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1-02 05:04孙艺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安徽省劳动力农民

孙艺芹,钟 蔚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孙艺芹,钟 蔚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在该省三大产业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目前存在着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数量大、农业人口素质低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和补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不断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对策建议.

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及对策

“十二五”建设时期,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对“十二五”建设的这一战略必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徽省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虽然我省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一定的好成绩,农业生产力和农业机械化程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也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乡村发展方面,主要以发展乡村旅游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为致富手段,并且新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普及,实现了农民的增收,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民虽实现增收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加大、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目标的实现.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要手段,并逐步付诸实践.

1 安徽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1 农业总产值

安徽省近年来农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变化趋势基本情况可从表看出:

从表1-1中可以看出,从2006-2015年安徽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安徽省内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1.03亿元,省内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115.51亿元,到2010年,安徽省内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729.02亿元,省内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359.34亿元,是2006年的两倍,到2015年,安徽省内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797.46亿元,省内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3745.86亿元.

表1-1 2006-2015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汇总 单位:亿元

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近几年来,安徽省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措施用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从图1-1可以看出,2006-2015年这十年间,安徽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安徽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923元,到2011年增长到了6232元,是2006年的两倍,到201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24元,是2006年的4倍,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增收的速度之快.

1.3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

安徽省不仅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同绝大多数的省份一样,人口的绝大多数还是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之大.从目前来看,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仍然是农业,其经济的带动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随着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劳动力就业逐渐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

图1-1 2006-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趋势图 单位:元

表1-2 2006-2015年安徽省总人口及农业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5年安徽省总人口在不断增加,十年时间增加了417万人,而农业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虽增长的数量不计总人口多,但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8%左右.

图1-2 206-2015年安徽省劳动力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安徽省内从2006-2015年期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呈下降的趋势,从2006年的46.5%,下降到2015年的30.4%;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22.9%,上升到2015年的28.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0.6%,上升到2015年的40.9%.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力就业趋势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显示出近些年安徽省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2 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重

安徽省不仅仅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因此,安徽省内的农业人口在人口总数所占比重也是一个大的绝对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运用,使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逐渐弱化,农村劳动力大大解放,这就需要把这些解放出的劳动力转移出去.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2015年安徽省总人口为7005万人,农业人口为5364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1326.4万人,需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4037.6万人.从这组数据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和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反映出农村人力资本的水平,同时也对整个家庭的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近些年来,随着安徽省农村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农村教育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争事实.在目前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更是需要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劳动力来建设,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得到在2015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只占农业人口的0.06%,中学学历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有57.12%,所占比重最大,小学学历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17.97%,另外就是不识字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达到了22.25%.总体来看,安徽省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进程,而且增强了已经转移到城镇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2.3 转移组织化程度较低

随着安徽省现代化农业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大解放,因此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是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却较低,一般都是随意和自发转移,呈现出转移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安徽省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组织转移,大多数农民的转移以零散型为主;另外,农村关于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也是不完善的,是闲散在家但想出去务工的农民不能得到准确、及时、可靠的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和阻力,增加了农村外出就业的风险.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安徽省劳动力转移方式以亲朋好友介绍为主,所占转移劳动力总量的54.2%,再就是自己自发去城镇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口,所占转移劳动力总量的41.1%,而通过由政府组织及中介组织等组织性转移出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小,分别只有1.3%和3.1%.

2.4 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程度低

虽然近些年安徽省的经济利用其丰富的原材料和能源得以迅速的发展,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但是安徽省的经济还是粗放型的经济为主,使得农民就地转移的机会较少.根据年鉴统计数据得到,在2015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省外的上海、浙江等地,劳动力转移比重达到了61%,往县外省内转移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20%,在县内本地转移的只有19%.由此,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在本地转移的数量极少,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将不利于安徽省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省内经济的协调、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3 加快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3.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顾虑

一是针对安徽省劳动力转移人数多、任务重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用农民自己身边的典型突出案例积极鼓励、引导农民,积极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市.二是要积极建设和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让有意愿走出农村的农民工家属得到基本的生活和精神保障,让农民放心的走出农村.三是开辟多种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往外转移.

3.2 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提升技能水平

针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技能差的问题,要不断的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文化的教育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随着安徽省内三大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以及随之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这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但是针对目前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较低这一种普遍现象,当地政府要在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市场的劳动力需求为尺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含量,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竞争力.另外,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或者某些职位的特点,定向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关于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在掌握相应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使之有效率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

3.3 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组织化转移

为了保障农村劳动力及时地掌握准确、详细的就业信息,促使劳动力的组织化转移,就要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网络和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建设,可以解决消息封闭的弊端,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及时的了解就业方面的信息;地方政府要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构建公平、平等、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人员需求,就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和一些企业进行对接,逐步建立统一的转移方式和方向,形成组织化的转移模式.

3.4 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劳动力当地就业

安徽省政府可以根据每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有突出有重点地积极扶持当地第二、三产业发展.第一,积极推动安徽省小城镇经济的发展,选择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发展潜力大的城镇重点扶持,如借助安徽省的皖江经济带,与长江三角洲对接的区位优势,再根据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如冶金、建材、汽车、家电等支柱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样就为容纳和吸附高数量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条件和空间,进而一定程度上消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实现顺利转移.第二,安徽省各级政府可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注入及政策扶持的力度,地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如铜陵市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物产有色金属的资源优势,以此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积极的引导县域内企业的发展方向,鼓励企业发展本地的特色经济.同时还应积极地去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加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公平、有序、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可以给予贷款、融资方面的政策优惠,降低贷款的门槛,解决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

〔1〕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1):2-10.

〔2〕纪月清,刘迎霞,钟甫宁.中国农衬劳动力迁移:一个分析框架——从迁移成本角度解释2003-2007年农民工市场的变化[J].农业技术经济,(5):4-11.

〔3〕李红艳,吴国秋.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优化研究[J].农业经,2013(9):87-88.

〔4〕刘学功,申怀飞.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差异性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7):116-118.

〔5〕谭程伟.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F323.6

A

1673-260X(2017)10-0124-03

2017-08-02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SK2016SD44)

猜你喜欢
安徽省劳动力农民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