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帮扶的扎根分析

2017-11-04 01:25
关键词:侗寨精准旅游

王 超

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帮扶的扎根分析

王 超

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帮扶的扎根分析,精准帮扶可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的社会治理。对于通过旅游产业推动精准帮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民族村寨而言,政府、农户、产业、社区、游客五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在帮扶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矛盾纠纷不利于社会治理。这些问题包括政策操作难度(政府因素)、农户自身问题(农户因素)、不同发展基础(产业因素)、管理方法不足(社区因素)、不当游览行为(游客因素)等。有针对性地构建基于精准帮扶的社会治理路径,需要综合考虑转变方式、扶贫反思、全局平衡、尊重理解、治安管理五个方面。

精准帮扶; 社会治理; 民族村寨; 旅游产业; 路径

精准帮扶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共同构成了精准扶贫工作。精准帮扶是指当贫困居民被精准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相关政府机构认定责任人和制定帮扶措施,确保贫困居民按期脱贫,实现精准扶贫的帮扶效果。本研究基于社会冲突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扎根范式为分析框架,通过贵州肇兴侗寨这一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扎根访谈,聚焦探索以下问题:肇兴侗寨在依靠旅游产业为主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理论关系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特殊贫困人群的精准帮扶问题研究,诸如失独家庭、就业困难或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留守老人等。崔跃对陕西岚皋县计生困难群体进行了研究,探索其实施精准帮扶的路径[1]。吴振华通过对失独家庭研究,以精准帮扶的方式探索了走出困境的新思路[2]。梁欢和陈健对桂林2016年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百十一”帮扶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精准帮扶相关策略[3]。陈松庆等探讨了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精准帮扶路径问题[4]。金瑾探索了在就业精准帮扶下涉农类高职学生求职价值观现状,特别是贫困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求职观[5]。

二是关于精准帮扶相关机制、体系、新路径、新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思考社会成员的有效参与,以促进社会发展。例如徐国均等学者通过精准扶贫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精准扶贫创新帮扶机制[6]。胡泽构建了“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7]。邓小海提出以旅游扶贫作为精准帮扶落实的新路径[8]。陈光标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有效做好帮扶工作的系统路径[9]。王晓毅认为驻村帮扶是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新路径[10]。胡先文和王曦提出了党员精准帮扶学生的基于“1+1+1”模式[11]。

三是基于产业、干部、创业等精准帮扶典型案例讨论,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研究。例如尼玛次仁、吴春宝以西藏拉萨净土健康产业为例,探讨了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构建问题[12]。王小林基于贵州黔西南州案例,研究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问题[13]。覃志敏、岑家峰以桂南s村的驻村帮扶实践为例,分析了干部驻村精准帮扶的减贫逻辑[14]。

综上所述,有关精准帮扶问题研究,主要基于精准扶贫理论而进行探索。针对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研究,没有成果进行系统论述,而是通过完善精准帮扶工作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思考社会治理问题,并非从精准扶贫与社会治理全局观去系统探索。关于精准帮扶的现有成果优点包括:一是多方位分析了精准帮扶相关问题,剖析了精准帮扶对扶贫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二是针对精准帮扶典型案例研究,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实践观察法、理论阐释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也得到了相关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三是涉及本研究主题相关报道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主要集中在机制构建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为研究的系统探索奠定了基础。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理论缺口包括:一是研究成果之间内部逻辑性不强,显得比较分散;二是关于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三是针对精准帮扶促进社会治理的理论构建,目前还没有系统论述。通过扎根理论范式分析,研究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问题,可能存在以下理论贡献:一是找准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关系,形成一套符合贫困地区社会治理的理论参考体系;二是拓展了精准扶贫系统理论中精准帮扶的关系范畴与研究范围,为精准扶贫促进社会治理提供一个理论案例支撑;三是从另一方面而言,创新了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发现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根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分析框架,研究采用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采集一手资料,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范式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挖掘。访谈问卷采用非结构化的开放式问题进行数据采集,问题围绕“精准帮扶形式”和“社会治理路径”两个主题展开。实地观察法即通过对肇兴侗寨生活体验和观察,了解当地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情况,侧面观察当地政府相关工作开展。文献资料法就是通过查找肇兴侗寨精准扶贫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寻研究需要的信息,并辅助扎根访谈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之所以选择贵州肇兴侗寨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其原因如下:一是从省级层面而言,贵州省作为国家帮扶的贫困大省,解决好贵州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也就促进了中国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解决;二是从县级层面而言,肇兴侗寨所在黎平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然而该地区也是贫困程度最深,因贫困而产生社会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三是从乡镇层面而言,贵州肇兴侗寨作为全国最大的侗寨,与广西相邻,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但随着近几年旅游开发的推进,通过旅游产业实现精准帮扶,已经在肇兴侗寨初见成效。

扎根理论分析范式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两位学者共同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思想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基于研究计划,课题组于2016年7月3日至2016年7月10日之间,第一次到肇兴侗寨进行相关精准扶贫工作的实地观察和资料收集。并于2017年6月28日至2017年7月10日之间,第二次到肇兴侗寨依据研究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为了更有效地交谈获得可靠一手资料,研究聘用当地懂侗语的知识青年作为辅助调研人员,经过培训和要求,针对部分不懂汉语的大龄侗族被访谈者,由辅助调研人员沟通解释和翻译记录。有效访谈对象共计33人,按照职业分类进行编码,其基本属性如表1所示。

三、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

根据扎根理论分析的原则和思路,基于肇兴侗寨访谈资料,从访谈零碎的语句中进行归类提取概念,即进行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开放式编码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15]。如表2肇兴侗寨开放式编码过程所示,其中,原始例句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句简化后进行登入,语句后面括号数值表示表达类似观点的其它被访谈者的语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相近语义重复登录。根据原始语句归纳、分析、总结,初步提炼出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相关的58个概念。

表1 访谈对象属性统计表

表2 肇兴侗寨原始语句开放式编码过程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Axial Coding)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相关概念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16]。根据肇兴侗寨原始语句开放性编码过程所得的概念,运用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反复比较,以找到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相关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类型关系、功能关系等,发现其类属关系的轴心,为分析的深入打下基础。通过概念化到范畴化的分析,提炼出主轴式编码11个,如表3所示。

表3 范畴发展与质性编码过程

(三)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的主要任务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 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17]。依据前面编码资料,如表3所示,范畴发展与质性编码过程提炼出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关系的5个核心范畴。对访谈文本进行检验,提炼出的核心范畴符合社会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因此研究范畴的信度和效度具有可信性,质性分析所得的范畴达到理论饱和。

四、研究结论与发现的问题

基于上述扎根理论框架分析,研究结论指出,精准帮扶是促进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以旅游产业落实精准帮扶的社区,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治理,必须考虑政府、社区、产业、农户和游客五大因素。旅游产业“造血式”精准帮扶发展可以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选择之一,但要减少社会矛盾,就必须考虑政府在精准帮扶过程中,如何减少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治理的关键是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对于通过旅游产业帮扶来实现贫困地区社会治理而言,政府、农户、产业、社区、游客五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在帮扶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矛盾纠纷,与社会治理追求状态背道而驰。因此,基于肇兴侗寨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精准帮扶过程中如果存在以下问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治理的实现。

(一)政府因素:政策操作难度,引发各种矛盾

精准扶贫政策从政策顶层设计到落实,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可能引发相关矛盾,一是对精准帮扶政策宣传与解读问题。由于贫困户知识结构有限,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政策文本的正确理解需要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把官方语言转换成当地原住居民可以理解的话语;二是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方法与方式问题。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提步骤,成败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矛盾的引发。三是基层工作人员态度与方式问题。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容易职业倦怠,或者有些政府人员官本位思想作祟,就会导致在面对贫困者处理相关事物时候,不注意自身公务员形象,引发贫困户不满。

(二)农户因素:农户自身问题,加大帮扶难度

在精准帮扶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户贫困观念问题加大了帮扶的难度,这些观念问题包括:一是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限制,对相关政策的理解程度有限,可能会误解政策含义,引发与政府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时候的冲突;二是农户脱贫观念问题,以“穷”为荣,导致精准帮扶政策落实过程中,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积极性不高[18];三是农户之间享受政策的社会比较问题,会激发潜在的社会矛盾;由于掌握贫困户的真实贫困状况信息不一样,一旦“扶了不该扶的人”,就会导致“利益”获得较少而贫困程度更深的农户产生极端情绪,引发冲突;四是部分农户往往给入户调查的工作人员提供不真实的贫困信息,隐藏实际收入,以获得精准帮扶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支持。

(三)产业因素:不同发展基础,诱发利益冲突

在旅游产业精准帮扶时,以下问题是引起矛盾的重要原因:一是不同村寨和农户拥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不同,其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利益不同;二是正是由于旅游产业发展资源基础不同,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优惠政策的倾斜度也是不一样的;三是民族村寨核心景区旅游开发初期市场规范一旦不足,外来商户和本地商户存在不合理的市场竞争;四是旅游经济未发展到一定水平,不可能解决地方全部贫困人口就业问题,未到达帮扶效果,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四)社区因素:管理方法不足,依法协调困难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管理与一般社区管理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强调自治性。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地方社会发展的治理模式,生搬硬套的一般社区管理模式可能在少数民族地区会产生更突出的矛盾。少数民族村寨在解决一般社会矛盾的时候,可能存在一种解决问题的独有协调方式,然而这种协调方式又很可能在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约束之外,甚至让非本民族人士“难以理解”。一些驻村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管理,调解社区矛盾的时候,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方式,要思考更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冲突时,依法协调可能在执行过程中显得更为困难。

(五)游客因素:不当游览行为,影响社区安定

游客不当游览行为,也极有可能引起与当地社区居民或游客内部的冲突,主要包括:一是对少数民族文化或宗教文化的不理解、不尊重和侮辱行为;二是对当地拥有的旅游吸引物进行破坏;三是游客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和动作行为,影响到公共卫生环境和秩序;四是游客在旅游景区进行非法经营行为或从事其它非法活动;五是游客个人修养问题。这些因素会诱发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或游客之间的肢体、语言冲突,甚至是人身攻击伤害,也不利于当地社会治安管理,不利于社会治理的稳定常态。

五、讨论:基于精准帮扶的社会治理路径的构建

(一)转变方式,政府政策落实在于完善操作流程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讲工作。基层政府的精准扶贫宣讲工作与国家或省里新闻解读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关键是要把政府官方语言,转换成知识结构水平有限的贫困户听得懂的百姓语言。基层政府定期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讲活动,让相关工作人员自己明白政策的深刻内涵,用当地语言让百姓更清楚明白政策的含义和要求,理解政策执行的标准和方法。

二是用“申请制”的方法促进精准识别工作的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成败直接决定了精准帮扶工作的成败,一定不要“扶了不该扶的人”,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可以思考转变传统村里推荐,乡政府核实的识别方式为贫困户自我申请提供材料,需要精准帮扶项目,结合村里考核、群众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户和所需要的帮扶形式。对于知识水平十分有限的弱势群体,无法申请的贫困户,可以采用村里干部派人辅助申请的形式[19]。

三是在政策操作过程中,相关干部一定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基层干部和办事人员就是中国政府形象的代表,其工作中言行举止直接代表政府形象。这个言行举止包括在扶贫工作中与贫困户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等,以及工作的效率、接待群众的方式等。

四是杜绝裙带关系和贪腐行为,鼓励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国家有因户实策的帮扶形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群众和社会同时监督基层政府相关人员,在政策执行中是否有欺凌弱小、挪用专款、隐瞒事实、套取资金、寻租腐败等行为,严厉打击扶贫过程中的歪风邪气,一定要做好政策透明、资金透明、信息畅通等方面的工作。

(二)扶贫反思,脱贫意识教育放在帮扶核心位置

一是政策误解的脱贫意识教育。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能让贫困者误解为“给钱给物”,更不能误解为分“国家蛋糕”的方式。要通过政府系统宣传教育让贫困者理解“扶贫”不是“养贫”,而是“脱贫”,是以政府帮扶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克服当前困难,找到脱贫路径,主动脱贫的过程。

二是知识扶贫的脱贫意识教育。让贫困者认识到知识在自身主动脱贫中的作用,在政府帮助贫困户的各种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中理解知识教育的意义,让贫困者重视知识在促进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让贫困者能够识别知识帮扶的时代机遇,改变传统受帮助思想,主动抓住机遇,实现自主创业和就业上岗,依靠政府帮扶和积极劳动改变自身贫困现状。

三是社会比较的脱贫意识教育。社会比较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比较观是主动脱贫的动力,不正确的比较观念可能导致社会犯罪。基层政府要通过当地故事教育和先进事迹,让贫困者了解周围认识的已经脱贫的农户,是如何通过抓住时代机遇和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通过正确的社会比较的脱贫意识教育,激发贫困者主动脱贫的动机。

四是诚信受助的脱贫意识教育。为了获取国家相关支持,提供不诚实的贫困信息的相关贫困人群也普遍存在。这时候就需要对受助贫困者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教育除了让贫困者了解诚实的意义以外,关键还是要结合贫困户的征信制度进行考察监督,一旦发现不诚实现象,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收回扶贫相关资金和物资或进行相关处罚,让国家扶贫资源给真正需要的贫困户。

(三)全局平衡,旅游产业帮扶需要合理发展布局

一是基于科学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的全域旅游。少数民族山区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风情,村村歌舞,美景处处,但这需要一个科学的全域旅游规划,以旅游经济的视角思考各村寨的潜在经济价值。突出村寨特色经济,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阶段发展,在打造核心景区经济增长极的同时,重视经济的辐射效应。

二是合理布局旅游产业发展,鼓励打造其他特色产业经济[20]。根据拥有的资源基础,合理布局旅游产业,突出村寨之间的特色产业功能的互补优势,为全域旅游的开发打下基础。例如特色生态农业、农家乐、民宿等。在核心景区突出旅游观光业、娱乐业、零售业、住宿业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体验,非核心景区可以突出自然山水和生态农业的休闲体验等。让各个产业之间形成动态平衡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是规范旅游市场,营造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在引入旅游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同时,制定竞争规则,规范旅游市场,减少外来商户和本地商户的矛盾。这时就需要基层政府做到相关优惠政策的透明与执行的公平,对相关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的商户进行处理,还当地旅游市场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四是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做好旅游市场分工。在旅游产业帮扶过程中,政府需要正确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不同旅游市场分工中,鼓励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到旅游核心产业和非核心产业多个方面和多个市场链条之中,做好旅游市场分工。而不是一拥而上,集中在哪几个行业之中。每一个旅游经济发展环节,都有贫困者能够从事相关就业岗位。

(四)尊重理解,民族协商体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村寨相关利益协商制度的存在形式,不能用现有行政管理观念强加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特别是对于一些汉族干部,应该主动学习融入当地利益协调管理之中。

二是变基层管理为基层服务,参与少数民族事物管理,在政策允许情况下提供更多支持,并学习理解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和文化,以服务的态度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三是遇到工作困难,应向当地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士或村老咨询问题解决办法,共同商议相关矛盾缓解的途径,并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集体协商问题的活动之中。

四是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个体对自我利益的正当保护,当涉及相关利益侵犯的时候,应通过合法和合情的途径解决社区问题,不可采取强制手段,以免造成基层群众与政府的直接对抗。

(五)治安管理,创意标示系统提醒游客文明旅行

一是在景区一些公共场所制作温馨标示,提醒游客注意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公众不满或与当地居民的冲突。二是在一些存在危险隐患的地方,提醒游客不应该进行哪些举动,否则会带来自身或他人伤害。三是在一些原住居民私人场所,提醒游客应该注意事项。四是做好景区治安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游客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例如公共区域监控安全网络的布点、定时的治安巡逻、及时的矛盾纠纷处理工作、游客投诉的有效处理机制等。

精准帮扶是贫困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它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但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于非少数民族地区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二是扎根访谈更多是一种经验资料的提取,可能偏重被访谈者和研究者的主观判断。三是研究选择以旅游产业帮扶为案例探索,其它精准帮扶形式是与社会治理存在怎样的理论关系,还需要专题研究。总之,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以完善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

[1] 崔跃. 陕西岚皋县对计生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 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9):14

[2] 吴振华.精准帮扶:失独家庭走出困境的新思路.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8):44-45

[3] 梁欢,陈健.精准帮扶,点亮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路——桂林2016年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百十一”帮扶活动综述.人事天地,2016(12):6-8

[4] 陈松庆,周锋,史逸君.浅析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精准帮扶.中国培训,2016(22):46

[5] 金瑾.就业精准帮扶视阈下涉农类高职学生求职价值观现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9):38-41

[6] 徐国均,栾峰,等.聚焦精准扶贫创新帮扶机制.江苏农村经济,2014(12):40-42

[7] 胡泽.构建“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政策,2015(11):33-34

[8] 邓小海.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探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21-27

[9] 陈光标.用“精准扶贫”思想有效做好帮扶工作.人民论坛,2015(30):51

[10] 王晓毅.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56-62

[11] 胡先文,王曦.基于“1+1+1”模式下党员精准帮扶学生的探索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2017(6):416-417

[12] 尼玛次仁,吴春宝.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探析——以拉萨净土健康产业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5-163

[13] 王小林.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研究——黔西南州案例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6(3):5-9

[14] 覃志敏,岑家峰.精准扶贫视域下干部驻村帮扶的减贫逻辑——以桂南S村的驻村帮扶实践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7(1):163-168

[15] Glaser B G, Strauss A L. Awareness Contexts and Social Interaction.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 1964(5):669-679

[16] Glaser B G.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NursingResearch, 1980(6):377-380

[17] Corbin J, Strauss A L.Groundedtheoryinpractice. 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1997

[18] 冯华超,钟涨宝. 精准扶贫中农民争当贫困户的行为及其阐释——基于武汉近郊Q村的实地调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8-87

[19] 万兰芳,向德平. 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6-53

[20] 王超,王志章.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包容性发展动力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135-138

ResearchonPathofAccurateHelpandSocialGovernance——Based on the Grounded Analysis of Zhaoxing Dong Village Tourism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Wang Chao

Based on the grounded analysis of Zhaoxing Dong Village tourism industry help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author finds that accurate help can promote the social governance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According to the minority village which the tourism industry help to accelerate to realize the social governance by pushing the accurate help, the government, farmers, industry, community, tourists five factors, any one can lead to the social conflicts and dispute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social governance when the problems are happened in the process of accurate help. These problems include: the difficulty of policy operation (government factor), the farmer’s own problems (farmers factor), different development foundation (industry factor), management method (community factor) and improper behavior (tourists factor).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o build a social governance path based on accurate help: transformation mode, poverty alleviation reflection, overall balance, respect for understanding and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Accurate help; Social governance; Ethic village; Tourism industry; Path

2017-08-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2016M602710)。

王 超,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在站博士后,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邮编:610041。

猜你喜欢
侗寨精准旅游
美丽·古朴·梦境
——大利侗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旅游
侗寨鼓楼传歌声
苗乡侗寨乒乓情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