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医学的逻辑思维与哲学思考,一味地使用当前所谓的高精尖技术,只会带坏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大夫。”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如是说。胡大一认为,忽视问诊、物诊和适宜技术的基本功,盲目用高成本、有射线辐射、对比剂损害和创伤性检查,撒大网,看影像报告诊病,不仅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还会把病情复杂化,更可怕的后果是带坏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大夫。医学在发展技术的同时,更迫切需要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
▲插画/张琼
◎“中西药并存指的是疗效上的并存,而不是生产工艺的并存。”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致慜如是说。陈致慜认为,中药讲究清洗煅炒,其中“煅”往往是要把中药材烧成灰,但GMP认证要求生产环境要达到一定的净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就改变了中药制作的传统老工艺,进而改变了中药的药性。因此,在推动中西药并存,实现中西药疗效互补的同时,在工艺研究上应该尊重中医药的特点。
◎“过度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漏诊的风险,这也是‘早发现、早治疗’被大力倡导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如是说。韩启德认为,“早发现、早治疗”是一种过度诊疗,但如今百姓对此却很容易接受,甚至已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其实这些技术根本没发挥多大作用,只是从医生的角度看,由于漏诊要承担巨大责任,而“早发现、早治疗”却可以减少这种风险,这也是部分医生愿意垂青“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有着力发展光强技术,才能解决人眼的近视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凯如是说。王凯认为,在室内观察或注视某区域时,视网膜可以得到某一物体相对清晰的图像,但对周边其他物体却处于离焦和模糊的状态。而室外由于光强比较强,造成瞳孔变小,导致整个眼球的景深变大,因此产生的误差也非常小,即使几米外的物体也能看得很清晰。解决近视的最后方案绝对是光强技术,而并非市面上所谓的近视防护产品。
◎“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就没有健康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天津市侨联副主席、天津麦德森生物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执礼如是说。王执礼认为,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就不能形成激励的机制,不利于健康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应在相关知识产权的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鼓励和推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大与市场接轨的力度,以促进和保障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进而推动健康产业不断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