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堂
最早接触青春小说,是在高一那年。同桌阿春课桌里一本厚厚的《致青春》吸引了我,原本只是想翻开解解闷,没想到就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我的青春小说“迷妹”之旅。当时这些青春读物被老师和家长称作“杂书”,是不允许出现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的。为了躲避老师的突击检查,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来与他们斗智斗勇。
最开始我是把小说垫在课本底下偷偷看,但痛失几本爱书的我很快意识到,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我开始给小说包上书皮,冒充资料书,将“情感分子”包装成“知识分子”。但这也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她用目光一扫,我内心的小九九就无处遁形,“知识分子”也因此时常被老师捕获,关进办公室抽屉那个“小黑屋收容所”。
我很郁闷,而阿春就喜欢撑着下巴欣赏我这副抓耳挠腮的郁闷样子。她从来不会有我的这种烦恼,江湖人称“小说杀手”的她看小说从来不按本看,而是按页看。每本小说都逃不过她的辣手摧残,每次听到右手边传来“刺啦”的撕页声,我脸上的肌肉就止不住地抽搐,继而抱着自己的小说对她敬而远之。
后来这股青春小说的风潮慢慢地波及全班乃至全校。在食堂和阿春边吃饭边谈论某本小说,邻桌会有女生突然加入话题。小说里的情节也或多或少地会撩到我们年少不安又悸动的心,我们满校园地寻找小说中身穿白衬衫、眼神清澈明朗的少年郎,渴望一见倾心。但蓦然回首处,往往是穿着白色汗衫、站在教室后门暗中窥察的班主任,一见糟心。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讨论着,原本单薄的小说,也因此添上了青春与回忆的温热。
高一的末尾,电影《致青春》上映,班主任在教室里播放这部电影作为分班礼物。可以想象我们当时的心情,我们一边吐槽,对剧情和人物的处理吹毛求疵,一边又隐隐地兴奋着,毕竟我们对小说的所有美好想象都在银幕中找到了归宿。
此后就像是开闸放水,我们陆续听到喜欢的小说被买走版权,要翻拍成影视剧的消息。虽然知道这种为了迎合市场而流水线生产的作品拍出来难免走味变样,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貢献电影票和流量,为青春埋单。
说起来,我们这一代流行很多青春小说,它们对青春有着各种解读,但其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青春总会逝去。那时的我们,就算整天把青春挂在嘴边,也根本不懂青春是怎样的概念。等到过了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才惊觉青春已经快从我身边溜走了。也许这种后知后觉却又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才是青春本身。
(其其摘自《读者·校园版》2017年第15期)
【素材运用】谁的青春不疯狂?正如文中的“我”,上课时绞尽脑汁偷看着各种青春小说,尽管被老师没收了一本又一本,却乐此不疲,从未停止在小说中追寻自己青春的脚步。生命每一阶段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追求,童年追求的是玩具,少年追求的是梦想,青年追求的是爱情,中年追求的是名利,老年追求的是健康。因此,人生能有几回疯?青春不狂何时狂!
【速用名言】
1.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法国作家 拉罗什富科
2.青春在你身上,你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美国小说家 德莱塞
【适用话题】张扬青春,放飞梦想;雕刻记忆;把握当下
(特约教师 孙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