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皮肤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自血疗法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牛皮癣106例
潘月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皮肤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目的探讨自血疗法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牛皮癣106例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牛皮癣患者2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联合组行自血疗法+中医辨证论联合治疗。单一组仅行自血治疗。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102例(96.23%)显著高于单一组84例(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牛皮癣患者行自血疗法配合中医辨证论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牛皮癣;自血疗法;中医辨证论治
牛皮癣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时间长等特点,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瘀血、红斑丘疹、皮肤脱屑以及瘙痒等症状。主要是由风热血燥、外邪侵袭以及血虚风燥等原因所致,若未进行及时治疗和护理,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十分多元化,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牛皮癣患者行自血治疗+中医辩证论联合治疗,能够获取十分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牛皮癣患者2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106例。其中,单一组男56例,女50例,年龄14~52岁,平均(31.5±2.2)岁;联合组男58例,女48例,年龄16~58岁,平均(33.4±2.8)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行自血疗法+中医辨证论联合治疗。①自血治疗。自血治疗主要是将患者自身血液由静脉血管中抽出,随后再由臀部肌肉注射到患者体内,进而刺激患者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和敏感性,进而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针对性毛囊炎、复发性疖肿、慢性湿疹、牛皮癣、荨麻疹以及湿疹等疾病疗效十分显著。每次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位,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抽取3~4mL的静脉血,快速注射到所选穴位,穴位通常选择与患者患病部位相近的手三里、合谷等上肢穴位;背部选择肺俞、肝俞、大椎等穴位;腿部选择悬钟、风市等穴位。治疗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所决定,通常情况下10天为一个疗程;②中医药辩证论治疗。中医领域认为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外感风邪、内有血热等原因所致,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素质情况进行辩证论治。主要药剂包括:生地20g、桑叶15g、白芍15g、赤芍15g、当归15g、菟丝子15g、苍耳子15g、蝉蜕10g以及乌梢蛇5g。每天服用1剂,水煎服,20天为一个疗程。对于血虚风燥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川芎15g、阿胶10g以及熟地8g;对于风热血燥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水牛角30g、金银花15g、地丁10g、公英10g;对于冲任不调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入淫羊藿15g、益母草15g。单一组仅行自血治疗。
观察并较两组治疗效果。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疗效: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102例(96.23%)显著高于单一组84例(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对 [n(%)]
目前,临床上对于牛皮癣疾病的治疗通常采取物理治疗、激素治疗以及在中医治疗,物理治疗方法虽然对于患者的身体影响较小,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激素治疗将会导致患者肝肾受损或者病情加重,因此,临床上已经将中医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2]。
自血治疗方法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通过扩张患者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的方式,进而提高患者的细胞活力,加强患者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抗氧化酶活性,达到清除体内自由基分子的效果,进一步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有效改善牛皮癣患者的皮肤状态。
中医辩证论治疗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患者的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进而达到降低血浆粘度、血管阻力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机体杀菌、抗肿瘤的能力,有效抑制角质细胞的过度增殖。
本组研究结果充分显示,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102例(96.23%)显著高于单一组84例(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行自血疗法+中医辨证论联合治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对于牛皮癣患者的疗效十分显著。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3],通过应用中医辩证论+自血治疗,能够获取十分理想的疗效。
[1] 燕红霞,木其日.银屑病的治疗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6):707-719
[2] 李如靓.银屑病的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2013,26(1):326-327
[3] 陈永锋.银屑病外用治疗现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19(5):322-324.
R275.9
B
ISSN.2095-8242.2017.050.9737.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