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2017-11-02 05:04薛天庆林宏牛陈忠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池州市池州旅游

薛天庆,林宏牛,陈忠菊

(池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薛天庆,林宏牛,陈忠菊

(池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对池州市体育旅游的开发优势及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池州市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资金投入形式等策略,以促进池州市体育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优势;策略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均发展了改变,从“工作为了生活”转变为了“工作为了不工作”,当人们有了钱,有了闲,旅游就成为了人们减压放松的最好方式之一.体育和旅游的“牵手”,使体育旅游应运而生,而它也正被人们追捧和青睐.

池州作为国家首个生态示范城市,旅游已成为其重要的发展元素,而体育旅游扩充了旅游的内容的同时也给旅游带来新的生命符号,极力的推动了旅游的发展.探析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并找出开发的策略,不仅对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的方针政策制定上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将为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赛频频在池州市举办,使“生态池州、绿色池州”的名片逐渐传递到人们手中,并被人们接受,绿色、环保和生态的理念也成为池州市发展的生命线.另外,第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第一届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赛、国际铁人三项赛等大型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使池州市体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一系列比赛的举办,大大宣传了池州,扩大了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们走进池州,同时,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的步伐.池州市的旅游发展不再是走在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旅游的单一的主干道上,体育旅游作为后起之秀,已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体育旅游开发使体育消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至2015年底,池州市体育产业经营已达130余家,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成功开发出怪潭漂流、牯牛降徒步登山探险、九子岩户外健身、五溪山色户外拓展和秋浦河漂流等10余条精品路线,并建成了体育旅游基地——九华山国际健身气功培训基地和国家健身瑜伽营地.

池州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城市,201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37.66万人次,同比增长12.2%,旅游总收入达478.59亿元,同比增长13.3%.在2016年初,池州市就已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首批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共有262家,而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37家创建单位中,在安徽只有池州市和黄山市入.目前,池州正以九华山为龙头,正紧抓规划、创建、营销和服务,促进全域化旅游发展.这些都展现出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斐然,也为其体育旅游开发指明了方向,更提供了好的环境.

2 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环境优越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北纬 29°33’-30°51’,东经 116°33’-118°05’,北濒长江,与安庆市隔江相望,东与铜陵市、芜湖市毗邻,东南与黄山市交界,西南与江西省彭泽县、鄱阳县接壤[1].池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整体来说,气温属于温和型,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约为16.5℃,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另外,池州市生态坏境良好,山水相连相依,森林覆盖率达到58.6% 林木绿化率达到62.7%,各类植物齐全,发育良好.

2.2 社会经济环境优越

池州市集交通枢纽、港口和旅游于一身,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市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优越,经济、人口和环境和谐发展,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傩文化之乡.近年来,池州市由于高举旅游大旗,以打造生态山水旅游城市为基石,调整产业结构,所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总量已形成一定规模,从而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1-1 池州市牯牛降风景

2.3 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池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和数量丰富.据调查,池州市境内具有山、河、湖、沼、洞穴、温泉、峡谷、古树名木、历史遗迹、古村古寨、皖南民居、民俗、现代生态经济示范等,古今共存,自然到文化丰富多样,共有单体旅游资源200多处.对照依据GB/T-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可以将池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2].

通过表1-1显示,池州市拥有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在31个亚类中,池州就拥有24种,另外基本类型有70种,其中自然类旅游资源19种,人文类旅游资源51种.由此可以看出,池州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人文资源优势尤为明显,记载池州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李白的《秋浦河十七首》等诗句享誉国内外.

表1-1 池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表

2.4 体育旅游资源特色优越,品位高

池州境内,不仅体育旅游丰富,而且特色凸显,并有较高品位.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不仅因佛教文化底蕴神而被人熟知,其山色秀美险峻也使人流连忘返,其在国内乃至国外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除了九华山还有“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和“绿色博物馆”之称的牯牛降,以及国家级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二者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3].同时,池州市还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历史名城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20余处.另外,池州市以傩戏、青阳腔和目连戏等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增添了几分独有的特色.池州市自然资源、佛文化资源、戏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互为交织,遥相呼应,构汇集成了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的特色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2.5 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市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

池州市作为作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主打“生态”牌,走大力发展旅游之路,并以九华山为核心,塑造“大愿文化”佛教国际旅游品牌,使池州旅游立足国内的情况下,走向国际[4].同时,池州市创造各种优越环境,促进体育旅游发展,如节假日在很多景区对特殊人群实行门票降价或免费和不定期的举行市民参与休闲旅游、绿色旅游等,获得游客的一致好评.另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赛事的增多,池州市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长,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散步、扭秧歌和广场舞等,气排球、划龙舟、木球等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发展很快.政府为了满足一些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加大了旅游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生态山水美如画的环境,不断开展形形色色的比赛活动,使人们认识、了解、接受和爱上体育旅游.

图1-2 池州九华漂流

图1-3 池州首届绿色运动会

2.6 品牌优势突出

只有与众不同,方能脱颖而出.旅游也一样,只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的前往,也才能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分得一杯羹[5].

图1-4 中国.池州铁人三项邀请赛

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旅游的城市,“佛文化“和“生态文化”便是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依赖两大特色.佛文化作为池州旅游的最大“卖点”具有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而由此带动的体育旅游业也就具有了“活水源头”,永不枯竭.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国策的今天,人们认识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健康的重要性,从而也更向往无污染、更天然的栖息地和旅游目的地[6].生态已经是健康的标志符号之一,而池州以生态、环保、健康为核心的的优越环境,便成为其发展旅游特别是体育旅游的重要依赖.“佛文化“和“生态文化”从而也成为了池州市体育旅游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两大法宝”.[7]

3 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

体育旅游的开发与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戚戚相关,而政府正是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在池州市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应对境内所有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摸底、汇总并进行开发论证,并根据实地情况结合旅游市场需要,制定适合其健康发展的策略,以推进体育旅游发展[8];其次,根据需要,加快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与时间赛跑,在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再次,集思广益,调动旅游和体育相关部门的参与,条件允许下,可以与池州学院合作,以加大体育旅游成功开发的筹码;另外,政府更应该把目光放远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不等于破坏原有的资源优势,不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3.2 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首先,应借助环境优势,以“九华山品牌”为核心,开发自己的特色体育旅游.坚持自己的生态、绿色、环保和健康的旅游强市之路,而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城市.另外应在以前举办赛事的基础上,继续申办能与地方特色相融的比赛,以扩大其影响力,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凸显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应挖掘本地民俗体育项目,使一些本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项目成为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扩展池州体育旅游家庭成员的数量,特别是傩戏和青阳腔等,加快品牌的塑造.[9]

3.3 优化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资金投入形式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要和城市的总体布局相融合,要和城市文化相融合,特别是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育旅游规划要有前瞻性,要结合地域环境特色,以山水为依托开发,不能求大而全,不能盲目只顾眼前利益,富了当代,断了后代的路.资金投入上,要拓宽投入渠道,盘活投入市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旅游的开发,鼓励有实力的公司投资体育旅游.

3.4 联合促销,加大竞争优势

由于体育旅游是旅游的重要补充,池州市应把体育旅游开发纳入到旅游总开发的规划中,并充分挖掘旅游和体育融合的潜力,找出二者并肩而行的策略,以实现互补,促进城市经济大发展的宏伟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丰富促销手段,利用网络、多媒体和报纸等等加以宣传,提高其促销科技水平.

3.5 多渠道培训体育旅游专门人才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影响体育旅游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多渠道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要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以弥补市场上对口人才的缺失,并使人才培养常态化,可持续化,以为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4 结束语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池州市拥有许多独有的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特被是九华山这张名片,如果想在体育旅游的“大蛋糕”上占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池州市应围绕九华山,依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体育旅游.应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旗下,走绿色、可持发展的体育旅游开发道路,使体育旅游发展健康化和持续化.

〔1〕陈保平.安徽省池州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究,2007(4):73~74.

〔2〕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程海峰.池州市城市旅游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8(8):46~48.

〔4〕程晓丽,沈姗姗.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0(6):93~96.

〔5〕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王悦.辽宁省生态体育旅游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3(6).

〔5〕 旅 游 概 况 [EO/OL].http://www.fjta.gov.cn/fjgk/index.html?id=5842013.11.4.

〔6〕黄衍存.海西背景下福建省体育旅游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4):2.

〔7〕徐广全,李永跃,李燕,等.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12):5~10.

〔8〕汪宇明.广西桂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5):362~364.

〔9〕丁俊生,姜同仁.安徽省体育产业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12~115.

G80;F59

A

1673-260X(2017)10-0129-03

2017-08-25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课题(ASS2012307);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课题(ASS2014119)

猜你喜欢
池州市池州旅游
不要坐享其成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爱是什么
旅游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小小书画廊
2010-2013年池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回顾性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