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是指考生根据试卷中材料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考生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所得出的认识与评价,是考生的意志、愿望、理想和倾向的表现。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展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呢?
一、明晰“任务指令”
从2016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任务指令”大多是要求考生对试题材料的人或者事,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明晰“任务指令”就是立意鲜明,文章主题表达明确、旗帜鲜明;明晰“任务指令”就是立意要有科学的价值取向,符合题意、不离题、不偏题;明晰“任务指令”就是突出中心,思想深刻,能穷究物理,深味社会人情。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然后还得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独特的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是根据所给的材料,这里的“任务指令”是自己的体会,“三条途径”可以都选,也可以“三选二”“三选一”,但不能另起灶炉,必须以阐述看法和理由为重点,把“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谈深谈透。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重点就是材料,所以,考生要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的内涵,根据材料的中心来确定写作主题。明晰“任务指令”,把握材料希望我们从哪方面立意,就从哪一方面谈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准确立意。
二、感悟现实生活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试题材料贴近社会生活,一般是一件小事、一句话甚至一个举动,但是它折射的是思想观念矛盾的冲突、观念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考生应该从这些事件里发掘生活的大道理,要做到“见微知著”、“睹一叶而知天下秋”,做到想人之所未想,道人之所未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考生应该自觉地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的材料是《小羽的创业故事》,这是根据《博爱》中的一篇文章《苦守不如放手》改编而成,试题中的材料来源于生活,考生需要敏锐的捕捉到这一信息点,从感悟现实生活入手,论述“学会分享”、“共赢式创新”的重要性。
考生应学会感悟现实生活,观察身边的事情,见微知著,深华主题,让感悟的“活水”从生活的源头自然流出。考生需将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把“材料”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开,从而表现内蕴丰富、思想深刻、给人启发和教育的大主题,达到“一粒沙粒看世界”、“一滴水折射出太阳光輝”的艺术效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立意的“点”来源与材料,但是联想生发的感悟却在于学生自己。所以考生可以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拓展到更宽广的认知范围,上升到普遍意义的层面,激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
三、揭示“材料”本质
考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材料”的分析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必须融入考生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必须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考生首先要有意识地去概括材料的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提高认识能力。其次,考生要理解材料,要以敏锐的目光抓住它的实质,剖析现象,揭示其本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不能只看表面的只言片语,直观了解的语句往往是表面比较浅显的东西,需要考生通过对语句的理解,主动思考,透过“材料”看本质,挖掘文字背后内含的丰富哲理。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的任务指令是“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虚拟”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考生应该透过“材料”中“虚拟世界”这一表面现象,从更深层次,即“虚拟世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危害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有其深层寓意,所以考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材料的表面上泛泛而谈,而应该要由表及里,读出材料的隐含义,读出材料的情感价值取向,读懂命题者的命意倾向。考生需要有历史感和时代责任感透析事理升华哲理,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透过“材料”中的表层现象,揭示“材料”本质,发现其蕴含的真谛。
潘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