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视对学生的教育,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故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继承。教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探索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对策,彰显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
一、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国家新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要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汉语拼音、笔画以及工具书对学生进行字、词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字词,积累更多的词汇,便于语言的建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字与字、字与词、词之间的搭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了解和感悟这些字、词的含义。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1)学会并掌握这篇课文中的7个生字,并学会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2)深刻理解“苍劲、浩瀚、饱览”等词语的含义,并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朗诵课文中描写绿色大自然的句子;(3)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激发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1)(2)两个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和应用。在低年级中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读字词,而高年级学生被要求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能够掌握字词的含义并且可以熟练应用。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借助学习工具,自觉查找不懂的字词,并鼓励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拓展思维的发散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除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还包括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教材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对课文或其他书籍的阅读是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注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多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并且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在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上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反思,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已经进入六年级,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和学习能力,此时不适合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讲授字词上,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本课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激发了学生哪些联想,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以及对学生的触动。针对这些分析,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这样设计:(1)了解关于肖邦的事迹;(2)富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感悟作者所用词语的准确性;(3)通过课文描写领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信仰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师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共同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端正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简单的一句话便描绘了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和花落树刚刚萌芽的情景,这句诗在学生的联想下,便可形成一幅暮春时节春意盎然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杨万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通過对课文的学习,向学生传递关于美的场景,这些美的形象与学生自身原有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创造美。其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而教材内容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锦。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普及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民风民俗和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传递民族文化的桥梁。
国家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故在小学语文课堂探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经不断地研究发现,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周颖莹,江苏海门市江心沙学校教师。endprint