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在校大学生是学习知识、养成习惯较快的群体,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做好面对大学生群体的食药安全宣传工作,培养其良好的食药安全知识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构建食药安全校园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笔者于2017年5月至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开展了在校大学生食药知识与安全用药认知度调查,旨在探究目前在校大学生对食药安全知识的知晓度,并为制定相关的宣传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安全用药意识不强,缺乏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法律法规知识不足。今后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宣传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食药安全观念,并更好地理解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本次调查参阅了食药安全方面的调研报告,并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得到问卷。调研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食药安全知识的关心度、食药知识获得途径、需要了解的食药知识、食品药品选择、日常用药习惯、用药知识掌握情况、认可的宣传方式等。调查问卷为客观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共14题,采用网络征集的形式,共收集到125份有效问卷(本科生27.2%,硕士研究生72.8%)。
在对食药安全的整体关注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3.6%的学生对食药安全表示,比较或者十分关注,这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群体对食药安全状况及食药安全知识有相当程度的知晓意愿。在药品安全方面,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日常用药习惯、过期药品的回收等内容。反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用药安全的认识不够。具体表现为:在用药前能主动获取医生或药师建议的学生仅占31.2%,另有48%的学生在自己感觉不舒服时,便自行服用药物,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行联合用药,导致用药风险增加。据相关统计,5种以下药物联用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5种以上药物联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高达81.4%。在用药时能做到仔细检查药品有效期及适应症的学生为53.6%,但仍有14.4%的学生用药时并不关注药品的基本信息。此外,过期药品作为特殊的废弃物品,需要统一进行回收销毁以避免流入市场或污染环境。但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只有13.6%的学生熟悉相关知识,且能够主动执行,另有46.4%的学生略有耳闻,但并未积极参与,而40%的学生则完全没有回收过期药品的意识。
相对于药品,食品在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更高。问卷中,首先调查了学生选择食品时主要查看的信息,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最基本的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有很好的查看意识,但是进一步涉及到生产厂家、食品检疫证明,能主动检查的人数占比为14.4%。
对于出售药品、食品的药店与饭店,学生在前往消费的时候,能主动关注其相关资质、执照的仅占4%,完全没有查看意识的学生比例为30.4%。在遇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纠纷如何解决方面,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选择向食药监管部门举报的仅有13.6%,这些数据反映出高校学生群体在食药方面的法律意识不强,既没有预先查看相关资质的行动,也没有事后寻求监管部门的意识。这与随后的“是否了解食品药品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调查结果趋势吻合,有近80%的学生对食品药品相关法律只停留在略有耳闻的层面,缺乏深入学习。
关于食药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显示,平时生活积累是大学生群体食药知识最主要的获取途径,选择其余诸如:就诊时医生宣教、广告及互联网宣传等途径的人数处于居中水平,而来自讲座宣传的是选择人数最少的选项。问卷对最认可的食药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权威部门知识讲座的人数位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群体对这一获取方式是十分认可的,而当下流行的网络信息推送的选择人数并不是很高。对于身边食药知识讲座的数量,83.2%的学生觉得身边有相关宣传,但数量不多。在具体内容方面,有56.8%的学生希望了解到具体的食药安全知识,希望了解相关法律的学生为11%。
安全用药意识不强调查显示,在用药时有近七成学生不曾询问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且有近50%学生在使用药品时并没有核查药品适应症、有效期等基本信息。在药品使用及后续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对过期药品回收的认识不足,仅有13.6%的学生熟悉回收药品的相关知识。可见在校大学生对于药品安全知识掌握并不理想,以日常积累为主要知识来源,这使得大学生的食药安全知识不够系统与全面。
缺乏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选择食品时,绝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对生产日期的关注。此外,由于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就餐时的选择也更为广泛,诸如新兴的网络订餐。由于网络餐饮服务属于新生事物,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督管理工作正在完善之中,这对于习惯于网络订餐的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所以监管部门在开展宣传工作时,对此类问题应有所侧重。
法律法规知识不足调查中,只有4%的学生在就餐或购买药品时关注商家的相关资质,且有超过50%的学生在遭遇食药纠纷时选择忍气吞声,而没有意识到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与调查中仅有11%的学生对食药法律知识感兴趣的结果相符。可见大学生群体法律维权的意识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群体对法律法规知识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在获取食药相关知识时,对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兴趣。
在宣传内容方面,可就网络订餐安全、安全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认知、过期药品处理等与校园生活密切联系的方面进行宣传指导。此外,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受教育水平,可在常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引入食药方面的专业知识,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食药安全观念。
在法律法规方面,监管部门可以一方面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介绍,使大学生群体知晓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并学会如何获取法律帮助,另一方面结合校园生活特点,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为宣传材料,使法律法规条文更具体化和形象化,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在宣传形式方面,基于调研结果可以得出,首先,在校大学生对权威部门举办的相关活动有较高的信赖度,但受访大学生觉得身边与食药安全相关的宣传次数稍有欠缺,这一现象提示监管部门及学校应加强对高校学生食药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关注且缺乏了解的专题;形式上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有奖知识竞答、专题讲座等,丰富活动类型,吸引学生参与。其次,结合大学生群体喜欢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特点,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好网络平台的实时性、方便性,并借助学生对权威部门的信赖,进一步推广由食药监管部门主办的网络公众号,从而使食药安全教育宣传常态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