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學生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从而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然而从教学实践看,低年级学生学习生字容易忘,记不牢。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识字要求,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生字时不感到枯燥,又能巧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认得清,读得准、记得牢呢?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识字最终是让学生能独立识字,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他们轻松、愉悦地识字,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一、编儿歌,顺口溜识字
儿歌识字法。儿歌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永远都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字样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的特点,根据识字内容创编儿歌来教学生识字,也可以鼓励学生自编儿歌识记生字。如:“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你行!”这首儿歌,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便可学会“晴、清、请、情、睛、蜻”这几个字,同时,识字能力和识字愿望都得到了提升。
二、猜字谜识字
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学生猜字谜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的,印象非常深刻。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根据这一特点,把生字编成谜语,可以帮助学生在猜迷语中识字。如“比”字可编成字迷:“兄弟两个在一起,一个弯来一个提。”字迷既体现了比较之意,又提示了左右两部分的笔画不同。“告”字可编迷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还有“牛走独木桥(生)”“上面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笔)”等等。学生在猜字迷、编字迷的过程中,既识记了汉字,锻炼了思维,又理解了字义。
三、听故事识字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影子”的“影”字时,把“影”字拆成“日(太阳)、京(京京)、彡(影子)”,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阳下,地上留下了三撇(影子)。这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三者得到有趣的组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效果很好。
四、比较辨析识字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动脑筋,比较字的不同特点进行识字,如篮球的“篮”易错写成“蓝”,通过比较识记,让学生明白“蓝”从草,与青草的颜色有关,所以表示颜色的用“蓝”;打篮球的篮筐及篮网就像一个篮子,打球时要把球投进这个像篮子一样的筐里去,所以这种球叫“篮球”。学生明白了字义,识字效果自然就好。
五、“变部首”识字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汉字还是形声字,形声字兼表音和表意。学习这些形声字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在教“跳”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形声字“逃、桃、眺、挑”等让学生去思考:“逃”是要用脚的,所以是“走之儿”,“桃”为果树,所以是“木”字旁,由此推,“跳”与脚(足)有关的动作,所以是“足”字旁……这些方法浅显又易于操作。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识字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识字效率。只要我们大家在平时教学中肯动脑筋,结合实际想办法,相信一定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16-17。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17。
林跃娟,山东临沂长安路小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