物治疗其血压仍高者(收缩压大于等于160 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100 mmHg)、糖尿病严重并发症者;③ 有严重吞咽功能障碍,无法自行经口进食吞咽患者。
剔除和终止标准:① 患者或家属表示不再配合,退出研究者;② 研究中患者的病情加重,经医生评估无法继续进行研究者;③ 患者和家属因个人原因转院,无法随访者。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教育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或n%]
1.2 方法
1.2.1 研究设计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治疗方案,如止痛、降压降脂、心电监护、改善血液循环等;实验组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1.2.2 实验组协同护理方案
由心内科专业医师、中医食疗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等主要负责培训护士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并出席主讲健康知识讲座,指导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所有培训后的专科护士被分为两组,实验组护士除了对患者进行传统护理治疗外,还要对患者在“心理护理”“食疗护理”“生活护理”为主的3个方面进行精细护理。
1) 心理干预
① 由心内科护理部参考《医学心理学》制定符合急性心绞痛患者实际情况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划分。
② 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下,大致了解患者性格和心理素质情况,再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情况,因材施教,制定适宜的心理治疗方案,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③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感受,缓解其心中烦闷,告诉他们协同护理目的在于培养他们自己护理的能力,共同参与到康复进程中来,支持鼓励,增强患者对抗病痛的勇气。
④ 通过倾听和共情,适时与患者保持联系,交流病情,减轻患者心中对疾病的恐惧,要求患者配合想象“夕阳、大海、田野”等令人心情放松的场景,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心境平和;对于老年患者,必要时嘱患者家属住院陪同,以减轻患者孤独无助感等。
⑤ 帮助患者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支持;介绍恢复良好、重返社会的典型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2) 食疗护理
① 控制盐的摄入:少吃盐,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长期大量食用氯化钠,会使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受损。心绞痛患者每天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 g以下。
② 控制脂肪的摄入:少吃脂肪、减少热量的摄取。尽量减少食用油的量,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动物油,每日的总用油量应限制在5~8茶匙。
③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多吃海鱼和大豆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
④ 多吃利于改善血管的食物,如大蒜、洋葱、山楂、黑木耳、大枣、豆芽、鲤鱼等。
⑤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胀气食物,如浓茶、咖啡、辣椒、咖喱等。
⑥ 注意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以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 生活指导
① 戒烟戒酒。烟酒对人体有害,它不仅易诱发心绞痛,也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② 根据自身的具体病情进行力所能及的适量的运动,平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③ 心胸开阔,凡事泰然处之。切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④ 采取观看视频、听音乐、读报等适合患者自身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放松练习,丰富患者的生活空间。
⑤ 中年患者应节制房事,尤其在发作期间更当注意,以免因过度兴奋引起不测,甚至危及生命。
⑥ 科普健康知识。为患者提供一些心血管相关的知识手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如漫画、手抄报等;可为患者提供相关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心血管科普知识,让患者能利用闲暇的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请相关专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绞痛相关疾病知识的小讲座,包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如何处理等基本常规认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实行不同护理方法干预后的高胆固醇(LDL)、血压值(SBP和DBP)、心电图、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及复发率,并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表进行比较,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护理结束后,随访患者在1个月内的复发情况,复发率=复发人数/总例数×100%。
1.4 评价标准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对于心绞痛完全缓解、心电图ST-T恢复正常、压低的ST段回升0.1 mV以上的情况认为完全显效;对于心绞痛发作减少、ST-T有所好转、压低的ST段回升0.05 mV以上、倒置T波变浅的患者,认为治疗有效;否则,认为治疗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过程中,有1例退出,5例病例失访,累计终止病例共6例,其中实验组2例,对照组4例,最终实验组41例、对照组39例参与研究。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胆固醇、血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对两组患者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护理满意度与复发率调查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5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冠心病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大而不断提高,若再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则更易患该病,导致心绞痛的发作。此外,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些危险因素大多与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相关因素有关,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方面进行干预治疗是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1]。
与常规护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① 协同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1%,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的数据可知:协同护理模式使患者的高胆固醇、血压值、心电图等指标得到更显著、更有效的改变。患者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都会增加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患者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最终导致心肌缺氧,极易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的发生。通过临床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兴奋度,使患者的内脏及各项机能得到循序渐进地调节,促使患者身心保持良好的状态[11]。患者的各项危险指标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② 协同护理模式明显降低了患者心绞痛的复发率,大多数患者由于对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脏疾病的不了解,而忽视了生活中导致心绞痛发作的诱导因素,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协同护理模式注重对患者的生活指导和健康宣教,为患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医学知识平台,增加了医患沟通的时间,提高了患者对疾病认知的效率,从而有效避免了由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的心绞痛再次发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再次发作心绞痛的概率。③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传统的护理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而协同护理模式通过心理干预、生活指导、健康宣教等一系列措施,与患者面对面地沟通,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增进了护士与患者的感情交流,使临床护理工作不再死板,工作过程更加流畅、顺利,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从而达到医患和谐相处的共同目的。
正确的心理引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自我心理调适和健康常识的了解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临床协同护理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心绞痛复发概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的护理模式,临床协同护理强调了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生活辅助的职能,充分调动了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其健康自我管理行为的持续性,体现了现代护理模式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本研究患者病例样本量较少、实验周期较短等原因,导致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协同护理模式的长期效应跟踪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且本研究仅于本院进行实验,缺乏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医院效果对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将拟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样本量,延长跟踪时间,更全面地探讨协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1] 宋红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9):1142-1143.
[2] 比力克孜·阿布力米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5(12):55-56.
[3] 刘丽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5):196-197.
[4] 龚凤翔,段冰雪,李明珍,等.协同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5):519-521.
[5] 陈赫.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3):276-278.
[6] 艾瑛.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121-124.
[7] GYSAN D B,ALBUS C,RIEDEL R,et al.CorBene:a new model for collaborativ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Herz,2012,37(37):56-58.
[8] 张艳,高珊,崔鲜妮,等.协同护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9):664-666.
[9] 王新歌,樊少磊,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8(3):207-209.
[10] 姜淑霞,程建云,牛琴,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2):241-244.
[11] 杨巧玲,舒炯.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14-15.
(责任编辑刘 舸)
EffectandEvaluationofCooperativeNursingModeonPatientswithAcuteAnginaPatientsinCardiovascularDepartment
FENG Lili, CHEN Wei, ZENG Guim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uilin People’s Hospital, Guilin 541002, China)
To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linical collaborative nursing mode on patients with acute angina, eighty-six acute angina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rom June 2015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re are forty-three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dic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series of clinical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hanges of high cholesterol, pressure value and electrocardiogram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relapse of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During the experiment, six cases were terminated, Forty-one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irty-nine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finally. High cholesterol, blood pressure and electrocardiogram of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t shows that clinical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ute angina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angina patients, and wa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cute angina; concerted care mode; treatment effect
2017-04-25
俸莉莉(1978—),女,主要从事医学护理研究,E-mail:fenglili_2017@163.com。
俸莉莉,陈伟,曾桂敏.协同护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10):169-174.
formatFENG Lili, CHEN Wei, ZENG Guimin.Effect and Evaluation of Cooperative Nursing Mode on Patients with Acute Angina Patients in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17(10):169-174.
10.3969/j.issn.1674-8425(z).2017.10.027
R541.4
A
1674-8425(2017)10-01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