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之间的农产品地标保护:如何唤醒老味道的价值

2017-11-03 07:47周琳
新农村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陆名片标志

□周琳

冷热之间的农产品地标保护:如何唤醒老味道的价值

□周琳

一斤马陆葡萄50元,一斤庄行蜜梨却只能卖12元,差别在哪里?主要就是商标和品牌的知名度。笔者近日走访上海多个郊区发现,农产品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向精品农业转型的可行之路,但由于恶意抢注、意识不足等原因,仍然有大量传统“好味道”被时间湮没,亟待唤醒其价值。

自从2014年“马陆葡萄”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后,这颗葡萄的身价倍增:马陆葡萄的价格是市面上普通葡萄的5倍之多,优质品种平均每串50元,而且供不应求,俨然成为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张“活名片”。

从毫无商标意识到诞生一张“地域名片”,马陆葡萄走过了36年的探索道路。最初马陆葡萄追求的是量产效益,但很快碰到了市场的天花板,“1989年,马陆葡萄第一次出现卖不掉的局面,每斤0.2元都无人问津,陷入了‘大年亏,小年赚’的怪圈。”现年73岁的马陆葡萄创始人单传伦说。

随后,上海成立马陆葡萄研究所,进行技术攻关,控制产量,调整品种结构,转变为质量为上。2014年,马陆葡萄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着重打造品牌,创造“优质优价”氛围,延伸农家乐、采摘等文化属性,将这一品牌的价值最大化。

“最多的时候马陆有8000多亩葡萄种植,却只有3000多万元的产值;现在只有4500亩,产值却在1亿元左右。”单传伦说,马陆是一个工业重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葡萄种植的面积肯定在逐步缩小,但只要老百姓口袋的钞票在增加,这个产业就是成功的。

其实,像马陆葡萄这样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的“老味道”,上海还有大量农产品可供挖掘。枫泾丁蹄已经拥有200多年历史,亭林月饼用猪油和白糖所调配出的上海老味道历久弥新,吃上去苦苦的嘉定罗汉菜,100多年前就有记载的金山亭林雪瓜……这些食品或农产品,一些已经岌岌可危、即将消失,一些面临保护不到位、品牌不响亮的尴尬局面。

从商标到地理标志的跃升,并非易事。上海市嘉定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陆海英告诉笔者,症结卡在地标商标是集体拥有,必须要从商标持有人手中拿出来,这个转让过程并不容易。从研究所手中转让给马陆镇农业服务中心,许可给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专用,再到申报地标,马陆葡萄花了十年时间。

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曹栋说,早些年庄行蜜梨的种植户也流行“自建品牌”,各个品牌山头林立,尽管有一定知名度,但难以形成合力,“这几年,政府牵头把散小农户聚集在一起,许多原本拥有个人品牌的农户逐渐意识到集体商标的优势,慢慢投入了集体的怀抱。”

即便已经从“个人名片”聚拢成一张“集体名片”,最后变成地标,过程也十分曲折。“2016年,我们启动地理商标注册工作时,就发现商标已经被武汉一家企业恶意抢注了。”曹栋说,目前,作为地理标志商标主体的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农业服务中心已经提出异议,根据史料记载及一级政府名称,启动了驳回程序,但这会大大延迟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进度。

上海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林海涵说,由于前期商标保护法律意识不强,确实发生过地标商标被恶意抢注的现象,但更多的是意识不足。比如,南翔小笼的地标商标迟迟难以注册,就是商标所有者的意识问题。

“对于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地标名片是一条被证明可以走通的路。”林海涵说,从已经成功注册使用的地标商标发展情况来看,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马陆葡萄”比市面上的普通葡萄身价翻了5倍,还供不应求;“嘉定白蒜”种子的市场收购价从过去的每千克4.6元跃升至现在的10元以上。上海应多一些地标名片,真正成为精品农业的“代名词”。

猜你喜欢
马陆名片标志
包头的名片
一只想说话的虫子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一只想说话的虫子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上海:马陆葡萄奏响现代农业发展强音
认标志
奇猛蚁和毛马陆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