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任何学科的基础,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思想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对小学生培养文本阅读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存在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积极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当前需要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质量低下的原因
阅读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对图书设施不重视。很多小学认为图书馆的设置可有可无,即使有,也存在图书种类数量不足、种类单一等状况,况且学生在校时间少,很少有机会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读;其次,忽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由于我国的小学生没有自觉地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加之小学生自制力差,活泼好动,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文章的阅读理解,这反映出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缺少引导和监督;最后,一方面学校未能建立科学合理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教育模式,没有构建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逐渐走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趣味性、新颖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枯燥无味的文本阅读。
二、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其一,小学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推荐一系列趣味性强、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其二,顺应时代发展,既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受到广大小学生的热爱,那么老师不妨将其与语文阅读结合起来,通知制作丰富多彩的动画式阅读资源,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渴望阅读。
如教学《秋天》一课。这篇关于春天段落描写的景色可以放在PPT里展示,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季节。再通过不同季节阅读文字的展现,将学生对大自然的记忆唤醒,帮助老师给还未完成的秋季景色出谋划策。还未绘制的秋景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秋天描绘出来,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的联系,为下面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做好铺垫,揭示课题。点拨学生也可以从文章中获取秋天的信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寻找答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创设阅读氛围。在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应注意,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体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探索语言,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神奇而美妙的自然景观。为了让学生受到美德的熏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生在阅读完一段景色以后,自己说一说自己脑海中九寨沟的美丽景色,然后再展示出一幅相关的图,让学生观看走出文字的九寨沟,学生就会发现,文字真实地描绘出了美丽景色,从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齐读该段,整体感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每一篇文章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
3、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成功的重要保障。老师要有明确的培养学生习惯的意识。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给学生讲解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意义,并帮助他们制定阅读计划,并与家长协调配合进行监督。鼓励学生养成记录优美语句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时候,写下读后感,班级定期开展语文座谈交流会,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分享,将自己的读过的好文章相互推荐。坚持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对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養状况不佳,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老师能够正确分析原因,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文本阅读作为小学生语文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那么,语文教学质量将得到很大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将逐渐提高。
王学龙,甘肃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中心学校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