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应用优质化服务的价值评析

2017-11-03 16:02胡云姣
保健文汇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优质化心电监护心肌梗死

●胡云姣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应用优质化服务的价值评析

●胡云姣

目的:评价优质化的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入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AM I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化的急诊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PCI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M I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化服务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优质化服务;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I)是由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缺血、缺氧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起病急、病情凶险,常可危及生命[1]。目前,强化血小板治疗下的早期血运重建是AM I的最佳治疗方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往往是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而优质化的急诊护理能够减少确诊与溶栓准备等抢救工作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康复赢得时间。为了评价优质化的急诊护理在AM 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推广提供数据支持,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AM I患者84例,符合AM I相关诊断标准,均予以急诊PCI治疗。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2.85±9.2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12h,平均(2.95±0.51)h。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3.07±9.1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4~12.5h,平均(2.91±0.48)h。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即常规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通知急诊医生抢救,遵医嘱进行抽血化验、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相关抢救治疗,待患者确诊后送至导管室。

1.2.2 观察组

采用优质化的急诊护理,具体方法为:(1)院前抢救:急诊科人员接到“120”中心报有疑似AM I患者后,5m in内出诊,在送院途中进行卧床休息、吸氧、建立静脉连接心电监护、稳定患者情绪等相关紧急救治,同时与急诊科医务人员联系,准备接诊,并准备急救药物、器械等,缩短来诊到接诊的时间;(2)急诊接诊:采用首诊护士责任制,对于疑似AM I患者,立即送至抢救死,给予卧床休息、吸氧,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学检查及心电监护;患者若为自行送院,到诊后迅速开启绿色通道,通过边看、边问、边分诊的流程进行评估,迅速连接心电监护,并通知专科会诊;(3)送导管室:评病情评估完毕后,按照“定时、定人、定责、定位”的原则实施急救,要求患者5m in内完成吸氧、静脉输液、血液标本采集、心电图等,准备好护理记录单、病历、氧气、监护仪、除颤器等抢救物品,护送患者至导管室,并于介入治疗护士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病情进行详细交接;(4)人文关怀:AM I患者及家属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PCI时间及住院天数。

1.4 疗效判定

(1)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心肌酶、心电图等恢复正常;(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等明显改善,实验室指标部分异常;(3)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等未见明显好转或加重,或院内AM I复发。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其中计量、计数资料表示为(±s)和率(n/%)的形式,分别进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PCI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分诊评估时间(s)急诊停留时间(m in) PCI时间(m in) 住院天数(d)对照组(n=42) 138.47±29.81 24.65±7.27 55.18±12.63 16.71±6.95观察组(n=42) 54.21±10.26* 9.90±5.43* 37.29±9.54* 12.34±4.08*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AM I是心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及心肌酶学的改变,可发生心率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不仅对患者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2]。目前,PCI是AM I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不开胸、疗效确切、住院期间出血风险低等优势。而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血管、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3]。本研究在AM I患者急诊护理中,通过对院前抢救、急诊接待、送导管室、心理状态等环节实施优质化服务,使急诊护理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避免了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以及因医护人员工作繁忙、能力有限等引起的护理遗漏和疏忽,提高了护理治疗,为患者的康复治疗赢得了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PCI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AM I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化服务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荐。

(作者单位: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室)

[1]王风雷,刘建华.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2,26(36):3413-3413.

[2]李浩,崔盈盈.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19(9):1587-1588.

[3]李莉,刁军, 李勇等.血管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12):1076-1078.

猜你喜欢
优质化心电监护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分析优质化护理在预防荨麻疹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化发展措施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