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被提出,被实践,被修改,被认可,甚至被摒弃……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哪一种课堂改革,都离不开课堂提问。众所周知,一堂课的好坏与否,其关键就是课堂生成。但如何生成?其中课堂提问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它是每堂课必需的环节,是一种集设疑、激趣、引思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不是随随便便问几个为什么就草草了事;也不是就教学内容串联几个过渡语而形同虚设。那么,怎样提问才更有效,更艺术?
一、从全局着眼提问
课堂伊始,当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老师的提问要有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把握整体把握文本所呈现的最表层的东西。此时的提问难度要略低,易于学生找到答案,激发学习兴趣,为整堂课服务。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姥姥的剪纸》,那么课文重点是写剪纸?还是写姥姥呢?”这是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快速浏览课文后,就可以知道,姥姥和剪纸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就已经明白了作者是通过写姥姥的剪纸来写姥姥。这时候可以顺势设计这样的提问:“从姥姥的剪纸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这个问题是一个可以贯穿全课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先通过语句感受她的心灵手巧,再来感受她的勤劳,接着感受她的熟能生巧,最后来感受她的心地善良。这两个提问既让学生把握了主要内容,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姥姥的品质,接着进一步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
二、从字词着眼提问
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往往需要从重点字词入手去揣摩,也就是要设计一两个从字词着眼的提问。如在理解姥姥的心灵手巧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姥姥的技艺是怎样练成的?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问题有了指向性,学生就很容易找到这个句子:“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找到这个句子,很容易就能理解姥姥的勤劳,也就明白“熟能生巧”的真正内涵。
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在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虽然现代白话文没有那么讲究,但也总会找到几个点睛之“字”。如本课中的“栓”字就非常值得去体会。“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针对这个“栓”字,可以設计这样的几个提问:“姥姥为什么要‘栓我?她是用什么方法‘栓我的?这样的‘栓法我喜欢吗?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在不断地提问引导下,同学们就会明白,在我的童年,正是姥姥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为我打开了剪纸的艺术之门,也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关爱体贴之情,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如果你认为理解重点词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涵,那就大错特错了。赏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和重点字词,是为学习遣词造句服务,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有着眼于字词的提问引导才更完整,更有效,也更艺术。
三、从感悟着眼提问
教育研究一再表明,情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情商的培养离不开小学语文课堂的熏陶。一节课语文课的感悟便是对情商最好的培养。所以设计一些针对感悟情感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我的心境和梦境会变得有声有色?有哪些声音?有哪些色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姥姥的剪纸里藏着对我的关爱,剪纸艺术的种子,以及剪出的美好形象,已经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我长大成人之后的心田里萌发,萌发出浓浓的思念。正是这浓浓亲情让“我”多少次梦回故乡,梦回那剪纸的世界,而姥姥,无疑成为“我”梦中的主角。无论身在何处,剪纸早已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是有效艺术的对话,无论哪种提问方式,只要它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使师生都参与到其中,使课堂能有益生成,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终身学习奠基,那就是有效的,艺术的。
郑雪锋,江苏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明德小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